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涉世家》在统编教材中的本源回归

2020-08-20张秀勤

语文建设 2020年7期
关键词:节操觉醒勇气

张秀勤

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记叙这场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浩大声势的《史记·陈涉世家》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苟富贵,毋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句。但是在新版的统编教材中却未收录此文,一时引发了社会热议。对于删改,人教社如此回应:陈胜、吴广起义是初中历史必须讲述的内容,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专列“陈胜、吴广起义”,在三科统编教材编审过程中,为了避免交叉重复,三科编写组根据学科特点,统筹安排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的相关内容。同时回应,“考虑到《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八年级上册从《史记》中选择《周亚夫军细柳》替换《陈涉世家》”,因为此文“比较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然而2019年最新版的统编教材在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再次增选了《陈涉世家》一文,细读教材,发现再次回归的《陈涉世家》在课前预习、课文注释、课后练习等可谓“旧貌换新颜”,是一次“祛弊守正”的“本源回归”。对此,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略作阐述。

一、“文”“史”相比窥“本源”

“文史不分家”的说法由来已久,“文”与“史”均属人文学科,二者确有相近之处。“史”须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述,“文”也是对特定时代的反映,二者的共同点毋庸赘述,但是两个学科的教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单从学科核心素养来说,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属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硬核”,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史记·陈涉世家》以文言形式讲述历史事件,学习此文,学生要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并能借助资料对这一历史事件作出客观评判,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本源”。而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部分,仅用300余字介绍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学生仅据此掌握“史料实证”而已,二者的学习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先前那种认为在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有了“陈胜、吴广起义”,《陈涉世家》再出现在语文教材中属于“交叉重复”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二、两文互补现“本源”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增加了同是《史记》节选的《周亚夫军细柳》一文。该文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明、令行禁止、不畏权势的“真将军”形象,文章篇幅较短、情节性较强,确实比较适合八年级学生阅读。阅读本文主要是学习《史记》通过对比、衬托等方法刻画人物的技巧,初步掌握《史记》长于写人的特色。

《陈涉世家》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该篇课文属于长篇节选,全文845字,同样体现了司马迁描写人物的高明手法。司马迁抓住一两个细节,生动传神地揭示出陈胜、吴广等人的性格,表现他们的胆识和智慧,并且预示他们今后的命运和发展。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有着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因此,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录《周亚夫军细柳》和《陈涉世家》两篇文章,在篇幅上一短一长;内容上一篇侧重于记入,一篇侧重于叙事;表现手法上一篇重对比衬托,一篇重细节刻画。二者按照年级分别编排在八年级和九年级中,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呈现《史记》这部巨著的“本源”,呈现语文学习的“本源”,应该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三、新旧版本辨“本源”

本次《陈涉世家》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回归,与人教版《陈涉世家》比较,在阅读提示、文本注释、练习设计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会发现,这些差异与所选择的版本、编者意图、所在年级、单元要求密切相关,具体变化有以下几点。

1.阅读提示与单元要求更吻合

人教版教材《陈涉世家》课前预习提示为:“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质问之声石破天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朴素的觉醒!陈涉正是怀着这种‘鸿鹄之志带领农民揭竿而起,揭开了反抗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原来九年级上册选录《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词五首》篇目的单元要求是:“这个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能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若摘录“阅读提示”的关键词,应是“觉醒”,这与单元提示中的“智慧”“勇气”“节操”对应得还不是很严谨。

统编教材《陈涉世家》课前阅读提示为:“陈胜、吴广率领区区数百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却能挑战兵多将广、武备精良的秦朝,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秦朝不施仁义,专行苛政,最终为自己挖掘了坟墓。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吼出了无数被压迫者的心声。阅读课文,相信你能感受到陈胜、吴广的胆识与智慧。”恰恰对应了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提示:“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有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咏唱。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学习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下来。同时,注意回顾学过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課文注释更加严谨缜密

人教版教材《陈涉世家》选自中华书局1982年版《史记》,统编教材《陈涉世家》选自中华书局2014年版《史记》。两文的文本内容没有变化,但是两个版本的课文注释竟有47处变化。审辨这些注释中的细微变化,会发现编者在词语解释和句意理解的“本源”上更加严谨缜密。如“怅恨久之”,人教版教材解释为“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统编教材进行了修订,注释“怅恨”为“惆怅,极端不满”。陈胜对自己眼前的生存状况确实“惆怅”“极端不满”,但是若说“失望”很牵强,这样修改更符合人物的心境,也更符合文章的语境。至于“久之”,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蒲松龄的《狼》,文中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学习过程中学生回顾所学积累即可。类似这样的注释删减有7处,体现统编教材严谨科学的编排体系。

“身披坚执锐”,人教版教材注释为“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意思是亲自作战”。先前老师们在執教过程中就曾质疑,本句中的“身”应统领“披坚执锐”,成语“身体力行”的“身”就是“本身”“自己”之意,若翻译为“身穿着战甲”,后半句应该是“手拿着武器”才对,感觉此句翻译有些不妥。本次统编教材将此注释修改为“自己穿着铠甲,拿着武器,意思是亲自作战”,更为恰当。

3.课后习题更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人教版教材《陈涉世家》课后第一题:熟读课文,注意本文叙事的脉络,回答“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得出了什么口号”“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习题设置主要是训练学生阅读文本后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只要读懂课文便可很容易地筛选出上述信息。

第二题,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辨析词义,指出“亡”“等”“间”“之”“往往”等词语古今义的不同,这是文言词语的识记与积累;再者是辨析句子中“次”“之”“数”“书”这些词语的意思,属于一词多义的识记积累,这些都是学习浅易文言文必备的。

第三题,针对所提供的一段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文字,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陈胜的看法”。材料为: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所选文字体现司马迁在高度评价陈胜的同时,也指出了陈胜的错误和局限。此题意在提示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此题有思维含量,属于探究层面,但是偏重于历史学科的“历史时空观”和“史料实证观”,问题的指向性不是很强。

统编教材《陈涉世家》课后的“思考探究”第一题为:“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仿照示例‘少有大志‘谪戍渔阳‘因雨失期,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所写事件的发展过程。”此题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后的概括能力,这是典型的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比简单的筛选信息要求的能力层级要高。

第二题:“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也可以再找一些你觉得有意思的问题,与同学交流。1.起义的成功发动与陈胜、吴广的性格有怎样的关系?2.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策略有什么高明之处?”此题训练学生品出历史的滋味,关注历史叙事的内在逻辑和精彩细节,属于赏析和探究层级,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统编教材编者的意图所在。

第三题:解释“次”“等”“数”“书”等词语的含义。这与人教版教材没有多大区别,都属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是课标中对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第四题:引用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的“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并将陈胜列入主要记述王侯将相事迹的“世家”。要求学生思考司马迁为什么给予陈胜这么高的评价。问题的设置指向性很强,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思考形成结论并表达出来,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综观以上几点,统编教材《陈涉世家》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有机地融合于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强调基础性、严谨性、开放性、综合性,是一次本源的回归。

猜你喜欢

节操觉醒勇气
寻找勇气
勇气
你的勇气如何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科学的节操就是没有节操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前行的勇气
赏析《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