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砖文选

2020-08-24盛为人

书画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释文永嘉和亲

盛为人

一、西汉“海内皆臣”砖

西汉“海内皆臣”砖,陶质,长31厘米,宽26.5厘米,厚3厘米。释文:“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道毋饥人。”

传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城遗址出土,据熊龙先生考证,应为西汉时皇家行宫安邑宫遗物,属宫殿建筑内墙面用砖。砖面长方形,宽边沿,内有4行12等分长方格,格内各有一阳文篆书。砖文内容是对汉时政治、经济和民生状况的颂扬之词,“孰”通“熟”。砖文笔道粗细均匀,用笔圆转灵活,刚柔并济,为典型的小篆风格。

二、西汉“单于和亲”砖

西汉“单于和亲”砖,陶质,长27.3厘米,宽27.3厘米,厚6厘米。释文:“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

正方形砖面上有阳文篆书4行,每行3字,字间以阳线相隔,字体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传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单于和亲”砖范极似。西漢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附汉,元帝将后宫待诏王昭君许配单于为妻。昭君出塞和亲,汉匈两族由此迎来了一段友好祥和的时光。砖文内容正是颂扬此次和亲,成为反映当时汉匈人民友好愿望的历史物证。

砖文书体为小篆,笔道屈曲,略有变化,近于当时的美术字体缪篆。

三、东汉《公羊传》砖

东汉《公羊传》砖,东汉元和二年(85)造,陶质,长33.6厘米,宽12.5厘米,厚6.5厘米。释文:“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日。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正月,王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传1925年陕西省西安南乡出土,于右任旧藏。砖面有锥书草隶5行,为春秋《公羊传》鲁隐公元年(前722)起首文字,共计54字,内容与今本《公羊传》小异。据陈直先生《关中秦汉陶录提要》考证,当时同出砖中,有元和年号者,故可定此砖为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造。

书法带有隶意,是当时民间普遍流行之书体。

四、汉代“后子孙吉”砖

汉代“后子孙吉”砖,陶质,长66厘米,宽16厘米,厚2.5厘米。释文:“后子孙吉。”

长方形薄砖,为当时墓砖。砖面模压阳文1行4字,内容是祝福后世子孙的吉语。清末金石家邹安《专门名家》著录同名砖一。

砖文为隶书,字体古朴端正,是民间流行汉隶的真实面貌。

五、西晋“咸宁四年吕氏”砖

西晋“咸宁四年吕氏”砖,西晋咸宁四年(278)造,陶质,长34.8厘米,宽17.2厘米,厚5.2厘米。释文:“咸宁四年七月吕氏造,是为晋即祚十四年事,泰岁在丙戌。”

传安徽凤台西北乡顾家桥出土。砖呈长方形,正面有阴文草隶3行,为工匠在待烧之泥坯上锥画而成。经与清末金石家邹安所辑《专门名家》和《广仓专录》两书收录的数块“咸宁吕氏”砖相校,知吕氏祖籍淮南郡成德县(今安徽寿县东南),曾为陈郡太守,此为吕氏夫人墓之砖。咸宁四年岁在戊戌,“戊”误写为“丙”。

砖文书写流畅,颇似陆机《平复帖》,这种带有隶意的书体在晋代出土砖中多见,应是当时民间普遍流行的书体,与王羲之完全舍弃隶意的“新体”截然不同,因此才有了近世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学术论争。

六、西晋“永嘉七年癸酉皆宜价市”砖

西晋“永嘉七年癸酉皆宜价市”砖,永嘉七年(313)造,陶质,长35厘米,宽16.7厘米,厚4.3厘米。释文:“永嘉七年癸酉皆宜价市。”

墓室砖,砖侧模印阳文1行,隶书,间有篆体,字体规整,笔道转折自然,是反映当时广州地区民间流行书体的实物资料。砖文的上、下端各饰网格纹一道,中间饰“十”字纹和网格纹相隔。《晋书·地理志》载,广州在三国吴时置州,治所在番禺(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两省的大部分地区。中国国家博物馆还藏有与此砖铭文类似的“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砖、“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砖等几块砖,用对比语气反映了因广州偏于南陲,先后发生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均未波及,相比于战乱动荡的中原地区,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本砖铭文商贾意识很浓,正是广州商市繁荣局面的直接体现。

七、晋代“百廿”计数砖

晋代“百廿”计数砖,陶质,长34.7厘米,宽15.3厘米,厚9.6厘米。释文:“百廿。”

砖面阴文草隶1行,系由当时工匠在未干坯上锥书后烧造而成,为制坯计数的标志。笔道内有丝丝帚迹,使砖文产生飞白体效果。

八、晋代“独良良”砖

晋代“独良良”砖,陶质,长27厘米,宽13.3厘米,厚5厘米。释文:“独良良。”

砖面锥书阴文草隶“独良良”1行3字,独良良应是当时砖场制坯工匠姓名,第一字“独”也有人认为是“独孤”二字的合体,“良良”作重文符号。砖文笔势转折,连绵流畅,已具今草之意。

猜你喜欢

释文永嘉和亲
永嘉2019·4·24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产前尿动力学改变及其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及尿失禁相关性研究
摘《书谱》孙过庭句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邓国精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礼物”在唐王朝与奚和契丹交往中所起的政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