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对策研究

2020-08-25李忠华王鼎文杨晓惠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东北亚沈阳中心

李忠华, 王鼎文, 杨晓惠

(1. 沈阳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2. 沈阳市重要技术创新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00)

地理意义的东北亚是指位于亚洲东北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韩国、朝鲜、日本,蒙古国、中国的东北,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这一地区的特点是面积大、国家多、自然条件差异大,人口、资源、经济和贸易发展不平衡,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而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目标定位中几乎都有“东北亚”的字样,这里的“东北亚”应该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一般应理解为在这一地区有较强的影响力。而所谓的中心,是指在某一地区占据优势,共同的特点是经济上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经济体量大,如日本的东京、大板,韩国的首尔,新加坡的新加坡城,我国的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等,这些城市分别在各自的区域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本文拟在分析沈阳提出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基础上,客观地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 理论分析

1. 东北地区4个副省级城市的定位

省级市是中国行政架构为副省级建制的省辖市,正式施行于1994年。中国现有15个副省级城市,它们分别是广州、武汉、沈阳、哈尔滨、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其中有4个位于东北地区,分别是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随着振兴东北战略的深入推进,东北地区,尤其是东北的4个副省级城市,更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分别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立了发展目标定位。如大连很早就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沈阳近期定位于建成“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等4个中心,长春定位于建成“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哈尔滨定位于建成“北部的经济中心”“东北亚经济枢纽”(见表1)。

表1 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基本情况及区域中心建设目标

不管是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区域中心城市,还是经济枢纽都有成为本地区某方面“领头羊”之意,即在该方面居于本地区数一数二的位置。比如沈阳提出的要打造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大致是想达到如北京在华北、上海在华东、深圳在华南那样的科技创新影响力;大连想要达到青岛在华北、釜山在韩国、横滨在日本那样的影响力,或者至少与之比肩;而长春和哈尔滨的定位则较为综合,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一个是东北亚中部的中心,一个是东北亚北部的中心。虽说这两个城市目前已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和北部的中心城市,但落到“东北亚”的层面,离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2. 沈阳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1) 科技创新中心的概述。2000年的美国《在线》杂志和2014年的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分别评选出46个和100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从这些中心的分布情况看,西欧和北美分别占到了45%和34%,亚洲仅占17%,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和中国。这些科技创新中心,有各种形成的条件和原因。有的是市场自发的选择,如美国硅谷和纽约-波士顿科技创新中心就属于这一类;有的是基于政府的规划形成的,如日本的东京湾区;有的是在政府引导下形成的,如大伦敦区和巴黎大区。从最初的动机来看,这些科技创新中心都不是单纯的科技目标,而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多主体合作,实现产学研精准对接,最后发展成科技创新产业带,而这些产业又为高校、科技企业、风投资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从而支撑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美国的硅谷就是其中的典范。

所谓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指一个区域通过科技要素的聚合,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通过已有的路径向外输送,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使自身繁荣。作为城市的核心功能在一定空间地域集中体现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标志[1]。

(2) 沈阳确定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从我国的情况看,目前发展比较好的科技创新中心有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科技创新中心等。而近几年,国内许多城市都将建立科技创新中心作为自己的目标。沈阳于2014年提出了建立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2017年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并出台了具体的建设措施。

所谓的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就是沈阳作为东北唯一的超大型中心城市,拟利用科研、人口、区位和经济优势,依托科技型产业,打造科技型城市,实现经济发展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的华丽转身。

从当前来看,沈阳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产业的基础、交通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条件、经济发展基础等,但从目前来看,沈阳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就产业而言,沈阳目前产业基础相对较弱,优势产业主要有汽车、机床、化工、生物制药等,但除了汽车以外,其他产业无论从产值,还是从盈利能力、未来发展前景看,都不理想。就区位而言,沈阳虽然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基础设施好,交通便利,但由于经济体量偏小,使这些条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商业发展而言,虽说沈阳传统商业发达,辐射范围较大,但由于受到了电商的巨大冲击,优势已大不如从前。从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看,沈阳虽说产业部类齐全,但企业大而不强,创利创税能力有限,市场反应迟钝,技术先进性不够。从高校科研机构的情况看,虽说高校科研机构数量较多,但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有限。

