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

2020-08-20罗紫琳

文教资料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

罗紫琳

摘   要: 英国“确保开端”项目面向儿童及其家长,为其提供一系列综合性的服务,意在让儿童获得起点的公平,保证处境不利儿童的良好开端。该项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内容综合全面,亲子共同成长;决策科学民主,实施过程动态;依托社区基地,整合多方资源;儿童为本,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这些,为我国视域下处境不利儿童及补偿教育,提供了以下启示:扶贫和扶教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保障多方民主参与,让政策落地生根;政策下沉至基层,精准做好补偿教育;以人为本,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责。

关键词: 处境不利儿童    补偿教育    确保开端项目    教育公平

一、英国“确保开端”项目概况

英国“确保开端”项目诞生于1998年,面对失业人数剧增、未婚妈妈泛滥、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现实情况,新上任的以布莱尔为首的工党政府推出了“确保开端”项目,出于学前补偿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带来的长远效益考虑,依托教育的杠杆,改善儿童不利处境和调节社会矛盾状况。

“确保开端”项目历经两个时期,在前期确保开端时期的基础上,以“父母的选择、孩子最好的开端--儿童保育的十年策略”的颁发为标志,2004年进入最好开端时期。同时,作为确保开端计划的纵深发展,确保开端地方项目(Sure Start Local Programs)及确保开端儿童中心(Sure Start Childrens Centre)将项目惠及每一个地区。

二、英国“确保开端”项目特点

(一)内容综合全面,亲子共同成长。

“确保开端”项目最初面向贫困儿童,贫困儿童的认定主要依据家庭收入与社会贫困线的差距。正因如此,确保开端地方计划,始终聚焦贫困家庭聚集地区,并在这些地区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儿童中心。项目的核心内容围绕儿童保育、早期教育、医疗卫生和家庭支持这四个方面展开。

儿童保育涉及儿童的健康与养护,认定为处境不利的儿童,可免费享受不同时间的保育服务,儿童年龄越小,时间越长。早期教育满足儿童多种实际的教育需要。如针对儿童语言发展诉求,制订儿童语言发展计划,并在儿童中心相应增加语言学习的比重。医疗卫生将项目的服务起点前移至母亲,为母亲提供从产前关怀、孕期健康到产后调节全过程的指导与帮助。家庭支持包括提供就业信息、争取带薪产假、增加贷款支持等,旨在帮助父母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这四项内容不仅指向儿童,还有身后的家庭,传达的是亲子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的内核。

(二)决策科学民主,实施过程动态。

“确保开端”项目根植于对国家状况的实际评估、教育研究及对国民意见的征询之中,大部分民众对项目持有积极态度,项目有很好的民众基础,体现了科学民主的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项目的动态化主要体现为:一是面向对象的动态化。项目最初服务的对象是未出生胎儿到4岁的贫困儿童及其家庭,后期服务对象年龄和对象范围延长至14岁的正常儿童并涵盖到16岁的特殊儿童。二是项目方向的动态化。最好开端时期项目内容的选择范围、实用度和家庭的可负担都有相应的提升,国家对教育补偿的实效要求逐步增加。三是实际操作的动态化。儿童中心需接受定期的检查与评估,评价的内容包括儿童中心运行的有效性、使用者的满意度及领导人管理能力。评价方式将现场检查、儿童中心自我评价和对家庭的追踪评价相结合。通过检查、评估、反馈调整的动态过程帮助儿童中心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三)依托社区基地,整合多方资源。

以社区为基础,“确保开端”项目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了一个以儿童为核心的关系网络。将现有的幼儿机构、图书馆、健康机构等社会资源都汇集至此,统筹使用多方资源。

早期教育中针对幼儿阅读的需求,综合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建立流动的图书馆,为儿童提供可阅读的书籍。医疗卫生中卫生健康机构专门为未婚妈妈,占据确保开端地方项目扶持对象一定比例的这一群体,开设了关于疏导心理、排解焦虑的课程。家庭支持,通过家庭访问计划,参与其中的家访志愿者充当家庭联络员,保障难以获得服务的边缘家庭的顺利参与。家访志愿者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帮助家长建立科学育儿的意识,亲子之间交流加深,处境不利儿童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借此,家庭、学校、社区加强了联系,逐步建立了合作伙伴的关系。

(四)儿童为本,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

儿童为本、对儿童的责任是确保开端项目的核心理念,文化剥夺是教育不公的根本原因,影响儿童个人成就的实现,导致代际贫困。基于以全纳教育构建全纳社会,努力建设福利型国家,同时促进所有儿童都能获得成功,政府力促儿童成长的核心周边环境的改善。

政府将服务作为项目的价值定位,始终强调为儿童和家庭服务,每一项内容都旨在受益儿童及其家庭。项目的所有工作人员会接受专业的培训,在上岗之前参与共同的入职培训计划,确保儿童及家庭服务获得的质量。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儿童贫困减少、对社会适应增强。儿童的认知、情感水平提高,入学准备和随之的教育表现都有所改善。家长,经过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完全依赖国家救济的家庭比例大幅减少,家庭自我管理、自我保障的能力显著增强,犯罪率下降和社会治安混乱减少。

