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儿童视角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0-08-20王楠冯海英杨萍

文教资料 2020年16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

王楠 冯海英 杨萍

摘   要: 本文选取CNKI和WOS数据作为数据来源,采取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的方法,从国内外近二十年的文献年代、重要作者及文献内容分析等方面着手。研究表明,国内外文献增长趋势大致趋同;国外研究集中在儿童视角的理论转向、儿童视角在医疗保健及相关方法开发的研究上,国内研究集中在早期文学创作、园所环境评估、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形成了观念萌醒、在文学中发展、实践到教育的主题演化和发展过程。建议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低龄段儿童视角研究,弥补学前期研究短板;为儿童创设多种参与方法,保障幼儿权利。

关键词: 儿童视角    图谱量化    进展与展望

论文以0—18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检索1999年—2019年在CNKI、WOS等数据库上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从纵横两个维度概括文献,归纳出儿童视角研究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以为儿童视角研究提供借鉴。利用书目共现系统bicomb2件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兼顾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制作科学知识图谱,呈现国内外儿童视角研究的热点和进展趋势。

一、数据来源及分布

(一)数据收集。

本文中文数据选自CNKI核心期刊和优秀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时间设定为1999—2019,关键词分别设定为“儿童视角”“幼儿视角”“幼儿眼中的”“幼儿喜欢的”,筛除重复数据,共获得362篇文献。外文数据选自WOS核心數据库SSCI,时间同上排除会议和书目章节,将关键词设定为“childrens perspective”“childrens view”“in childrens eyes”等,筛除重复数据之后,共获得582篇文献。所收集的数据包括0—18岁阶段幼儿期、学龄前期、学前期及青春期,具体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国内外儿童视角研究年龄分布

(二)国内外文献的时间分布。

图1    国内外数据来源分布

文献时间的分布情况可以直观地展示学科在特点时间段内的发展趋势,是衡量该学科在该时间段发展动态指标,有利于分析该领域未来发展动态和预测未来趋势。据图1可知,1999年—2008年国内外关于儿童视角相关研究处于起步期,相关文献数量缓慢增长,中文文献数量略高于外文文献。2008年—2017年十年间外文文献快速增长,在2017年达到峰值,2016年—2019年的平均发文量达到65篇上下,同一时期国内文献数量稳步增长,2017年有所回落,2018年达到峰值。可见国内外对儿童视角的相关研究热度大致趋同,尤其是近几年对儿童视角的关注达到了峰值,后续可能会持续增长。

(三)国内外重要作者及机构分布。

1.国外高被引作者及国家分布。

首先确定出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将NodeType设置为Cited Author,阈值设置为T50,其余默认,得到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排在前五位的被引作者分别是James A.,Clark A.,Christensen P.,Einarsdottir J.及Dockett S.,被引频次分别为109、78、75、59、56次。同时结合排名前五的被引参考文献突显值(burstness)进行分析,突显地参考文献作者中有三名作者和排名前五的作者有重合,比较充分地说明Clark A.,Christensen P.,Einarsdottir J.这三位作者是该领域重要相关的作者。

图2    参考文献被引突显

图3    参考文献被引突显

Clark Alision早在2001年和Peter Moss一起合作了专著Listening to Young Children: The Mosaic Approach,从幼儿视角的参与研究角度开创了参与式和传统式相结合的一套方法,在该文中他们首次提出了马赛克方法的内容和操作过程及背后的理论意蕴。这套方法在后来实践中不断得到提炼与总结,在一定程度上,马赛克方法是瑞吉欧教育实践的开发工具。Christensen, P.早期的研究大多围绕丹麦儿童视角在健康、医疗保健方面展开,擅长将儿童视角运用于大量实践问题。除此之外,该学者还非常强调儿童参与研究的权利保障及与幼儿的过程性对话,同时对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原始儿童视角有比较深入的研究[1]。Einarsdótti, J.是爱尔兰的一位专业从事幼儿教育的研究者,她发表了大量有关于儿童视角和儿童参与的文章。在前两位学者的基础上,她将儿童视角运用到与幼儿联系更加密切的幼儿园实践中,如儿童对幼小衔接、幼儿园活动的认知,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和看法在参与性研究中发挥的相关作用。同时,她对儿童视角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可能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包括家长的知情同意、与幼儿接触的机会、幼儿隐私保护等问题的讨论[2](16-19)。总体来看,儿童视角研究的重要作者地域上集中在北欧国家,一方面和这些国家的福利保障制度有关,北欧国家更是“发现幼儿”思想的起源地,儿童视角研究的繁荣相当程度上受到本地教育理论的影响。上述三位代表作者都是儿童视角研究的先锋者,但相关领域侧重不同,Clark, A.的贡献集中于马赛克方法的开发完善,Christensen, P.将儿童视角运用于医疗保健的研究,而Einarsdótti, J.注重儿童视角在幼儿园实践问题中的讨论,这三位学者思想皆源于二十一世纪初,自此引领欧洲各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新方向。

