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改革研究 *
——以中学体育师资需求为导向的经验研究

2020-08-22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分广东省体育教师

王 菁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始于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上都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中学体育师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是培养中学体育教师的基地和摇篮,中学校体育师资需求情况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产出息息相关,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思考“产出能不能满足需求”,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应该思考的问题。围绕基础教育的改革特点及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效能。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考虑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需求, 从中学体育师资需求的角度思考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生应该学习什么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拥有什么能力,这就是中学体育师资需求导向的核心内容。

本研究将根据广东省中学体育师资需求的特点,系统剖析广东省高校现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情况,并与国内外一些高校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探求出具有高效能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藏书资源和网络数据资源,收集与课程、课程建设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相关的专著及文献资料。

1.2 问卷调查法

1.2.1 问卷设计

根据社会学对问卷设计的要求,设计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校体育师资基本情况、广东省体育师资需求状况和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重要性评价四个部分的封闭式问卷。课程重要性评价是请调查对象对广东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30门主要课程重要性进行评价,从1至10分为10个等级。

1.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邀请专家12人,对问卷的结构和内容有效性做出检验,其中9名专家判定为有效,2名专家判定为基本有效。

1.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运用再测法,在问卷发放后2周,从测量对象中抽取40名再次测量同一份问卷。统计结果表明,两次问卷测量所得的重测信度为R=0.81,问卷测量的可信程度较高。

1.2.4 问卷抽的发放与回收

根据分层抽样的原则,从广东省随机抽取广州市、韶关市、阳江市、汕头市作为问卷发放地,委托各市教育局体育教研员从各市中的15~20所中学中各随机抽取100名中学体育教师共400人,通过邮箱或微信将电子问卷链接发给各位老师,老师们在网上填写并完成问卷,本研究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8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341份,有效回收率87.87%。

1.3 访谈法

针对研究的需要,现场或电话访问了广东省广州体育学院、岭南师范学院、韶关学院、韩山师院和广州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负责人,了解其本科课程设置情况;并访谈了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东斯特劳斯堡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负责人了解其课程设置情况以作比较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省中学体育师资需求现状

2.1.1 广东省中学体育师资的数量需求情况

自2000年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广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基本能满足体育课程教学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可以印证这一现状,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广东省中学体育教师能满足需求的占67%,一般的占21%,认为不能满足需求的仅为12%。

2.1.2 广东省中学体育师资的专项需求情况

我国体育教师培养遵循一专多能的原则,在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对“一专”也有不同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广东省对体育教师专项需求的情况,由于近年我国在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因此各个学校对足球专项的体育师资需求较大,从图1中可以看出,有25%的学校需要足球专项教师。其次是篮球17%、田径14%、羽毛球11%,武术、乒乓球和排球的需求较少,高校作为中学体育师资的供给方,应顺应这一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足球、篮球、田径、羽毛球课程的比重应相应提高。

图1 广东省体育师资的专项需求情况

2.1.3 广东省中学体育师资的技能需求情况

从图2中可以看出4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技能最重要,27%的人认为课堂组织技能最重要。只有16%调查对象认为体育专项技能在各项技能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应加大相关课程的课时,同时在各科课程建设中要重视对学生讲解示范技能、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图2 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技能

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计算机和英语已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两大应用工具,体育教师也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提高计算机使用技能和英语水平。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调查对象认同这一观点,76%的被调查者认为计算机技能重要,48%的调查者认为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英语技能。由此可见,目前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计算机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表1 广东省体育教师对计算机、英语技能的需求情况 单位:%

2.1.4 广东省中学体育师资教学基本功需求情况

自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后,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广东省中学体育教师对教学基本功是十分认可的,有79%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基本功培训。在教学设计技能、说课技能、教学组织技能(队形队列)、讲解示范技能和广播操技能这五项被国内广泛认定的体育教师基本功技能中,39%的被调查者认为说课技能最重要,27%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技能最重要(见图3)。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加重相关课程的分量,同时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图3 广东省体育教师认为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技能

