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医药高校科研投入与专利产出现状及相关性分析△

2020-08-21巩瑞娟何照楠洪峰刘伟

中国现代中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专利申请科研人员

巩瑞娟,何照楠,洪峰,刘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中医药高校作为中药自主创新成果的重要基地,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技术的重要阵地[1]。中医药专利能够及时体现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是发明和创新活动的重要产出,反映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情况[2]。与此同时,针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关于高校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大部分的研究认为,高校研科经费和人员投入均可以促进高校的专利产出[3-4],而有学者发现科研人员投入与高校专利产出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5-6]。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的科技地位、科研投入与专利申请数量不对称性,以及不同类型高校专利产出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性[7-8]。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分析了中医药高校高价值专利与科研投入之间的关系,并对提高中医药高校的专利质量、促进专利转化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首先,依据教育部资料确定目前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24所中医药高校,再通过查找各省份中医药高校官方资料对我国各中医药院校名称(含曾用名)进行确定。最后经检索发现,河北中医学院是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以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为基础恢复建立,无法准确获得2013年以前的科研投入和专利数据,故将其从样本中剔除,最终以23所中医药高校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1.2 数据来源

在数据收集方面,考虑到专利信息披露的滞后性和科研数据的完整性,本研究以2009—2017年的数据为研究基础。其中,中医药高校2009—2017年专利申请量数据从万象云数据库检索,以申请日期为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且申请人或专利权人署名是各中医药高校为条件,数据采集申请日为2019年8月22日。各中医药高校科研投入中的科研经费、科研人员和科研课题数据均源自教育部科技司公布的2009—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考虑到科研经费、科研人员和科研课题数间的可比性,本研究中科研投入均采用相对数,具体以各中医药高校不同类型的科研投入占23所中医药高校该类型科研投入总量之比作为参数(如:某中医药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某中医药高校科研经费投入量/23所中医药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总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和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中医药高校科研投入数据和专利产出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专利申请授权情况分析

2009—2017年我国23所中医药高校专利申请量呈逐年攀升趋势,但专利授权率处于下降趋势,见图1。造成专利授权率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高校自身专利质量有待提升;第二,近年我国专利审查尺度缩紧;第三,由于我国发明专利的审查授权一般需要2~5年,致使仍有部分专利处于审查中。

注:专利授权率=截至目前某年申请专利中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某年申请专利数量×100%。图1 2009—2017年23所中医药高校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

2.2 专利运营情况分析

由于中医药高校本身不具备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条件,专利运营具体可体现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申请、专利转让、专利许可和专利质押。经统计,我国中医药高校没有专利质押情况,而转让、许可的专利仅占授权专利的3.5%;在专利运用上主要还是依靠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申请,且中医药“双一流”高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更容易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申请专利。通过数据整理发现,以转让和许可专利为依据,结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申请可将23所中医药高校的专利转化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专利转化较好的高校(以下简称“优势高校”):包括成都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6所;第二类为专利转化较弱的中医药高校(以下简称“弱势高校”):包括其他17所中医药高校,见表1。

对已转化、许可专利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诊疗器械、炮制器械、制备方法和质控方法的专利转化更多,产品类专利中保健品相对转化较多,市场准入严格的药品转化相对较少。从转化方式的角度上看,许可专利更偏向信息化、智能化的诊疗器械,而转让专利更侧重中药炮制(含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方法和炮制器械)。从转化主体上看,各大学在专利转化上各具特色,如成都中医药大学转化的专利主要是针灸诊疗器械;广西中医药大学主要是保健品;天津中医药大学主要是新用途;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要是基于大数据的诊疗器械和制备工艺;江西中医药大学主要是中药炮制器械和保健品;浙江中医药大学主要是诊疗器械和白及药材种子的培育、保存。其中,“产品-其他”类包括治疗肿瘤、感冒、小儿肺炎、视神经、艾滋病、降压、妇科、糖尿病、肌萎缩、耳鸣等各类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提取物、生物材料和化合物,以传统的中药组合居多,但在治疗领域上未呈现明显的分布,见表2。

表1 23所中医药高校2009—2017年专利产出情况 /件

表2 2009—2017年中医药高校转让、许可专利的技术主题 /件

2.3 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进一步针对中医药高校专利的法律状态进行分析发现,2009—2017年我国中医药高校专利授权率为60%,高于我国上市中药企业的专利授权率[9],但授权后的失效率为22%。这说明我国中医药高校的整体研发水平高于上市中药企业,但是专利技术的后续转化和实施却不如企业。进一步对曾授权但目前已失效专利的维持年限进行统计,发现平均维持年限为2.8年,低于我国高校发明专利的平均维持年限5年[10],见图2。

图2 2009—2017年中医药高校专利法律状态及失效专利的情况

对曾授权但现已失效专利分析发现“未缴年费”是失效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发现,优势高校和弱势高校在专利授权率和授权专利的失效率上没有差异,但弱势高校的专利维持年限更短。授权后的专利中81.8%维持年限在3年以下,仅有剩下的18.2%的专利维持年限超过国家补助期限3年,见图3。

图3 2009—2017年不同类别的中医药高校授权后失效专利的维持年限情况

2.4 中医药高校科研投入

科研投入是科研创新的基础保障,完善的科研资源配置结构,有助于科研潜能的释放和科技实力的全面提升[11]。由图4可知,目前我国中医药高校间科研投入差距大,各类资源匹配不协调。上海、江西、成都、辽宁4所中医药高校各类科研资源的投入较协调,但高校间投入总量差距大,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科研投入是江西中医药大学的3.8倍、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4倍;而科研投入不协调主要呈“一多两少”,具体表现为:课题多、人员少、经费少,如广州、浙江、福建、安徽、湖南、陕西、河南、贵州、云南、甘肃10所中医药高校;其次是人员多、课题多、经费少,如广西、黑龙江、湖北、长春4所中医药高校。