2.国内高产作者及机构分布。

对国内重要作者分析从高产作者入手。首先确定国内近二十年来儿童视角研究的高产作者,根据普赖斯定律,撰写全部论文一半的高产作者的数量,等于全部科学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即m=0.749■[3]。对近二十年来国内的儿童视角研究362篇文献进行处理,共得到334位作者,通过统计得到20年内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为6篇,故可得出m≈2。

表2    国内高产作者及机构分布

上表所列出的就是国内近二十年发表文章大于、等于两篇的高产作者及作者机构。从中可以发现,绍兴文理学院的王黎君近二十年发表了6篇文章,作品集中对儿童视角在文学上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有力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的文体特征、叙事意义及发展历程。王小英、朱慧慧、刘洁红学者则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讨论在幼小衔接、师幼互动及幼儿园物质环境等问题中儿童视角的运用,切实让儿童参与到研究当中。总的来看,国内关于儿童视角研究的重要作者来自文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教育学角度研究儿童视角。刘晓东学者认为文学中儿童视角即彻底的自然主义的文化视角,即帮助“成人自然化”,教育中的儿童视角则是帮助幼儿“自然的人化”[4](16-19)。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两者乃是有机结合的整体。

二、国外儿童视角研究进展

(一)儿童视角理论相关研究。

2010年Sommer, D.和Hundeide, K.等学者这一期间发表了多部著作,对幼儿视角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讨论总结。在Child Perspectives 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一书中,Sommer, D.对北欧国家在幼儿教育领域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创造了超越社会学和语境心理学的“新儿童范式”的空间,将“儿童的视角”和“兒童视角”区分开来,对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全新的理论和使用的建议[5](1-245)。北欧对幼儿的研究在早期儿童保育研究中对成人和儿童关系进行微观分析方面有着传统。Svinth, L.基于学习即参与的社会文化视角,从0—3岁儿童的文化习惯和社会嵌入的关系模式入手,为幼儿托儿的参与和关系提供新契机,这项理论研究以探索实践者如何发展与儿童合作的生成过程变革的目标,以更开放和新颖的方法重新理解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存在[6](153-170)。

(二)儿童视角在医疗健康方面的研究。

儿童作为儿科医院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却一直缺席讨论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根据已有文献分析,儿童视角在儿科医疗过程中的运用相当广泛,一方面用于儿科护理质量的评价,从而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另一方面研究儿童对自身健康、疾病问题的具身认知。Pelander, T.在研究中评估芬兰7岁到11岁儿童的儿科护理质量,孩子们认为护士应具有人性化和信任感,给予儿童关怀、沟通与陪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儿童临终关怀的定性研究数量逐渐增加,这一领域的定性研究引起人们的关注。Ghirotto, L.等学者利用元分析的方法回顾16篇关于儿童临终关怀的定性研究论文,总结儿童对医院治疗的看法、儿童对临终情况及儿童临终关怀中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认识[7](107-118)。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临终关怀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遗憾的是,针对儿童的临终关怀仍是很少。我们应站在儿童的角度倾听他们对生命、死亡的看法,提供相应的临终医疗护理、心理抚慰。

