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三学四类五型”育人共同体模式探究

2020-08-20秦明辉王瑨

文教资料 2020年16期

秦明辉 王瑨

摘   要: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直接关系高校人才培养及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随着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对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为例,对构建新型的辅导员育人共同体工作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并对专兼职辅导员个人综合能力和团队后期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助推双一流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创新,取得良好效果,在同类高校的二级学院具有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研究生辅导员    三学四类五型    育人共同体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步入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国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国防、工业等国家重点行业对双一流院校研究生职业道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使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如何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长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结合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通过完善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和构建了一种基于“三学协同”的专职辅导员、校内导师兼职辅导员、校外导师兼职辅导员和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四类人员共同组成的“四类五型”育人共同体模式(以下简称“三学四类五型”育人共同体)以解决相应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三学四类五型”育人共同体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

“三学四类五型”育人共同体,是指通过导学、互学、自学(简称“三学”)三种平台机制建设,将专职辅导员、校内导师兼职辅导员、校外导师兼职辅导员和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等四类人员融合到一个平台(简称“四类”),结合每类人员专业及特长,将其分类培育成为生涯规划育人型、党建引领育人型、学术聚焦育人型、科创实践育人型、同学互助育人型(简称“五型”)等辅导员,最终实现在同一个系统管理平台,对研究生实施协同教育的育人共同体。

2.特征。

(1)明晰目标,强化建设。育人共同体分为三大目标:直接目标为建设一支能力过硬、奋发有为、优势互补的辅导员队伍;间接目标为贴近研究生思想实际,不断探究、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与管理模式,实现辅导员个人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最终目标为贯彻“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发展助力。

(2)明确分工,协同教育。“三学四类五型”育人共同体分工清晰、权责明确、专兼结合,不断完善团队构建系统性,根据辅导员专业背景与业务范围的不同,对辅导员队伍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3)健全机制,完善系统。通过打造团队文化、健全合作交流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整个团队工作效率,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二、建设措施

1.“三学”机制打造和谐向上的团队文化。

(1)建立“自学”机制。自动化学院出台了“日”学习、“周”检测等专项制度,明确自学任务与形式,每周变换自学主题与内容;引导团队成员学经典、读历史,读思政相关的学术专著及文章,关注时政及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利用线上学习签到打卡、答题,查看自学效果,加以总结巩固;鼓励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方向的博士学位,丰富辅导员队伍学科背景,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引导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培训,发表相关论文,积极申报思政项目与课题等加强个人内涵建设。

(2)建立“互学”机制。建立辅导员工作研讨会、互学例会制度,开展沙龙交流,组织院内外的辅导员定期进行工作分享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建立辅导员国内外考察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成员到优秀院校进行交流考察;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建立如就业指导小组、心理辅导小组、党团建设小组等多种性质的学习组织,为辅导员互相学习提供切实载体;充分利用线上辅导员互动交流平台,如微信群、公众号、辅导员论坛等,并积极利用校园网资源提供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的各类新闻政策、讲座、课程和理论培训等相关资料,为大家提供自由交流和畅所欲言的空间,展示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经验和心得,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展开讨论,开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3)建立“导学”机制。提供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日常培训与骨干培训、社会实践与学习考察培训相结合、新老辅导员传帮带等多元化培训制度。该机制帮助新任辅导员解决在学生思想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在科研方面,邀请校内外富有经验的专家、教授给予指导,如利用自动化学院“晓蓓工作室”、教学名师给年轻辅导员传授经验,指导队伍开展专题科研立项,为辅导员队伍的科研创新提供切实有力的帮助引导,实现共化育人。

自动化学院通过“三学”机制的建立与实践,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建设一支目标清晰、分工明确、系统完善的研究生辅导员工作隊伍。

2.专业化“四类五型”团队建设,形成了协同教育共同体。

通过校内校外、导师辅导员、教师学生等四类人员相辅相融,通过自身进行专业化五型发展,在“三学”机制平台上构建“四类五型”团队,实现“育人为本”教育理念与“培养高水平人才”目标的充分融合,最终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分类构建的具体措施如下:

(1)“生涯规划育人型”。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校内外组织的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各类培训;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授课任务,科学构建优化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思想,促使研究生积极强化社会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引导服务国家战略、国防单位就业,积极转变和拓展学生社会发展价值的认知视角;积极参与研究生相关教育课题和创新创业研究,并学习心理咨询相关技能,针对因研究生就业产生的心理困惑,科学设计谈话维度与内容,从日常直接接触层面、不定期直接接触层面、间接相关层面,按照推进状况适时调整,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定位。