3. 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

(1) 可行性分析。从我国的情况看,目前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都已形成了明显的中心。比如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就是集经济、科技、金融、航运等于一身的“复合型”中心,是华东地区经济的引擎;作为“京津冀”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珠三角”中心的广州和深圳也同样是集科技与产业于一体的多功能中心城市。同时,国内一些近年发展较快的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武汉、南京、郑州等地,都将建成区域性中心作为目标。实际上,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作为东北地区传统意义上的重要城市,一直都是本区域或本省的中心,比如大连是辽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东北地区重要口岸,中国北方重要的贸易港口;沈阳是辽宁中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担负着部分东北区域中心的使命;长春是吉林省的省会和中心城市;哈尔滨是东北北部的中心城市。但放在“东北亚”的大区域上,沈阳要成为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还有一定的距离。

(2) 合理性分析。早在2003年,大连市就确立了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东北亚航运中心其实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是集发达的航运、丰富的物流、众多的航班航线于一体的,依托发达的金融、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国际航运枢纽。沈阳于2014年提出了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并积极推动,2017年将这一目标细化为“三步走”的战略,并出台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依托沈阳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此基础上努力打造“浑南智谷”。2018年又提出了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先进装备智能制造、高品质公共服务等另3个中心。长春属于我国东北地理上的中部,依托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中科院长春分院、一汽集团等研究力量,提出打造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哈尔滨则借助其辐射面积大、交通发达、产业基础好、高校林立和邻近俄罗斯远东地区等优势,提出建设东北亚北部的中心城市和打造东北亚经济枢纽的目标。到目前为止,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确立的建设区域中心目标只是初步的愿景,而目标的基础需要夯实,目标的环境需要提升,目标的要素需要完备。从4个城市的定位看,大连似乎离“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更近一些,但仅靠大连自身的因素是无法达成目标的,还要依赖外部条件,特别是另外3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发展。而沈阳的“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长春的“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哈尔滨的“东北亚北部中心城市”的目标实现也同样要依赖其他城市的发展。这样,4个城市确立的发展目标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需要在战略层面上找到协同点。

二、 面临的困难

1. 装备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税收贡献小,没有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行业贡献即某行业为地方发展所作的贡献,从2018年沈阳纳税100强企业行业分布情况看,按纳税贡献的大小排序分别为汽车制造、金融、房地产、国有的装备制造、新兴的科技企业,其中汽车的税收贡献占百强企业之比高达45%,是沈阳名副其实的优势产业。具体分析可发现:①传统的老牌大型国企税收贡献相对较小。沈阳提出了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以沈阳机床、特变电工为代表的老牌国企是核心,但目前税收指标的弱化态势说明这些企业还远没有达到先进性的标准。②高科技产业刚刚起步,体量较小,难当领军重任。在纳税百强企业中仅有新松机器人、东软数字医疗等规模较大,但尚未形成影响力。③创税产业缺少自主品牌。在汽车、房产、金融纳税大户中本地企业少,比如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房地产、金融等,多被外来企业把持着,本地企业相对弱小,如华晨宝马2018年税收贡献达到191亿元,占据纳税百强税收贡献的31%,房地产行业除少数几家中等规模的企业之外都是外来企业,而金融行业中本地的只有盛京银行一家表现尚可(见表2)。

表2 沈阳2018年纳税视角的产业构成分析表

2. 国际化程度不足

从东北4城市的区域中心目标来看,都包含了国际化的内容。国际化城市是指包括国际化元素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指那些具有某些国际性功能的地区性国际化城市,如芝加哥、新加坡、大板、法兰克福,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需要在金融、商贸、生产、信息、科技、产业、开放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东北4个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国有企业比重大,效益不佳,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好,产业重复度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除了汽车产业之外的其他如机床、化工、冶金、机械等传统行业对国内市场有着较强的依赖,且产业本身市场容量小,旧的驱动推动增长乏力,新的驱动尚未形成。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技术创新、经济、贸易的国际影响有限。由于东北4城市传统的国有重化工业占比重高,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较差[1],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因此造成东北地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以2018年为例,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4城市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984.3亿元、4 701.4亿元、1 054.6亿元、209.7亿元;而同期的广州、深圳、青岛、上海进出口贸易分别为9 810.15亿元、29 983.74亿元、5 321.3亿元、85 317.0亿元(数据来自各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经济体量不够

