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低年级思政课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对策

2020-08-26徐文姬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德育

徐文姬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努力认识生活、发现生活、创造生活,直至热爱生活,学会为人处世。这门学科对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小学低段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低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探讨教学策略,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正在融入到孩子们生活当中。

一、小学低段品德课的学科特点

(1)活动性。低段品德课的课堂主线主要是活动,通过开展相关的活動,让孩子去参与、去体验,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的发展,同时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培养健康、丰富的感情,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此外活动还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让关系更融洽,整体上提升班级品位,让孩子真实感受到归属感和无限的幸福感。

(2)生活性。生活性这个特点也是由课程标准的理念决定的,课程源于生活,不存在脱离生活的“纯道德”。课堂学习的内容,要结合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不能拘泥于教材本身,而是要带着低段的孩子们回到生活,寻找和教材相关的资源,从而丰富所学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特点,创造适合的活动。

(3)实践性。综合低段品德课的活动性和生活性,注定了它的实践性,活动的 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实践。低段孩子品德意识和行为的形成,是一个由知道再到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包括知、情、意、行的充分有机结合并且相互转化。“知”是知道、了解,这是基础,是良好的品德形成的前提条件;“行”是行动,这是判断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标准,所以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情”和“意”是支撑品德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道德行为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形成道德习惯。

(4)德育性。教育的目标主要是育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很大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加强学生行为、道德品质上的教育,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世,这一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标准”中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这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就是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爱、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所以,低段品德与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他们的行为习惯的统一性。

二、低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低段孩子从幼儿园到入学,再到一二年级,有一个很长的适应和成长过程,刚入学有些孩子会畏惧,不和人说话,甚至不能按时上下课,不知自己的教室在什么地方,有时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等等,他们属于幼儿到少儿的过渡期,存在着对自己熟悉的让你的依赖,从依赖父母转化为依赖老师,这时老师抓住时机正确引导教育,一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阶段的孩子喜欢交朋友,邻里伙伴、同桌同学等都能成为好朋友,所以参与活动会成功顺利。此外,这一阶段的孩子也比较好动,单纯的讲解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活动恰巧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让孩子投入到教学和游戏当中去。

三、基于学科特点和低段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策略

(1)开展体验式的教学。教学过程中,让低段孩子亲自参与到活动当中去,直接体验、感知活动。“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品德课要多关注孩子的体验经理、感受,引导他们融入真真实实的生活当中,在开心的自我体验当中,将内心感受到的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这种教学也是让品德课回归到生活的最基本的途径。

(2)进行探究性教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生活材料给其探究,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暑假中的一天,附上一张表格:假期生活大评点,里面包含“快乐、激动、满足、开心、害怕”的是分别有哪些?最后还有“小讨论”“回音壁”,还设置了“小实践”:假日小队活动计划,创造的这种探究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性教学活动,不仅使孩子们获得知识,还能提升自身能力。《品德与生活》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也强调了探究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3)落实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根据低段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教学要面向孩子的整个生活世界,大胆去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放开手脚,把课堂拓宽到其他学科老师当中,扩展到家庭当中、社会当中等孩子生活的空间,进行合作,相互配合开展教学并不断延伸,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有实效性、针对性,让孩子的学习、生活能力,还有思想品质在多方位、多层次得到发展和提高。

(4)多给孩子鼓励、肯定。每个孩子都需要被肯定,教师要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积极暗示,使孩子自觉、快乐地融入生活学习当中,展示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总之,这些教学策略虽然相互独立却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实现教育作用的最大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了解教材,努力研读课程标准,让品德课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谭琳.从人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对比看我国德育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8(40)

【2】鲁洁,高德胜.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J].中国教师.2004(01)

【3】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孙少平.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变革与创新[J].教育导刊.1999(10)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德育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品德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