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颈癌2018 FIGO 分期及其MRI 表现解读

2020-08-26李平李志娟董志华刘海萍鲁宇澄王进华

江西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径线肿块宫颈癌

李平,李志娟,董志华,刘海萍,鲁宇澄,王进华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南昌 330006)

2018 年 10 月,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公布了最新版宫颈癌分期系统, 新的分期系统首次提出将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纳入分期标准,开启了宫颈癌分期系统由临床分期向手术病理分期转变的新征程。 笔者就宫颈癌的新分期及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进行简要解读, 以协助大家全面理解宫颈癌2018 FIGO 分期,有助于临床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宫颈癌诊治。

1 宫颈癌2018FIGO分期

宫颈癌 2018 FIGO 分期见(表 1)[1]。 该分期系统属于手术病理分期, 其明确提出允许将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纳入分期标准, 原因是考虑到各个地区、各个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单凭临床检查确定宫颈癌的分期并不十分准确。相比于宫颈癌2009 FIGO 分期系统[2],宫颈癌2018 FIGO 分期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变化: ⑴ⅠA 期删除了间质浸润宽度这一分期标准, 仅根据间质浸润深度分为ⅠA1 期和ⅠA2 期。⑵ⅠB 期增加了病灶最大径线=2 cm 这一新临界点,并根据病灶最大径线细分为ⅠB1、ⅠB2 和ⅠB3 期。 ⑶ⅡA 期将肿瘤最大径线=4 cm 这一临界点, 由2009 版的ⅡA1 期更改为ⅡA2 期。 ⑷Ⅲ期增加了ⅢC 期,即所有淋巴结转移都归入ⅢC 期,再根据是盆腔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分为ⅢC1 期和ⅢC2 期,这是新版FIGO 分期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强调了淋巴结转移在肿瘤进展及预后中的重要性。 具体解读如下:

1.1 Ⅰ期

1.1.1 ⅠA 期 新的ⅠA 期只考虑间质浸润深度,即间质浸润深度<3mm 为ⅠA1 期,3mm≤间质浸润深度<5mm 为ⅠA2 期,不再考虑间质浸润宽度。为何要删除间质浸润宽度这一分期标准? 据文献资料报道[3],对于鳞癌来说,间质浸润深度<5mm,而间质浸润宽度>7mm 者极少,因而没必要将间质浸润宽度作为分期标准;而对于腺癌来说,其常为多点发病,间质浸润宽度常>7mm,如若按2009 版的ⅠA 期分期标准,很多极早期的宫颈腺癌会被划分到ⅠB1 期。

1.1.2 ⅠB 期 相比于2009 版基于肿瘤最大径线将ⅠB 期分为ⅠB1、ⅠB2 期两个亚组,新的ⅠB 期则根据肿瘤最大径线进一步细分为ⅠB1、 ⅠB2 和ⅠB3 期三个亚组。 新版分期主要变化在于增加了肿瘤最大径线=2cm 这一新临界点, 即镜下最大浸润深度≥5mm,最大径线<2cm 为ⅠB1 期,2cm≤最大径线<4cm 为ⅠB2 期,新分期之所以作出上述改变是因为研究者发现肿瘤最大径线<2cm 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最大径线>2cm 者,且ⅠB1 期肿瘤更可能是具有低级别组织学特征的腺癌, 而ⅠB2 期肿瘤则更可能是具有高级别组织学特征的鳞癌[4]。 此外, 对于早期宫颈癌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女性,常用手术方式为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增加的肿瘤最大径线=2cm 这一新临界值也符合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手术标准[5,6]。

1.2 Ⅱ期 新的ⅡA 期与2009 版分期基本一致,只在ⅡA1 期和ⅡA2 期的分界点上稍有调整,即肿瘤最大径线=4 cm 时,由2009 版的ⅡA1 期更改为ⅡA2 期。Ⅱ期主要涉及癌灶累及阴道及宫旁的情况,其中MRI 可用于评估阴道及宫旁是否受累, 且准确性明显优于CT。 但在肿块较大导致阴道上段受牵拉时, 仅用MRI 常规序列扫描评估阴道上段受累情况准确性仍欠佳, 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从而使得影像学分期低于或高于临床分期,此时需要在阴道内注入对比剂 (如阴道凝胶), 再行MRI 扫描便可清晰显示阴道上段受累情况。

1.3 Ⅲ期 新的Ⅲ期增加了ⅢC 期, 首次提出将淋巴结转移纳入宫颈癌的分期标准, 即无论肿瘤的大小与范围,盆腔和(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均被归入ⅢC 期, 其中只是盆腔淋巴结转移归入ⅢC1 期, 而出现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则归入ⅢC2期,但需注明这一分期是基于影像学的评估(r)还是病理学的确诊(p),如经影像学检查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为ⅢC1r 期;如经病理检查确诊盆腔淋巴结转移则为ⅢC1p 期。这一分期调整是因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 淋巴结转移与否可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影响患者的预后[7]。

1.4 Ⅳ期 新分期的Ⅳ期无变化。 但强调了当怀疑肿瘤侵犯膀胱或直肠黏膜时, 应通过病理活检证实。膀胱或直肠壁出现泡状水肿不能归为Ⅳ期。只有在出现了相应的临床症状时, 才需行膀胱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评估膀胱和直肠受累情况。 当宫颈肿瘤累及阴道前壁者时也建议行膀胱镜检查。对于浸润性宫颈癌患者,应摄胸片以排外肺转移,并行泌尿系超声、泌尿系造影或CT、MRI 以排外肾积水。