中心城市之所以称为中心主要体现在自身的影响力上,即能够在产业、技术、科教、就业等方面成为区域的引领,能发挥这样作用的城市首先应是经济上的中心[2]。目前作为已经建成的区域中心如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韩国的首尔,日本的大板,GDP都在20 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而国内的一些城市如武汉、南京、成都、重庆、青岛的GDP也都在10 000亿元以上。东北亚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区域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即GDP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按目前城市间的可比情况看,GDP至少应在15 0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东北4城市与这个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以2018年为例,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所实现的GDP分别是7 001.0亿元、6 470.3亿元、5 904.1亿元、5 249.4亿元(数据见表1),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分别是28、32、34、42位(数据来自《2019各大城市GDP排名》)。这样的体量不足以对本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

4. 产业的先进性不够

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发展前景并不好,市场份额正在减少。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与国内许多发展较快的地区偏离。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有汽车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除汽车以外,其他制造业类的产业市场规模较小。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随着社会发展,需求逐渐被新产品所替代,而东北4市没能抓住机会实现产业转型,造成目前产业市场萎缩,而且有进一步缩减的趋势。比如在传统的线下商业日益受到线上商业冲击的背景下,大连友谊、大连新玛特、沈阳中兴、沈阳五爱市场、长春欧亚集团、哈尔滨秋林这些企业通过多年努力培植起来的竞争优势正逐渐丧失。

5. 高品质的就业岗位较少

市场决定产业,产业决定人才。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就业岗位[3]。统计资料显示:2016 年第3季度,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指数分别为1.75、1.69和1.59,而东北地区仅为1.4,长春、哈尔滨、沈阳在全国34个主要城市中分别排在34、33、29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辽宁为例,2016年辽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到1 837家,比2011年增加了1 022家,增幅125%。全年营业收入3 700亿元,仅比2011年的3 300亿元提高了12%。高新企业产值与全省产值之比仅从2011年的15%提高到2016年的17%(数据来源于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年第4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高新产业发展是典型的有数量、没质量。东北地区的高技术企业数仅占全国高技术企业数的5%左右,且呈下降趋势。由于4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不但数量少,而且规模小,难以有效对技术人才形成吸引力,这也是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会影响到就业结构,影响到一个地区的人才结构和人口结构,也影响到地区的活力,影响到创新创业,是个核心问题。没有人才的参与,就谈不上东北振兴。一个地区的经济不景气和人才流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经济下行又会导致更多的人才流失,如果处理不好,东北经济就很难走出这样的怪圈。实际上,东北地区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研究力量在计划经济时期,保证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这些科研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当前东北的产业结构仍偏向于重工业,而轻工业中,高科技产品和消费品也较少。

6. 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2016年研究报告,东北三省投资环境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并不理想。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排在了全国的第20位、27位和30位,而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研究报告中,东北的4个副省级城市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在全国35个城市中分别排在了第19、25、24、32位(数据来自《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当前,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都在致力于打造“国际最佳营商环境”。东北整体营商环境饱受质疑,“投资不过山海关”虽然只是个别人的看法,但说明东北的发展存在许多束缚,必须在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扭转投资人的认识,重塑城市形象。

三、 对沈阳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

1. 培植高科技产业,吸纳科技人才

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最重要的是人才和技术,核心是拥有一大批能够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往往是与产业分不开的。沈阳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就是要打造在东北亚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吸纳一大批国内顶尖水平的高科技人才。就目前的情况看,沈阳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现有的高技术产业和科技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引进、培育、扶持,产生一批高科技企业,使沈阳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能力走在副省级城市的前列。在全国500强企业排行榜中,高科技企业有一席之地。重点是抓好科技需求,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科研的产业对接能力,即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比例;构建产学研良性循环的机制;抓好引才和用才工作,成立由市长亲自挂帅的引才用才机构,通过舆论宣传、亲缘、学缘、乡缘等推介引进高科技企业和高技术人才,并兑现优惠政策和相应的待遇。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开发、在职培训、科技发明、创新创业、高新技术、总部经济等方面的支持[4]。

2.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招商引资是发展经济的捷径。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经济的转型、起步和快速发展离不开大资本的参与。从地缘优势来看,日本、韩国、俄罗斯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与朝鲜、蒙古国也有密切合作,东北地区应利用好这一优势[5]。比如沈阳的区位优势明显,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强,物产丰富,装备制造业、航空产业、军工产业发达,交通、信息、大数据等基础条件较好,劳动力、房产、土地价格相对较低。应以国际产业大转移为契机,利用较好的自身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府补贴、人文关怀、完善配套设施和税收激励等,将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向土地、劳动力更便宜、政策更宽松的内地及东南亚国家转移的产能吸引过来,可以有效提振未来沈阳的制造业。同时改变引资策略,重点引进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过去沈阳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如引进的华晨宝马汽车项目,是沈阳制造业的亮点,也是沈阳市2018年唯一进入国家500强的企业。另外还要密切关注本地区的其他相关发展战略,如吉林省的“长吉图发展战略”、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的“矿业兴国战略”、俄罗斯的“振兴远东地区战略”,努力将沈阳的发展契合到这些战略中,把合作潜力转化为现实成果。

