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2020-08-26李大志鲁刚依马木依达依吐拉买买江阿不力孜向兴刚林琳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导管

李大志 鲁刚 依马木·依达依吐拉 买买江·阿不力孜 向兴刚 林琳

脑动脉瘤破裂的预后较差,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导致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原因[1]。颅内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比较高发,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2]。前交通动脉是沟通代偿大脑的重要供血动脉,部位极为特殊,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患者预后不良[3]。当一侧A1 段发育不良时,对侧常是优势供血,对侧比较容易发生前交通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位置深在,开颅夹闭手术较大脑中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较为困难。电解脱弹簧圈为动脉瘤栓塞治疗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因此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相对可行的[4,5]。本研究回顾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5 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通过采用两种方法栓塞前交通动脉瘤,评价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结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3 年7 月至2018 年8 月收治的15 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男性6 例,女性9 例,年龄范围35~69 岁,年龄(60.80±7.82)岁。Hunt-Hess 分级:0 级3 例,Ⅱ级8 例,Ⅲ级3 例,Ⅳ级1 例。根据我科治疗经验及现有技术水平,采用3D 弹簧圈成篮编织技术治疗6 例,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9 例。详细信息见表1。

表1 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

2.纳入标准:(1)均经DSA 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2)无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病变,能够耐受全麻手术者;(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排除标准:(1)经头颅DSA 检查排除其他部位动脉瘤或合并其他位置动脉瘤;(2)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者。

4.治疗方法:(1)3D 弹簧圈成篮编织技术:6 例患者均通过DSA 明确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6F 导引导管接近于海绵窦段(C5)并且导管位置固定。进行多个角度DSA 检查,充分暴露瘤颈,选择最佳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的瘤颈、瘤体的长度,根据A1段走行及弯曲程度塑行微导管头端,使得微导管头端尽量接近真实角度。术者通常将微导丝头端塑形成弧形或者S 型。缓慢小心操作,将带有微导丝的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内2/3 处,小心撤出微导丝。第一个弹簧圈使用3D 弹簧圈,原则上根据动脉瘤形态及大小选择,在路图和透视下小心操作,弹簧圈释放时,术者需要观察:弹簧圈的位置变化、微导管头端位置变化以及弹簧圈张力的变化,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DSA 证实成篮弹簧圈放置满意可解脱成框弹簧圈。依次填入其他各型弹簧圈,以期达到理想致密填塞效果。(2)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9 例患者中,择期手术患者,可于术前3 d 开始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 及波立维75 mg/d。急诊患者手术前1 天或手术当天口服拜阿司匹林300 mg 加波立维225 mg。术后改为口服波立维75 mg/d 3 个月,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 12 个月。6F 导引导管缓慢置入到患侧颈内动脉颈段岩段水平部,使6F 导引导管接近于海绵窦段(C5)并且导管位置固定。多个角度行DSA 检查,选择两个最佳工作位,一个工作位用于支架释放,要求工作位能清楚显示载瘤动脉;另外一个工作位用于填塞动脉瘤,测量动脉瘤的瘤颈大小、动脉瘤体大小,要求清楚显示动脉瘤颈。选择第一个工作位测量并选择合适的支架,远、近端各超过动脉瘤0.5 mm以上,支架直径应大于载瘤动脉直径0.5~1.0 mm。采用水蒸气蒸馏并冷水冷却微导管头端塑性,使得微导管头端尽量接近真实角度,先用常规方法将微导管送入瘤腔内2/3 处,使用支架微导管在微导丝的配合下,超选择送入大脑前动脉A2 段,小心撤出微导丝,输送Solitale 支架,仔细辨认支架标记点超过瘤颈上下缘,后撤支架导管,尽量保持支架位置不移动,释放Solitale 支架。选择合适大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DSA 证实动脉瘤填塞满意,支架位置满意后解脱Solitale 自膨式支架。术后患者口服波立维75 mg/d 3 个月,拜阿司匹林100 mg/d 12 个月。术后均应注意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复查脑血管DSA 以及头颅CT[6]。根据术后腰穿及脑颅CT来判断是否需行腰穿置管引流脑脊液[7]。