(2)“党建引领育人型”。从招聘、引进人才入手,把好入口关,同时将党的思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专题党课、主题党日、朋辈宣讲等方式,重点将辅导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理论研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创新理论学习方式,通过开展“翻转党课”、主题诵读等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理想信念厚植到团队成员心中;通过跨院交流、红色示范等活动,以主题学术沙龙、研讨会、报告会、读书交流等形式开展分享与探讨,同学习、共实践,提高队伍政治素养,增强战斗凝聚力;开展并承担“空中党课”“空中团课”等栏目的网络思政教学,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科创学术育人型”。聘请创新能力强的年轻专业导师作为一种类型的兼职辅导员,纳入共同体系统培养。通过项目扶持、资金倾斜等措施,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竞赛等科创活动,如带领研究生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大赛准备和参与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创新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创立“研自有理”讲堂等各类学术沙龙活动,邀请国奖获得者、竞赛高手、创业达人等开讲,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创新团队,营造师生同创的文化氛围,实现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与创新化个性培养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

(4)“校外导师育人型”。结合校外实践实习、项目开发等机会,挖掘、聘请一批行业企业的技术能人大师,作为“校外导师育人型”兼职辅导员纳入育人共同体建设,将德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弥补单一化校内教育的不足,同时密切高校同企业“产学研”合作关系。借助博学讲坛、专题研讨、实训实习等一系列平台,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行业资讯,在职业规划、专业认知、技能学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给予指导,使研究生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实践中的“德育课堂”,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社会丰富的德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德育平台,使学生在“产学研”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5)“同学互助育人型”。在加强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建设的同时,聘请研究生作为兼职辅导员进行培养。通过各类活动发现并重点培育有志于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党员同志,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兼职辅导员,熟悉研究生的身心特点,可以起到示范引领和互帮互助等关键作用,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头兵和先锋队。通过组织引领研究生开展各项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探索实践如“鼎新杯”体育文化节、“带着党徽绘江苏”抖音平台、“国防思政行”企业走访等活动,多渠道与学生沟通交流,将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学习技能、生活感悟更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建设成效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团队通过构建“三学四类五型”育人共同体新模式,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爱国主义思想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国防就业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

通过“生涯规划育人型”和“校外导师育人型”的教育引导,结合深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国防军工重点单位“国防思政行”等活动,该校自动化学院近三届硕士生年终就业率为100%,2019届博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100%,2020届毕业生年终初次就业率达96%,其中国防单位签约人数比往届增加16.6%。

2.使命担当精神融入党建引领育人,党性修养教育效果显著。

通过“党建引领育人型”辅导员培育,扎实推进研究生各党支部各项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纪律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培育出一批“利公达人”优秀党员模范,开创了如“空中党课”学习平台、“3+2+n”等党建新模式,获评“示范党支部”“先进基层党支部”,不断提高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研究生党员教育实效。

3.学术道德规范融入科创学术育人,科学精神进一步加强。

“科创学术育人型”辅导员队伍的引入与建设,夯实了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基础,通过这类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弘扬卓越科研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使研究生能够充分得到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教育,实现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与创新化个性培养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4.感恩关爱教育融入同学互助育人,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各类兼职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丰富了“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教育载体,融洽了师生关系,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他们通过引领、组织研究生会举办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辅导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自动化学院在改变单兵作战模式、构建新型的研究生辅导员育人共同体工作模式方面切实做出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努力探索和提高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对专兼职辅导员个人综合能力和团队后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立德树人、质量导向和内涵发展,以此助推双一流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同类高校二级学院具有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论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7).

[2]陈南坤,周彬.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9).

[3]王丽根.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角色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4]姚国章,朱树婷,沈洪洲.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14):14-17.

[5]蒋洁霞.浅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角色定位及其功能发挥[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48-49.

[6]陈淳,张争胜.全日制教育硕士校外导师指导质量问题分析与提升途径[J].嘉应学院学報,2016(4):89-92.

[7]钱冲.“北斗五型”专业化辅导员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18-19.

[8]冯刚.坚持质量导向和内涵发展努力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7-11.

[9]刘文献,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郭玉娟,郭君.高职院校德育导师制度运行机制及途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专项研究课题战略课题“国防思政融入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L2019005)、江苏省高教学会评估委员会重点课题“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效度评估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D201901)、2019年南京理工大学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新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教育合作体系建设研究”,在研、2019年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研究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创新型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