(三)儿童参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传统研究方法的运用范围比较局限,只适用于较大年龄段的儿童,随着儿童视角研究的兴起,参与式研究方法应运而生。Clark Alision在Listening to Young Children: The Mosaic Approach中详细阐释马赛克方法的内容包括自主摄影、儿童之旅、地图制作、魔法毯等。方法实施的前提是研究者必须倾听幼儿对研究的方法,选择幼儿喜欢的研究方法进行,除此之外研究者还须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包括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来自主要教育者的意见,从而提炼出幼儿的观点[8]。自马赛克方法提出之后,大量学者就儿童的画作、故事讲述等剖析背后隐藏的儿童视角,随着技术发展,摄影录像成为早期教育研究中又一个创新工具。

(四)儿童视角在其他方面的研究。

当幼儿视角相关理论比较成熟,幼儿参与关于自身的研究成为趋势,学者们让幼儿介入密切接触的环境开发、设置及调整过程中。2001年日本Moriyama, M.等学者为了了解幼儿对日常生活和环境的看法,把参与性评价方法运用到四年级学生对日常生活环境的看法研究中[9](141-151)。虽然选择的儿童年龄偏大,但这为儿童视角研究提供了参考范本,为低幼段儿童研究奠定基础。Ziegler, F.发现在幼儿回忆叙述过程中因为成人独断理解而导致很大的偏差,于是他提出如何在幼儿叙述过程中更好地从儿童视角进行理解的解决措施[10](115-123)。2019年,Lam, T.等学者把儿童视角运用到一个更大的研究领域,他们对东南亚的移民儿童的经历和对移民的看法,以及他们如何在当地条件混合影响的文化下建构自己的童年等问题进行研究[11]。这是运用儿童视角尝试跨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未来研究拓宽道路。

三、国内儿童视角研究进展

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国内关于儿童视角的研究集中在文学和教育学两个方面,文学方面主要是相关代表性作品叙事策略、作者写作风格及特定时期作品特点的剖析。教育学主要是对儿童视角在幼儿园实践中问题的讨论,大致包括幼小衔接问题、幼儿园物质、精神环境评价及教育质量的评估。

(一)儿童视角相关文学作品研究。

1.新时期儿童视角文学作品研究。

新时期特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这段时间,中国迸发出大量学者用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书写“文革”社会,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定性,同时发扬“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新时期的儿童视角作品运用“限制叙事”的叙事视角、文本具有复调特征、陌生化的叙述效果、文本内容表达对生命的无限关怀等。沈杏培从叙事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儿童视角的概念、发生机理和理论品质等问题进行探究,初步建立起儿童视角的理论体系[12](155-160)。儿童视角小说书写的童年记忆、乡土经验、个体成长等主题带有作家更多的生命经历与情感记忆的心理真实与情感真实,在深层上有着寻根意义与建构心灵家园的深层意旨。

2.儿童视角代表性作品分析。

分析已有文献,对儿童视角文学作品的研究集中在代表性作者及代表性作品的剖析。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儿童眼光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为成人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除去对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研究之外,还有学者从当代男性作家莫言、苏童及余华入手,总结了三位作家在童年经历、作品特征及作品内涵上的共性特征[13]。对这些代表作的研究深刻反映特定文化氛围下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作家选择儿童视角写作,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创新,使这一体系一脉相承且逐渐完善。

(二)儿童视角在幼儿园实践中的运用。

1.儿童视角在幼小衔接问题中的运用。

一直以来,有关幼小衔接研究的话语体系主要是由作为成人的研究者建构起来的,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倾向,“如果要真正达到对幼小衔接的正确全面认识,是离不开对儿童的经验和期待的深入理解的”[14]。李召存学者最早批判了基于成人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及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倾向,提倡基于儿童视角的有效衔接及诠释现象学的研究范式,然后从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阐释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意义[15](57-62)。一些学者就儿童眼中的小学进行研究,李非易通过纵向及横向分析儿童对小学的看法,了解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需要在大班教学、物质环境创设方面做出改进,同时小学应在奖惩机制、教师行为模式方面做出改进。

