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短期支教浅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020-08-25段英铎张祺

各界·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段英铎 张祺

摘要:在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的背景下,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本文基于西北工业大学“摆渡星空夏”暑期支教,浅析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探索应对策略。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发现该校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交际恐惧等问题,提出完善家庭教育理论、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广泛联系外部力量援助等方式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以此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短期支教

囿于物质条件的客观限制以及掣肘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历史积淀,我国初等教育的“素质教育”很难付诸实际,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由于教学硬件设施陈旧,师资力量匮乏,因父母外出务工而导致家庭教育断代等问题的存在,导致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德育教育。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大学生短期支教的重要目标。

一、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一)学习焦虑

经调查发现,该校52%学生存在学习焦虑问题,均表示学习压力过大。多数学生对学业产生抗拒心理,支教期间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功课不积极的情况,抛开贪玩天性,学生对课业抱有畏惧心理。“唯分数论”的盛行,使部分家长对于孩子升学期待过高,学校迫于升学指标将压力给予学生。所谓“后进生”在校被老师忽视,被同学疏远,而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亲情关注,压力无法排解,进而产生畏学心理。当压力全部聚焦于学习成绩时,心理健康问题就此爆发。

(二)自责倾向

自卑情绪在农村儿童中普遍存在,他们担心犯错,惧怕自我展示。相对闭塞的环境使得农村学生的眼界格局要落后于城市学生,部分学生对家庭条件有所了解后愈加自卑。很多家长对于儿女抱有非常高的教育期望,而一旦无法达到期望,轻则批评谩骂,重则棍棒教育。儿女早早背上“整个家庭出路”的精神重担,一旦出现过错,便认为自己愧对家庭,久而久之发展成自责倾向。

(三)交际问题

由于缺少家庭交际教育,部分留守儿童出现社交问题。同时社交挫折易发展为心理问题和不良性格,促使校园暴力问题的出现。大多数农村家庭并非独生子女家庭,加之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分担到每个孩子的精力有限,加之较少关注孩子的社交问题,很难教育孩子如何与人交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敏感过激、自闭孤僻的问题。在小学生的社交集体中,甚至会存在边缘化个体的情况。若不能及时纠正这些不良社交习惯,可能会使孩子遭遇社交挫折,对心理健康造成伤害。通过入户调查发现,部分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存在兄弟姐妹间的边缘化问题,这种现象也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深度贫困地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学校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参与社交活动的地方。在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下,学校向教师与学生施加了过多压力,而且学生成绩也是评价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导致教师工作压力间接转变为学生课业压力,多数学生出现学习焦虑。

在农村教育资源普遍匮乏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常采用体罚等粗放的教育方式,只求快速见效而非从根源处解决问题,忽略留守儿童的年龄与性格特点,用强制手段树立绝对的“权威”,处理问题时以“权威”而非“公正”解决问题,易使学生受到二次伤害,影响正常社交。不仅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还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二)家庭亲情教育缺失

在留守儿童家庭中,通常由爷爷奶奶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形成教育断代。由于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较低,可能存在 “孩子吃饱就行”的错误观点,只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而非精神生活。当孩子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时,多数家长将原因归于孩子不够勤奋,并对孩子进行责罚,导致孩子受到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造成恶性循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情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和无助,委屈时无人安慰,有困难无人帮助,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不是最重要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關系疏远,出现心理问题时只能独自承受,甚至采取极端方式获取关注,易出现缺乏安全感、孤僻、情绪偏激等问题。而部分家庭存在着对孩子人生前景的过度期望与有限的教育投入的矛盾,对达不到预期的孩子进行暴力责罚,导致亲子关系恶化,且使孩子难以获得自我肯定,造成自责倾向。

三、改善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一)普及科学教育思想,加强家庭教育理论学习

农村家庭中,教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对于家庭教育科学理论缺乏认识。普及科学教育思想,加强家庭教育理论学习,对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大有裨益。

加强家校联系以掌握孩子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也是重要解决办法之一。建议学校组织家长学习科学教育理念,宣传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理论水平,从而切实改善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重视德育教育,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应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应培养教师科学教育意识,提高个人素质。教师队伍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水平,尽管难以在“唯分数论”的背景下很好的兼顾德育教育,但也应注重为人师者的人文关怀,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留守儿童良好的情感支持,使留守儿童更能接纳自己、亲近老师,更加能投入到学习中,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学校适应。

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现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穿插心理健康知识,也要注意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变化,及时捕捉问题并及早进行处理。

(三)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寻求社会公益组织帮助

学校应该积极联系社会力量,争取物质与文化资源。通过获取公益组织的帮助邀请讲师开展心理学讲座。适当扩充校图书馆的藏书规模以及图书种类,增加心理学读物,通过借助外部力量发展自己,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四)充分利用支教,借助大学生加强心理教育

在各高校积极组织暑期支教的大环境下,可借助大学生的力量,开展暑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大学生志愿者多为共青团员与共产党员,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个人素质和思想水平上具有一定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各个志愿团体所代表的时代先锋力量对孩子们起到积极表率作用,有利于孩子们开阔眼界,打开心扉,更有效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四、结论

本文基于西北工业大学“摆渡星空夏”支教项目,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调研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浅析问题形成原因,研究结果就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外部力量等角度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

加强家庭教育理论学习是保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首要保障,亲情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实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广泛联系外部力量援助可以使留守儿童更有效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夏先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渭南市临渭区大王乡为例[J].艺术科技,2012,25(04):143-145.

[2]苏玉桃.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教育(下),2020(01):162-163.

[3]熊红星,刘凯文,张璟.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健康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8(01):1-8.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