2.1.5 广东省中学体育师资的理论知识需求情况

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基础,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广东省中学体育教师对其欠缺的理论认知情况,以此反映中学体育教师理论知识的需求情况。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中学体育教师最欠缺的理论知识是心理学知识,其次依次是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而认为最不欠缺的是管理类知识。(见图4)由此可见,在步入教师工作岗位后,教师需求较大的理论知识是心理学知识,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应增进心理学相关学科的比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以更好适宜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的要求。

图4 广东省中学体育教师认为最欠缺的理论知识

2.2 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所开设课程的重要性评价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应体现时代性,所谓时代性就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目前的大环境就是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广东省高校所开设的课程能不能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认可,是否能适应中学体育教学的需求,为此设计专门问卷,请调查对象对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30门主要课程重要性评价进行评分。

表2 广东省高校体育院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30门主要课程重要性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专项选修课程的评价最高,分值为8.719;对休闲体育概论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评价最低,分值为6.419。学科课程中教育教学类的课程得分最高,体育教学设计8.324、运动训练学8.293、教育系8.068;概论类的课程得分最低,如休闲体育概论、体育概论。术科课程中田径课程的得分最高8.043,其次是羽毛球和乒乓球7.991、7.872;武术课程的得分最低,仅为7.276分。

由此可见,体育教师普遍认为与体育教学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重要性较高,这体现了这些课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适应性较高,但我们将这些课程与其学时和所占学分比例对比来看,发现术科课程中得分较高的课程,其课时量和学分比例也较高,而学科课程中得分较高的课程,其课时量和学分比例反而较低,以《体育教学设计》课程最为明显。《体育教学设计》课程其重要性得分名列第二,高达8.324分,其课时量仅为16学时,学分比例仅为0.59%,包括得分较高的《运动训练学》《教育学》课程也存在这一现象。

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仍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 竞技化教学倾向严重,重视术科类技术课程,忽视学科课程,特别是教育、教学类课程普遍偏少。

2.3 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3.1 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偏离

通过专家访谈和调研了解到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只是管理人员在旧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在修改课程方案时基本没有进行体育师资需求调查,也就是说,对体育师资需求的了解不足,因此存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偏离的现象。造成人才出口与需求入口无法很好的对接,表现为学生初次参与教学工作时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有些教学技能还不够娴熟,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广东省中学校对体育教师的专项需求最大的是足球,其次是篮球、田径和羽毛球。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课时量和学分比例最高的是田径,其次是篮球、足球、武术和体操。而对于中学教师认为比较欠缺的心理学知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没有满足其需求,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学分比例仅为1.18%。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教师的供给出口,其课程设置没能很好地考虑到中学体育教学的需求,与人才需求不相符,因此,应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进一步调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2.3.2 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学科理论课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不合理

目前我国体育学者中有一种观点“体育院校应该姓体”,这没错,但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应该突出一个“教”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高素质体育师资的基地,而目前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技能水平不错,但综合素质不足,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薄弱,掌控教学的能力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就可以窥视出端倪。在四年有限的学分要求中,单项技术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分就占了总学分要求的大部分,学科理论课程学分只占30%~40%。本应在中学阶段就该夯实的专项技术技能,却消耗了大学本科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大学本科阶段就应该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素养为中心,这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区别于职业技术教育和高职院校的主要方面。国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理论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见表3)以美国东斯特劳斯堡大学为例,学科理论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87.21%,与国外相比更显示出我国学科理论课程的不足,这也是造成学生专业理论水平与素养不足的根本原因。

表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学科理论课程的比例 单位:%

2.3.3 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教育教学类课程比例偏少

从现有广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术科课程的比例较高,学科课程的比例较低,学科课程中教育教学类的课程更低,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必修课程中教育教学类课程的学分总数为6学分,占总学分的3.43%;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4.57%;术科类课程总学分为34学分,占总学分的19.43%。教育教学类课程在课程方案上还表现为开设不足、单一和无层次性。如必修课程中仅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3门教育教学类的课程。限定选修课实际只开设了课堂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和运动训练学这两门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课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类课程学分为8学分,在总学分的4.85%;术科课程学分为48学分,占总学分29.09%;美国东斯特劳斯堡大学教育教学类课程学分为63学分,占总学分的47.37%。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国内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教育教学类课程比例太少,对于师资培养十分不利,导致学生教育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教育教学的了解不深入,教育教学知识及经验的储备不足等问题。