2.儿童视角在幼儿园环境质量评估中的运用。

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儿童的观点对创设支持性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对儿童观点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幼儿园环境质量的提高。从微观物质环境来看,不少学者在活动室墙面、秘密空间、美工区及科学活动区创设研究中倾听幼儿的声音。段兰兰、周彬男、李晓文从儿童视角审视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的设置,均采用马赛克方法,综合观察、访谈和运用参与式工具,将幼儿对班级区域设置的看法进行质性编码分析。旨在改进教师当前区域创设过程中与幼儿实际参与相悖的地方,同时推动教师树立倾听儿童、重视儿童参与、积极回应儿童想法的意识[16](70-82)。通过研究幼儿喜欢的幼儿园不仅转换视角帮助我们了解到幼儿眼中喜欢的幼儿园是怎样的,更使成人明白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倾听儿童心声、关注儿童的诉求才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成人社会应该让儿童享有自由快乐的学前教育。

3.儿童视角在教育质量评估中的运用。

幼儿园教育质量关系着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质量评价作为一种监管幼儿园质量的方式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通常限定在园长等权威层次或者教师自我反思评价,儿童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却常常受到忽视。早在2015年杜小凤学者编制了供儿童使用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工具,对成都市区内各个等级幼儿园的儿童进行访谈以获得儿童对园所环境、人际关系、集教质量乃至游戏过程全方位的评价[17]。随后就有各个学者展开了对成长档案袋、师幼互动、亲子活动、游戏课程等的评价研究,这些研究旨在让幼儿参与到教育质量评估过程之中,打破传统的权威评价体系,让儿童真正成为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

四、思考与展望

(一)开发低龄段儿童视角研究,弥补研究短板。

从国内外各年龄阶段研究数量分布看,国内幼儿期阶段研究目前处于空白,有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学龄期和青春期,相较之下0至6、7岁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纵观关于儿童的研究,无论早期心理取向的传统研究还是实验方法下的儿童研究,从社会学、心理学各个视角对儿童心理进行解读,而对于儿童的自身视角开发晚、研究薄弱。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前期儿童个性初具,对于外界事物已经有独特的倾向,在研究中能较为清晰地表达意见,为开发低龄段儿童视角研究提供可能性。同时,《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幼儿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具有参与自身研究的权利,相关研究对儿童的意见、看法的采纳因此显得尤为必要。

(二)为儿童创设多种参与研究的方法,保障幼儿权利。

在本文收集到的文献中,相当部分学者对儿童视角研究方法展开讨论。从国内外儿童视角研究相关方法的开发可见,传统研究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在幼儿研究中或多或少存在局限性,随之马赛克方法得以开发并受到关注。“马赛克”一词在这里的使用并非实指,而是一个比喻——-正像由多种不同色彩的小图片构成的斑斓的马赛克图案一样,这一儿童研究技术内含的多种方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方法的马赛克拼盘”,通过多样方法捕获的反映儿童内心的信息,则形成了某一片针对某个具体儿童的兴趣、需要与观点的“信息的马赛克”[18](7-15)。在目前现有“马赛克”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符合儿童发展特点、反映儿童需求的新方法,是为实现儿童权利的长远考虑,同时意味着对一线从业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提出的又一新要求。

(三)聚焦幼儿园实践问题,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处于学前教育事业的上升期,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是近年来我国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未来学前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石[19](81)。从收集文献可知,国外注重儿童视角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运用,旨在提高儿科医疗保健的护理水平,国内文献早期主要针对儿童视角在文学领域的研究,近10年聚焦于幼儿园实际问题的解决,包括儿童对幼小衔接、班级区域设置、教育质量乃至人际氛围各方面的评价,旨在提高园所教育質量。幼儿园相关的一日生活安排、五大领域教育、园本课程开发及园所人际关系等领域的儿童视角研究尚待开发。未来儿童视角这一新兴理论在我国幼儿园实践中必然跟随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脚步,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Christensen P. H..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Ethnographic Research: Issues of Power and Representation[J]. 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2004.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
教育要有“儿童视角”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