注:该图使用各中医药高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简称;扇形面积代表该类投入占总科研投入的百分比。图4 2009—2017年中医药高校科研投入

2.5 中医药高校专利产出与科研投入相关性分析

经相关性检验发现,中医药高校仅科研经费能正向促进专利申请量的增加,r=0.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探讨中医药高校科研人员对专利产出的作用机制,发现中医药高校专利产出主要集中于少数科研人员。如表3所示,其他科研人员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很少甚至是空白,表明我国中医药高校专利产出的研究力量相对集中和稳定。

通过对专利转化优势高校和弱势高校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显示专利转化优势高校在各类科研投入上有较好的协调性。专利转化弱势高校科研投入普遍存在科研课题数量多、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少的现象,如浙江、安徽、湖南、山西、河南、长春、贵州、云南和甘肃等地的中医药高校。

表3 2009—2017年部分中医药高校主要发明人专利产出情况

3 讨论

3.1 中医药高校科研投入不协调

具体表现为高校间科研投入差距大和高校内各类资源匹配不协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的三大经济带(环渤海湾区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中,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中医药高校平均科研投入最多,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引领下的环渤海湾区经济带中医药高校平均科研投入最少。长江经济带中,江西以中医药产业作为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浙江正着力发展道地药材、安徽在建设规模最大的亳州中药材市场、成都有“中医药老四校”之一,但其所在地的中医药高校整体科研投入力度仍然不足。此外,对于科研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的广西、浙江、南京、黑龙江等地也要予以重视,避免科研人员产生因无法获得课题而丧失科研热情和科研压力过大的两极影响。

3.2 专利产出重申请、轻维持、轻转化

专利是技术成果依法产权化的经济产物,其本质是通过公开技术方案和缴纳年费换取固定期限保护[12],进而实现其经济收益,因此从逻辑上看,专利一旦经过申请和授权阶段后,专利权人应当重视维持并积极推动技术的应用和扩散。近年来,中医药高校专利申请量逐年攀升而授权却逐年下降,授权后37%的专利已失效,且其中70%维持年限不到3年,仅有3.5%的专利进行了专利转让或许可。为鼓励发明创造,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类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唯一考量指标的专利奖助政策,如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促进专利申请对每件取得授权的职务发明给予10 000~20 000元的奖励,这类政策虽然对专利申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也诱发了大量“垃圾专利”[13]。此外,专利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法律、金融、资源对接等,这对科研人员自行转化专利造成很大障碍;然而,通过对各中医药高校官网的检索,发现目前仅有上海、南京、天津、北京、成都、江西、广西、黑龙江8所中医药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成果转移转化机构。而专利申请和转化主要集中于少数科研人员表明中医药高校大部分科研人员的专利产出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3.3 中医药高校科研投入和专利维持年限上有明显差别

高价值专利外延的指标必然是商业化价值的彰显。目前,我国专利转化弱势的中医药高校科研投入呈课题数量相对多、研发经费相对少、研发人员相对少的现象,这一现象势必会导致研究内容分散,在重大技术的攻关上投入不足,从而导致部分专利技术研究不深入、成熟度不够等专利质量不高的问题。此外,专利转化优势高校在专利维持年限上表现的更好,表明专利转化能正向促进专利的维持。

3.4 智能化器械、保健产品和中药炮制及质控工艺成为当前中医药高校转化的热点领域

目前,智能化器械、中药炮制及质控工艺和保健品是中医药高校转化的热点领域,尤其是专利权人通过采用普通许可的方式对“智能化医疗设备和大数据诊疗系统”进行转化并积极维持,可见专利权人对该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此外,结合目前我国的中医药政策环境,发现未来数字化、智能化的中医诊疗设备、保证药品安全性的工艺及器械和非药品的大健康产品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4 建议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投入机制

首先,在应用型研究的科研投入中要充分考虑成果转化因素。其次,需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内中医药高校科研课题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科研资源的二次分配,提升起步晚、底子差的中医药高校的科研水平。最后,尤其是江西、浙江、安徽等以中医药作为优势产业的地区,要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进一步拓宽科研经费获取渠道的同时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

4.2 技术培育

我国中医药高校研发与产业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在中医药数字化、现代化智能化器械的专利技术培育和布局;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医药全产业链的同步发展,鼓励“双一流”中医药高校借助其深厚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地位主动承担重、难点技术的攻关。

4.3 完善专利产出机制

一方面,要完善专利资助政策,以专利含金量为资助指标,择优资助,同时筛选现有专利中的高价值专利给予维持和转化资助。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医药高校成果转化机构的建设,明确专利转移转化的各项权利和收益分配机制,组建高校科技成果市场化运营机构,为本校专利转化提供全过程的服务。

4.4 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化意识

一方面,从源头解决中医药科研人员专利意识薄弱的问题,鼓励中医药高校优化课程结构,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另一方面,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专利挖掘、申请、运营和转化等培训,增强科研人员以转化为导向的高质量专利产出意识。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专利申请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从一件无效宣告请求案谈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唑啉草酯中国专利申请分析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韩国AI内容专利申请数5年激增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