表4 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教育教学类课程的比例

2.4 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根据对广东省中学校体育师资需求情况的了解,以及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以下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构想。在现有总学分不变,必修和选修课程学分比例不变的前提下,对课程结构进行针对性的改革。由于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课程不能随意改动,主要的变革体现在必修课的专业课程以及限制选修课程方面。

2.4.1 在必修课程中增加教育教学类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比例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应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体育师资人才,因此教育教学类课程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占重要地位,根据对国内外多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结合广东省的特点,在必修课程的专业主干课程中增加体育教学评价与策略、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微课教学、小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这几门课程,这些课程弥补了现有课程在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体育教学评价、不同水平学生教法、新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不足,能有效提升本科学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体育教学技能。(见表5)

表5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改革构想

2.4.2 将单项术科课程变为综合类术科课程,在内容选择上与中学教学需求紧密结合

目前国内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术科课程都是按单项设置,课程名称都是项目名称如《田径》《篮球》《游泳》等,这种设置在我国已经沿用多年,在旧体育教学体系和教学思想下,这种课程设置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自从1999年国家启动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这种课程设置就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在基础教育领域体育课程除了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高等教育领域也应如此,体育术科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还应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去教这些技能,如何分析和把握教材,如何结合项目特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对现有术科课程设置进行大力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首先,运动技能学习和教材教法的学习应该各占术科课程内容的一半,为了加强高校术科教师对课程各种运动技能中教学方法、教材分析的重视,将课程名称改为XX教法与技能;其次,将目前专业主干课程中项目繁多的术科课程按照中小学教学模块的做法,分成田径教法与技能、球类教法与技能、体操教法与技能、武术教法与技能、游泳教法与技能等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中的这些术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中小学体育课中常出现的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法和教学技巧,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在专项选修课与副项选修课中达成。

2.4.3 增加限制选修课中专业拓展课的学分,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课程选择机会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弥补专业主干课程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课程的选修弥补专业素养及能力的短板,进一步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体育教学技能。现有的专业拓展课程设置单一,课时量不足,学生可选择课程门数不多,以至于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受制于总课时量要求,专业拓展课程无法安排太多课时量,为了真正能达到拓展的目的,应保证学生在这一课程类型中可以选修5门以上课程,因此专业拓展课程总课时应该保证在10学分以上,每门课程在1~2个学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表6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限制选修课改革构想

2.4.4 在必修课程中增加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增强教师对中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

在广东省中学体育师资需求调查中得知体育教师对心理学类知识需求较大,目前必须课程中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只有教育心理学,因此增加心理学类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训练中及教育实习中发现,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对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十分了解,学情分析不到位,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拟定教学计划,因此在必修课程中的学科基础课程中加入青少年心理学,以此补充不足、满足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广东省中学体育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需求,最需要足球专项教师,其次是篮球、田径、羽毛球,武术、乒乓球和排球的需求较少;中学体育教师对讲解示范技能需求最高,其次为课堂组织技能;中学体育教师最欠缺的理论知识是心理学知识,其次依次是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而认为最不欠缺的是管理类知识;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是说课,其次为教学设计技能。

2) 被调查者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中专项选修课程的重要性评价最高;对休闲体育概论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评价最低。学科课程中教育教学类的课程得分最高,如体育教学设计、运动训练学、教育系;概论类的课程得分最低,如休闲体育概论、体育概论。术科课程中田径课程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羽毛球和乒乓球;武术课程的得分最低。

3)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偏离,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学科理论课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不合理,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教育教学类课程比例偏少。

3.2 建议

1) 各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前应定期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

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中教育教学类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应大幅度增加,具体增加的教育教学类课程内容。

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应该创造性地将现有单项术科课程变为综合类术科课程,使术科普修课程与专项选修课程明显区别开来,有利于提高术科普修课程的效率,在内容选择上与中学教学需求紧密结合。

4) 应增加限制选修课中专业拓展课的总学分,降低每门课程的学分,增加课程的门数,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课程选择机会。

5) 应在必修课程中增加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提高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使体育教师能更好应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学分广东省体育教师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藏清代铁锚的保护与修复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星科学校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