2 宫颈癌2018FIGO分期的MRI表现

MRI 属无创检查,可反复操作,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8],是现阶段宫颈癌分期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无论是宫颈原发肿瘤或转移性肿瘤, 在快速自旋回波(SE)序列 T2 加权像(T2WI)上都呈中等信号(即低于脂肪但高于子宫肌层或宫颈基质),并且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是低于正常子宫肌层。在MRI 常规序列中加入扩散加权成像(DWI),有助于病灶的检出[9],绝大多数宫颈癌病灶在DWI 上呈高信号。宫颈癌2018 FIGO 各个分期的MRI 表现如下。

2.1 Ⅰ期

2.1.1 ⅠA 期 ⅠA 期为镜下浸润癌, 其诊断基于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冷刀锥切术切下的完整病灶的镜下检查, 也可用宫颈切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后的标本进行病理活检,MRI 检查不能识别ⅠA 期肿瘤。 MRI 上ⅠA 期肿瘤宫颈的大小、形态及信号可无异常表现, 宫颈低信号纤维基质环完整。

2.1.2 ⅠB 期 MRI 检查可以识别ⅠB 期及其以上分期的肿瘤。 MRI T2WI 上表现为局限在宫颈或侵犯宫体的中等信号肿块,其扩大了宫颈管、中断了低信号的宫颈纤维基质。在各方位、各断面MRI 上ⅠB1 期肿瘤测量肿块最大径线<2cm,ⅠB2 期肿瘤测量肿块最大径≥2cm,<4cm(图 1),ⅠB3 期肿瘤测量肿块最大径≥4cm(图2)。

表1 宫颈癌2018FIGO分期

2.2 Ⅱ期 MRI 上ⅡA1 期肿瘤表现为肿块最大径线<4 cm,突入或侵犯阴道上部,宫旁脂肪间隙清晰,未见异常信号;ⅡA2 期肿瘤表现为肿块最大径线≥4 cm,突入或侵犯阴道上部,宫旁脂肪间隙清晰,未见异常信号;ⅡB 期肿瘤表现为宫颈增大,外缘不规则或不对称, 宫旁出现肿块或宫旁脂肪组织内出现异常信号的粗线状影。

2.3 Ⅲ期 除上述异常MRI 表现外,ⅢA 期肿瘤表现为肿块向下侵犯阴道下部, 骨盆壁未见异常信号; ⅢB 期肿瘤表现为肿块向外延伸至骨盆壁,或(和)肿块与输尿管下段分界不清,出现肾积水表现;ⅢC1r 期肿瘤伴盆腔淋巴结肿大,信号不均匀(图 3); ⅢC2r 期肿瘤伴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图4A-4B),伴或不伴盆腔淋巴结肿大。

2.4 Ⅳ期 ⅣA 期肿瘤MRI 表现为膀胱或直肠周围脂肪间隙消失,正常膀胱壁或直肠壁的低信号有中断,或膀胱、直肠粘膜信号中断,甚至出现膀胱壁或直肠壁的增厚或腔内肿块(图5);ⅣB 期肿瘤表现为远处器官转移,如颅脑、肝、肺等。

图1 女,31岁,宫颈癌(2018FIGO分期ⅠB2期;2009FIGO分期ⅠB1期),肿块局限在宫颈,最大径线约2.31cm;图2 女,51岁,宫颈癌(2018FIGO分期ⅠB3期;2009FIGO分期ⅠB2期),肿块局限在宫颈,最大径线约5.44cm;图3女,67岁,宫颈癌(2018FIGO分期ⅢC1r期;2009FIGO分期无此期),宫颈肿块伴盆腔淋巴结转移;图4A~4B,女,65岁,宫颈癌(2018FIGO分期ⅢC2r期;2009FIGO分期无此期),宫颈肿块伴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图5 女,71岁,宫颈癌(2018FIGO分期IVA期;2009 FIGO分期IVA期),宫颈肿块浸润宫旁及膀胱后壁

3 结语

宫颈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效果与术前病变分期关系密切,早期诊断、术前准确分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高患者生存率[10,11],因此提高宫颈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意义重大。 随着宫颈癌2018 FIGO 分期系统的建立, 影像学检查作为临床检查的补充手段,已被正式纳入分期标准,以获得肿瘤扩散范围的准确描述,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 和MRI。 在宫颈癌术前分期诊断中,MRI 因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等优势,相比于超声和CT 检查,不仅能精确地测量原发肿瘤的大小,还可判断其侵犯范围,明确有无宫旁侵犯、盆壁或周围器官受侵及淋巴结转移, 能够为宫颈癌术前分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12-14]。 MRI 检查已成为目前宫颈癌诊断与分期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积极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径线肿块宫颈癌
二维超声房间隔平面切面扫查在诊治房间隔缺损中的应用价值▲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宫颈癌护理及心理护理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乳腺实质性病变的MRI定位研究:俯卧位与仰卧位对照
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及径线正常值的定量研究
扶正解毒汤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宫颈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