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求先秦儒家学习观之道

2020-08-20王樊颜冰

文教资料 2020年16期
关键词:学习观荀子孟子

王樊 颜冰

摘   要: 学习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提到了“学习”,他们的学习观点体现在《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谆谆教诲中,贯穿于《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先哲智慧里,淬炼于《大学》“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族精神中。先秦儒家学习观包括学习原因、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关键词: 学习观    孔子    孟子    荀子

一、学习原因:修己以敬、学以安人

学习的首要目的是提升自我,修己以敬,在此基础上,再推己及人,学以安人。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孔子感叹世风日下,很多人忘记了学习的初衷,只能落下“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的弊病。君子致知首先要“修己”,使自己内省不疚、言行无过。学习要和其他德行相辅相成,“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智仁勇是孔子认为的“天下之达德”,智仁勇之间要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智者不惑”是“仁者不忧”和“勇者不惧”的前提和基础,“智”的参与让“仁”走得更远,让“勇”行得更稳。贯通此三德,才能谈论“修身”“治人”“治天下”。当然孔子认为学习本身也是自得其乐的,乐在其中,所以“敏以求之”。孟子认为要“尚志”,则仁在其中,道在其中。荀子认为可以根据学习目的划分为“君子”和“小人”,君子学习是为了“美其身”,小人学习“为禽犊”。既然人之患在“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那么为了翦除人身上的诸多弊病,要好学不倦,破除“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的迷障,使“知明而行无过”。

二、学习态度:好学乐学,学习不倦

学习态度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端正学习态度,则可以获益无穷。在学习态度上孔子论述最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习的态度有高有低,“知之”最低,“好之”其次,“乐之”最高。快乐学习,学习动力就增多,学习就事半功倍。孔子高度肯定自己是一个好学之人,在十室之邑虽有同我忠信相当的人,但是没有像我这样好学之人;他认为自己虽不是“生而知之者”,但是“好古,敏以求之”。孔子学习不倦,始终抱有终身学习的求知态度,他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论语·述而》“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入太学,每事问”。对于好学之人,他也给予了高度赞赏,孔文子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获得“文”的谥号,颜回最为好学却不幸短命死矣。荀子在《劝学》中开宗明义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治学之人必定要真积力久。“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学习的科目虽然有限,但学习这件事本身不能停止,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学习不是像道家庄子所认为的“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虽然生命有限但学习无涯,因为人生追求“止于至善”的目标是不会停止的。

三、学习内容:传习六经,兼陈万物

学习内容是全面的,不仅要学习六经等古书典籍、精通六艺才能,更重要的是道德实践,向社会和生活学习,不断拓展学习的外延和深度。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①。其中《诗》《礼》代表着古书典籍。因为《诗》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书》可以以古为鉴、知明得失;《礼》可以明乎贵贱、辨别尊卑;《易》可以达人知命、言行无过;《乐》可以感化人心、移风易俗。孔子的高才生各自擅长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夫子教之以“文、行、忠、信”,这就包含了知识学习和道德学习的内容,知识学习也是为道德学习铺垫,道德学习的目的在于成为一个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忠恕孝悌仁智勇等于民于国有贡献的人。人的能力要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学习六艺,六艺学习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在内的人才培养全面教育。荀子同样强调典章书籍的学习,他尤为重视《礼》的学习,因为《礼》的学习与“化性起伪”的后天实践密切相关,所以“学至乎礼而止矣”。荀子提出:“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荀子·劝学》)诗书礼乐的学习囊括了世间的万物,如能入乎耳着乎心,存乎中而形于外,那么学则通矣。

四、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不好的学习方法会像孟子“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那般,只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则事半功倍。诚如孟子在《孟子·离娄下》②中所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孔孟荀的学习观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方法。总结归纳大致有:发奋图强、专心致志;博观约取、學思并重;循序渐进、锲而不舍;善假于物,隆师亲友等方面。

(一)发奋图强,专心致志。

学习不仅收获着欢乐,还伴随着痛苦,所以学习更需要唯精唯一,专心致志,“志不强者智不达”才能最终学有所获。学习的过程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孟子用弈秋教人下棋的故事告诫人们,只有专注学习,不三心二意,才能学有所获。荀子认为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由于其“用心一也”,蛇、蟺居无定所是因为“用心躁也”的缘故。“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③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人的精力时间有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因此必须学有所专,正如“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君子不与“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结交,因为没有目标和范围的学习只会让学习者更加无知和傲慢,只有专注学习之事,才不会误入歧途,才能学有所成。“虚一而静”是荀子提出的重要学习方法,意在说明学习要虚心、静心和专心。唯精唯一,方能允执厥中、通达大道。