3. 用科技改变传统装备制造业

沈阳的产业政策,不只是被动执行国家的政策,更关键的是要根据自身条件,打造多元化的产业集群。从对2018年全国17个GDP超万亿元的城市的考查结果看,表面上东北的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核心的差距不在区位、不在人口资源、不在环境、不在人文,而在企业。发展较好的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一批生生不息的“巨无霸”级的企业。如南京有苏宁控股、金陵石化、杨子石化等;武汉有东风汽车、武汉钢铁、明芳钢铁等;长沙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九芝堂等;青岛有海尔、海信、青岛啤酒、青岛双星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原本就不应该只能从事某一特定的方面,公司最重要的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是适应性,即适应市场发展自身的转型能力,及时地从对自己不利的市场转向有利的市场。大多受青睐的企业都曾历过“浴火重生”般的阵痛和转型,所以,沈阳的大型国企应采取措施,努力从传统无利可图的产品生产转向市场前景广阔的新领域,打造成适应市场变化的“常青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对企业管理和分配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核心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人力资本开发为核心,打造优秀的企业团队;以信息化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助力企业转型。

4. 打造科技研发的动力源

截至2018年底,沈阳市拥有各类大学、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共48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是中科院在全国的12个分院之一,拥有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金属研究所等7个法人所;拥有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第一),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第二)和1个国家实验室(全国仅4个);沈阳还拥有一大批科技型的军工企业和国有企业(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官网)。长期以来,这些研究力量归于不同主管部门,研究任务和取向不尽相同,造成研究力量和成果应用于企业发展的比重很小。以产兴教还是以教兴产,理论上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二者应互为条件。沈阳应借鉴深圳的经验,主要目标是打造对东北亚具有影响力的先进产业集群。利用好中科院沈阳分院的科研力量,更多为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立项,实现产研合作;引导以东北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科研力量为产业振兴服务,实现产学结合;释放沈飞、六〇六所等军工产业的研发能量,更多地为地方发展服务,实现军民融合。鼓励科研人员的多重身份,增加人才的流动性,促成科研院所、高校、民用企业、军工企业的研究力量的学习、交流、合作、优势互补、互相聘用。同时,支持和推动企业走出去,更多地参与东北亚和其他区域的发展建设事业,更多地参与学术交流、投资和技术合作,特别是中日韩蒙俄之间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活动。

5. 从要素推动转型为效率推动

每个中心都不是单纯一个城市,而是以核心城市为轴或原点向外部有序的延伸,形成产业互补性很强的城市群,群中相关城市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荣俱荣、一衰俱衰。沈阳应以开放的资态,与南部的大连、北部的长春、哈尔滨携手应对共同的风险,担负起中心的作用。特别是应在沈阳经济区发展中担负起带头和引领作用,加快沈抚、沈本、沈铁、沈辽城市间的合作和城市的一体化进程,打造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样板。同时,应深刻认识到治理沈阳经济的核心是效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改变单一经济结构的困局,改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提高生产效率。应从政策上、产业上、区域战略上做好规划,降低交易和摩擦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6. 打造宜居宜业之都

一个城市的宜居性是重要的投资环境。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努力将沈阳打造成人文宜居城市,建设良好的城市宜商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的创新支撑能力[5]。从宜居的角度看,沈阳主要应突出“候城文化”“盛京文化”“奉天文化”和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的特色;应在重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大都市景观方面打造亮点;突出沈阳兼具“宜居”和“大气”的特点;打造城市立体交通超前性和先进性的特色城市。同时加大对软环境建设的投入,如市民的文明素养、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城市的应急能力、信息化程度、现代与时尚等。从宜业的角度看,以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根本,全面提高办事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效率;以精细化的管理为依托,提高服务水平;以严格的监督为保障,让高效廉洁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常态。

猜你喜欢

东北亚沈阳中心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沈阳远洋公馆
最小和最大
国家标准委率团参加第十八届东北亚标准合作会议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面向全世界 服务东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