5.评分标准:(1)GCS 评分:15 分:意识清楚;13~14 分:轻度意识障碍;9~12 分:中度意识障碍;3~8 分:重度意识障碍。(2)Hunt-Hess 分级:0 级,未破裂动脉瘤;Ⅰ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Ⅱ级,中至重度头痛、脑膜刺激征、脑神经麻痹;Ⅲ级,嗜睡、意识混浊、轻度局灶神经体征;Ⅳ级,昏迷、中或重度偏瘫、有早期去脑强直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Ⅴ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

二、结果

(一)治疗结果

术后DSA 证实:动脉瘤腔致密栓塞15 例,栓塞程度达90%以上者10 例 (66.7%),栓塞程度在70%~90%者5 例(33.3%)。患者术后均给予尼莫地平微泵静脉注射预防发生脑血管痉挛,术后所有患者好转出院。术后6~10 个月随访复查全脑DSA,15 例患者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轻偏瘫2 例,死亡0 例。详细信息见表2。

表2 2 种介入方法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病例资料

(二)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男性,62 岁,以“突发头痛4 h”主诉入院。头颅CT 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体检:神志嗜睡状,GCS 12 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力V 级,肌张力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克氏征阳性。急诊行脑血管DSA 提示:前交通动脉瘤(图1A)。行3D 弹簧圈成篮编织技术栓塞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满意,瘤颈处无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图1B)。术后GCS 13 分。

典型病例2:女性,68 岁,以“突发头痛6 h”主诉入院。头颅CT 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体检:神志昏睡状,GCS 10 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力V 级,肌张力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克氏征阳性。急诊行脑血管DSA 提示:前交通动脉瘤(图2A)。行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栓塞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致密填塞,瘤颈处填塞满意(图2B)。术后GCS 13 分。

图1 3D 弹簧圈成篮编织技术栓塞前交通动脉瘤前后的DSA 图;图2 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栓塞前交通动脉瘤前后的DSA 图

三、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部分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一种瘤样突起的现象,其形成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主要考虑与先天性动脉管壁缺陷、血管内压力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炎等因素有关[8]。颅内动脉破裂常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因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创伤较大,许多患者也不愿接受开颅治疗[9,10]。目前,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成功率不断提高,再出血的发生率以每年0.12%~0.24%的速度下降,优势逐渐凸显[11]。微创治疗技术和介入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影像3D 技术的不断成熟,大量的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可通过介入手段治疗,并且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主要采用两种介入方法栓塞前交通动脉瘤,以评价介入栓塞治疗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前交通动脉瘤常发生于解剖变异优势供血的A1 段。当头颅DSA 检查时,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A1、A2 段的关系可通过3D 技术进行观察。术者需要从DSA 影像中明确微导管从哪一侧操作更安全。动脉瘤栓塞微导管末端塑形角度<135°可降低微导管接触动脉瘤颈的风险,避免微导管及微导丝过多突入动脉瘤内,刺破动脉瘤[12]。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破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接触了动脉瘤颈部[13]。栓塞过程中微导管张力偏高,必须释放张力,也可以采用由微导管单独进入动脉瘤腔,借此降低微导管头端的张力。

本研究主要采用3D 弹簧圈成篮编织技术和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栓塞前交通动脉瘤。15 例患者中采用3D 弹簧圈成篮编织技术6 例,采用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9 例。有学者认为,成篮弹簧圈的填塞非常重要,成篮是否满意决定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成败[14]。在进行弹簧圈后续填塞中,及时根据弹簧圈及微导管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非常关键。动脉瘤颈部是否致密填塞,是填塞是否完全的重要因素[15]。在使用支架辅助前交通动脉瘤时,由于路径血管较迂曲,支架导管应尽量高一些,甚至达到A3 段,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输送Solitale 支架系统时应尽量慢和轻柔地操作,防止栓塞导管过分移位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可能。Solitale 支架系统应在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后解脱,必要时回收支架重新释放。术后结果显示,栓塞程度达90%以上者10 例,栓塞程度在70%~90%者5 例,其中1 例GCS 评分3 分,虽然手术过程顺利,但术后患者仍深度昏迷状态。2 例患者术后发生轻度偏瘫,肌力Ⅳ级,经术后康复治疗肌力恢复至Ⅴ级,其余患者均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在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颅内动脉瘤除支架辅助和成篮技术外,还有球囊辅助栓塞技术,但因缺乏相应技术及材料未能开展,今后将继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弹簧圈栓塞导管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肉鸡支气管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剖检变化与防治措施
弹簧路标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导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