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皖北地区乡村住宅研究

2020-08-28宋云云徐晓阳刘胜男张佳晨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安徽建筑 2020年8期
关键词:皖北庭院住宅

宋云云,徐晓阳,刘胜男,张佳晨 (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0 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对自己的吃穿住行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计划是党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所制定的政策,也是解决当前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方法。目前我国的农村与城市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重要的任务之一,规划和设计乡村住宅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所在,好的农村住宅设计可以更好地反映农村的进步和农民生活质量的变化,同时也对农民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1]。

1 皖北地区乡村住宅发展背景和现状

1.1 背景

皖北地区是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域,皖北的代表文化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老庄文化,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2]。但总体上来说,中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人口众多,乡村数量庞大,乡村经济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状态。

从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皖北地区乡村住宅建设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最直观的变化是土坯平房变成现代独栋小楼,也有一些乡村居民住进了政府设计和规划的现代小区住宅中。居住品质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体现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追求。自实施建设“美丽乡村”计划以来,住宅的改建,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道路的整修等这一系列的基础建设完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整体面貌。

1.2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在皖北乡村里大多是农民自己建房,存在着一定的规划和设计施工上的技术问题。皖北地区的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美丽乡村政策的落实,各乡村都积极响应,对住宅地进行规划,也取得了较大的改善。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皖北地区乡村住宅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住宅模式和居民生活习惯之间存在矛盾

不难发现,新建或者拆迁再建的乡村住宅地的选址多为靠近城市的区域,并且逐渐城市化。以宿州市桃园镇光明村示范点为例,在走访调研中,随机采访的居民向我们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想再拥有一个自己家的小院子。这部分新农村住宅的建设大多按照城市小区的建设规划来进行,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当地乡村居民的生活生产习惯,城市化小区的设计缺少实用性,没有给居民带来较多的便利,反而不利于他们农业生产生活的进行。相比较之下,较开放的庭院式住宅可以有效地解决乡村居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农业工具的放置,农作物的储存等。城市化的小区住宅并不能完全替代庭院式独栋住宅,在设计乡村住宅的时候一定要特别关注乡村地域的文化特色,尽可能的保留乡村传统文化和习俗,做到真正的乡村现代化。

宿州市宿州市桃园镇光明村

②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存在偏差

皖南皖北这两片地域孕育着不同的乡村特色文化,二者的乡村建筑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皖南地区的特色建筑即粉墙黛瓦的马头墙式建筑,这种建筑风貌是皖南地区长期历史变迁后形成和留存下来的,符合皖南地区的地貌特征、气候特征和文化特征。不少皖北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直接将这种建筑风格照抄照搬,运用到乡村住宅建设中,这种建设方式就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存在偏差。皖北地区自身的乡村无法得以保留和传承,同时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皖南乡村建筑风貌也难以在皖北地区长久保留。

2 皖北地区乡村住宅的研究意义和设计原则

2.1 皖北地区乡村住宅研究的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是为了建立一个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聚居环境。乡村住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住宅对人们来说是属于自己的一个领地,一个栖身之所。由于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很多,农村的居住环境在之前并未得到重视,长久以来,环境变得“脏、乱、差”,因此中国人在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之后,都主动选择不管是教育条件,还是生活环境更好的城市,人才、经济等都流向城市,从而导致城镇与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城市、国家能够有一个健康长久的快速发展状态,必须减小这种差距,不断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2 皖北地区乡村住宅的设计原则

乡村民居住宅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提高农村民居住宅设计水平和整合村庄土地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农村民居住宅设计的基本原理入手,运用适宜的技术,使我国农村民居住宅能够达到节能标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总目标[3]。农村住宅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兼顾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及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根据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乡村民居住宅设计原则如下。

第一,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皖北地区的居住者从事于各行各业,但多数都与当地农副业脱不了关系,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家庭结构也不相同,但是对于一些空间功能的需求是相同的。在乡村,一般老人与其子女居住在一起,但村中常住人口中,占比最大的为老年人和儿童,因此要充分考虑建筑的日照要求和房间朝向,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对老年人和儿童的方便程度。同时,亲戚和邻居沟通交流也比较频繁,这就需要一些公共交流空间来增进感情,谈论事情,可以考虑在阳台或是庭院内部等布置一些适当的交流空间。

第二,注重皖北居民居住功能的需求。乡村民居住宅是生产和生活共同聚集点,住宅的功能的表现为生产与生活功能的综合,这就要在进行相应的空间设计时考虑到空间的大小、分割、组合等,对仅有的空间实现利用最大化,减少土地浪费。人们对“家”的功能需求都是大同小异的,但是由于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在职业方面可能有一些很大的差异,会导致一些功能只出现在乡村建筑或是城市建筑,如大型粮食储藏室、农作物晒台、农用车车库等均是乡村住宅建筑的功能。为了长远的利益,这些功能不仅需要实现,还要考虑长时间发展之后的功能置换。

第三,考虑皖北地区的气候。皖北地区位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因此它的气候特点呈现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因此屋顶比较适用坡度比较小的屋顶或平顶,在皖北的农村这种房屋随处可见。

总之,在乡村房屋设计中,要在乡村房屋建设的原有要求上,优化一些空间使用,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同时也要多多使用绿色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与国家政策相统一,更新建筑的结构,放弃原来的砖混结构,采用梁柱结构或是框架机构。由于新农村建设往往是大量住宅的建设,所以在房屋的施工过程中也可以采用预制构配件技术,不会降低房屋的强度,同时加快了施工速度。采用新型技术,使用新型材料,在平面的设计中也要突破原有的思维,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

3 皖北地区乡村住宅建筑的设计探索

结合现阶段的住宅建设和调研结果,皖北地区的乡村住宅建设和改造缺乏科学性的指导政策,导致现阶段改造工作不能满足住户的需求。住宅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皖北的地域建筑特色,缺少乡村住宅核心的组成成分——庭院。皖北地区的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独立的庭院,作为生产生活必备的建筑空间。庭院的用处有很多,例如停放小型的农业生产用具,晾晒农作物,储存农作物,进行家务活动等。同时庭院作为住宅空间的核心,连接着各个功能空间,起到重要的交通连接作用。村民休息娱乐、社交沟通等活动也都围绕着庭院展开。庭院同时也作为景观装饰,在乡村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当前的皖北地区住宅,庭院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城市化的小区住宅建设让庭院彻底消失。在以后的设计建设中,可以将传统的庭院住宅与多层住宅建筑相结合,这样既可弥补缺少庭院带给村民的生活不便,又可继承皖北地域乡村建筑特色,形成一种全新的乡村住宅模式。与此同时,结合皖北地域的民风传统,保持新旧统一的建筑风貌。设计建造的乡村住宅所使用的材料,空间的规划都要与村庄的整体规划相一致。排水、通风、隔热等相关建筑物理影响因素也要结合皖北地域的气候特征来进行设计。建筑的外形设计可以从遗留下的皖北古民居建筑中寻找灵感,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继承和创新。可以统筹规划景观用地,每家每户可自行进行自家的景观规划,鼓励发展创意型的景观规划,让乡村迸发新的生机。同时也应注重传统和皖北地方元素在景观规划中的引入,做到真正的继承和发展。

4 结语

乡村住宅设计技术的提高直接关乎乡村的住宅建设,影响着乡村的整体发展。皖北地区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应在皖北淳朴民风的地域基础上,科学开展,科学实施。乡村住宅建筑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城镇化发展,也要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

猜你喜欢

皖北庭院住宅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Jaffa住宅
回到庭院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庭院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庭院中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