三、对我国处境不利兒童补偿教育的启示

处境不利儿童是各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共有的一个现象,国际上将“处境不利儿童”的概念定义为由于家庭经济因素不利,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相继呈现不利的儿童。然而,处境的不利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各个国家在相关概念界定和实际操作中面向的对象都有些许差异,处境不利儿童在我国视域中呈现特殊性和复杂性。整体上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家庭离异儿童、特殊儿童等。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是保障儿童权利和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英国“确保开端”项目的启示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几个着力点:

(一)扶贫和扶教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

一个儿童的不利境遇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往往成为儿童处境不利的直接原因。我国以往对儿童的帮助更多直接面向教育系统中的儿童,为儿童提供教育的资源,缺少对儿童养育者——家长的间接支持。要想改善儿童的不利处境,必须从改善核心成员的处境开始,转换补偿方式,扩大补偿视角,将儿童的补偿教育和对其家庭的扶持相结合,从原生家庭这个儿童的起点出发改善儿童境遇。

值得注意的是,对家庭的扶持不仅限于给予资金扶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输血式的帮扶不如造血式发展,改变单向为处境不利群体提供救济的传统方式,通过教育和培训从源头上提高家庭的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帮助他们取得一技之长。更好地帮助家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保障,这也是教育自救的本质。从这一角度可看出,补偿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一种综合性的关于儿童核心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二)保障多方民主参与,让政策落地生根。

政策的出台往往生发于政策对应受众的需求。民众的痛点和难点是政策的直接来源和动力。我国学前教育管理方式偏向自上而下,在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的政策制定上,政府应更加准确地把握儿童及其家庭的真实处境,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政策的民主参与涉及多个主体,除了国家把握大的方向之外,专业人员、民众、非官方的民间组织、国际官方组织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众对于补偿教育的意见和受众的实际反馈可以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进行收集,政府需提供相应的渠道,创造条件让民众参与进来。非官方民间组织和国际官方组织,在推动政策的落地上,本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却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这两类主体的参与可为我国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加之专家和国际组织的指导、民间组织的支持响应,才能收集到真正的民心民意。

(三)政策下沉至基层,精准做好补偿教育。

我国处境不利儿童所处位置分散、群体复杂,加剧了补偿教育实施的难度,对于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工作只有做细才能做实。县级政府和社区是我国的两大基层,县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层次之一,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应强化县级、社区的基层堡垒作用,为其赋权增能,将政策下沉到县和社区,精准做好补偿教育。

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补偿建立县级领导和负责制,充分发挥好县级政府管基层的龙头作用。以县为基本有助于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处境不利学前儿童补偿教育的全覆盖,与我国建立对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的要求是相契合的。现代社会中社区职能愈益丰富,社区地位逐渐提高,加之小区幼儿园的增多,社区成为连接家庭和幼儿园的纽带和桥梁。通过社区及时了解不同儿童及家庭的实际情况,如对于城市流动儿童和家庭来说,需要建立对城市的信赖感和归属感。将社区作为最小单位,以社区为平台,充分发挥社区的基层作用,有助于实现家园社区良性、有机互动,确保政策的落到实处。

(四)以人为本,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责。

学前教育视野中的人,最核心的是儿童,与儿童关系最紧密的是父母,因此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中的兩个核心服务对象是儿童及其父母。

政府眼中时刻要有儿童,勇于担责,强化服务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尊重弱势儿童的氛围。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补偿教育无论对于国家、家庭抑或个人都有着充分的战略意义。对个人,有助于保障个人起点的相对公平,阻断代际贫困,既是教育的基本作用,又是国家学前教育补偿项目的出发和立足点。对家庭,近年来,对于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追求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补偿实质上是对不均衡教育资源的再次分配,在这个层面以人为本,政府充分发挥公共职责,关注弱势儿童的发展无疑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对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向儿童提供综合全面有质量的补偿教育,符合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

四、结语

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我国依然任重道远,应建立并完善多重补偿机制。其中,需要明确的基本理念是,补偿教育把处境不利儿童的直接教育作为重要抓手,更应把目光回溯至儿童的核心环境圈层。核心目标是,推动形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促公平的学前教育格局。基本原则是,将补偿的覆盖广度和补偿的质量深度相结合。具体举措是,通过立法,明确处境不利儿童的标准、分类与补偿办法。通过财政,充分担起政府的社会责任和发挥公共财政的扶弱保底原则,明确处境不利儿童补偿的性质和定位,以普惠性、公益性为方向。通过师资,守住补偿教育的质量关卡,实现硬实力保障与软实力支持。

参考文献:

[1]Melhuish E. C., Belsky J., Barnes J.. Sure Start and Its Evaluation in England[J].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2010.

[2]Malin N.. Refocusing on Root Causes Of Social Disadvantage by Promoting Family Intervention Projects—from Sure Start To Troubled Families[J]. University of Sunderland,2015.

[3]柳倩.国际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4]赵磊磊.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5]段丽华.教育公平:制度视域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6]武欣,宋占美.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中处境不利儿童教育补偿研究[J].江苏幼儿教育,2014(01):16-19.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比较中美教育公平,反思我国小升初择校问题
浅论中小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