(二)博约结合,学思并重。

学习要博观约取,学思并重。孔子认为君子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样行为才不会有过错。学习讲究“学”与“思”结合,“学”与“问”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孔子对经常说“如之何”的学生表示无能为力。在礼节仪礼上夫子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他“入太庙,每事问”。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广泛地学习并能详尽地解说,学习融会贯通后再回到知识的简约和真理的质朴上。他强调思考的重要意义,提倡批判性思维和怀疑精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他认为耳目之官蔽于物,只有“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如果只是“终日而思”,有时却不如“须臾所学”,“思”要有所依靠和凭借,才不会胡思乱想。学习“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必须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读悟结合、学思贯通、道通天地。

(三)循序渐进,锲而不舍。

学习是个慢功夫,不能一蹴而就,学习者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后才能豁然明朗、止于至善。颜回评价夫子教学“循循然善诱人”,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日有所精、月有所长;孔子评价颜回“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夸赞颜回热爱学习、对学习不懈怠的精神。孔子用“推土成山”和“填土平地”的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冉求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夫子批评冉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说明了学习不可画地为牢、半途而废。孟子用“掘井九仞”和“揠苗助长”的事例说明学习不可急切,需要登高自卑、循序渐进,学习需要坚持,他认为“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上》。荀子在《荀子·劝学》开篇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他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排比和博喻说明了如何坚持学习的道理。“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劝学》真能持之以恒不懈怠才能深入学习下去,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终止,同样表达了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四)善假于物,隆师亲友。

要想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还要假借于物,隆师亲友,假借于物的重要内容就是隆师亲友。孔子谈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个人力量有限,则必须借助工具的力量。荀子提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登高而望使见者远,顺风而呼使闻者彰。人有千里马而能致千里,人有舟楫而能绝江河。《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④(139)如果只是闭关自学而不与同伴切磋交流,自己就会孤陋寡闻。孔子尽管学识渊博,但是仍不忘虚心请教他人,“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他是演奏乐器和精通音乐的高手,仍不忘与师襄交流。君子结交与朋友交淡若水,“以友辅仁”,和同辈们切磋学问,共谋天下事。孟子和荀子都自诩为孔子真传的接班人,若他们对夫子思想研究不够深入、对夫子为人品性没有足够清楚,则他们也不会成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子在“隆师亲友”中谈论最多。荀子认为“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君子在学习上亲近良师不失为最便捷的学习途径,书本学习不够具体周详,但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通达世理。“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性恶》)因为择贤师,所听皆尧舜禹汤的正道,而择良友,所见都是忠信敬让的行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在老师和朋友的辅佐下,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就进入仁义的境界,反之亦然。

五、学习效果:明辨笃行,学以致道

在儒家看来,学与做、知与行是一体的,光学不做非真学,只知不行非真知。通过学习得到的智慧和仁义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笃行”和“致道”。君子“怀德”“喻于义”,心自诚明、言行一致;小人“怀土”“喻于利”,言不由衷、言行不一。君子一以贯之终生的是“仁”和“道”。马克思说:“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⑤(104)通过长年读书的普通人成为知识分子,德行高尚的知识分子成为君子,君子应该与普通人有所区别,君子的自然“复杂劳动”不同于“小人”的简单劳动。君子不从事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的大事却泯然众人矣学农夫所为,一个知识分子没有使自己能力配位,却专注于“小利行为”,这是君子所不耻的,这也是孔子批评樊迟学稼穑的原因所在。“学而优则仕”,不能简单理解为读书仅仅是为了做官的功利行为。读书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官,而为官则是便于更好地为君为民办事,所以为官只是实现大义手段和途径罢了。儒家知识分子所坚守的大义,从始至终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孟子提出学习以修身,要推己及人,最后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人际关系有序和乐状态。荀子说,学习于個人可以“目聪明,血气和平”,于社会可以“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他同样强调学习的实践品格,“学至乎行之而止矣”,闻之、见之、知之,最后都归于“行之”,所闻所见所知才是有结果、有成效的。

六、结语

儒学向来重视学习,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思想著作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学习观,其学习原因、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影响了历代读书人,形成了中国尊道崇教好学的民族风气,他们的学习观仍然影响着当代教育,对当今的读书人和学习者仍有很大的裨益,有利于我们端正学习态度,遵循学习方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注释:

①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5.

②孟子.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③荀子.荀子[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④高时良,译注.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39.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4.

猜你喜欢

学习观荀子孟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新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观念的重新构建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