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花的隐喻文化认知探究

2020-08-19黄惠如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唐诗隐喻

【摘 要】隐喻在诗歌中广泛存在,花的隐喻在唐诗中亦是如此。前人已经做了许多关于诗歌中花意象的隐喻研究,但针对唐诗中花的隐喻的研究尚不多见,探究花的隐喻中包含的文化内涵的研究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按花如美人、花如人生、花如愛情、花如美德四个维度,对唐诗中花的意象及其包含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归纳出花隐喻在唐诗中主要的涵义和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唐诗;花;隐喻;文化蕴涵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247-03

隐喻是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即通过一个更常见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另一个抽象深层的事物。隐喻作为一种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更体现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1]。隐喻是诗歌的生命,赋予了诗歌生动的活力和丰富的内涵[2]。唐诗中花的涵义丰富,常常被隐喻为其他的抽象事物。隐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要和一定的语境和文化紧密结合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3]。如不能理清花的隐喻,则难以参透诗的内涵,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

当前,对唐诗中花的意象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某一位或一类诗人所写的咏花诗的研究,既包括对白居易[4]、李商隐[5]等所写的咏花诗的研究,还包括对女性诗人笔下花的意象的探析[6],由此总结出他们所写的咏花诗的特点。第二类则将焦点凝聚于某一种花,探究其在唐诗中的意象涵义,如有学者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总结出了“美人是牡丹、忧伤是梨花、菊花是愿望”的花隐喻的映射机制[7]。第三类则是对中英诗歌中的花的意象进行对比研究[8],以找出花意象的象征在中英诗歌中的异同,并得出相应的文化启示。综上所述,虽然唐诗中花意象描写丰富,包含着大量花的隐喻,但目前基于花这一大概念,对唐诗中花的隐喻的研究寥寥无几。并且也鲜有人探究花的隐喻背后蕴含的文化因素。因此本文试图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从花这一大概念出发,将唐诗中花的隐喻的目标域分门别类,以探究以下问题:①唐诗中花的隐喻有何规律?②花的隐喻规律折射出哪些文化特点?希望由此帮助读者了解唐诗中花的隐喻的丰富内涵文化,更加领悟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唐诗的魅力文化。

一、唐诗中花的隐喻认知分类

通过梳理唐诗发现,花的隐喻的目标域常常覆盖美人、爱情、美德、人生、青春等[9]。下面笔者将从花如美人、花如人生、花如爱情、花如美德四个维度对唐诗中花的隐喻进行分析,并介绍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

(一)花如美人

花与女性有众多共通之处。从外在层面来说,花儿的娇美,恰如女性娴静温和的气质;从内在层面来说,花儿的含蓄或热情等气韵均与女性的性格、气质等存在交集;最后,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花儿的美丽是短暂的,花期一过便枯萎凋落,女性亦是要面临韶华易逝、容颜难驻的局面。因此,花常常被诗人用来比喻美人,通过借花喻人,达到花的象征意义与人的审美情感相贯通的境地。

在唐诗中,有许多将花隐喻为美人的诗。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其中的典型。该诗中,在对杨贵妃倾国倾城的相貌进行刻画时,多处以花相喻。包括“云鬓花颜金步摇”“雪肤花貌参差是”,这些都描绘了杨贵妃的天生丽质和花容月貌。之后用“芙蓉如面柳如眉”将杨贵妃比喻为芙蓉,由芙蓉花的妖娆美丽联想到杨贵妃的娇艳娉婷,更突出其高贵、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容颜。白居易在其他诗中,也常常以“芙蓉”隐喻美人。如《感镜》中的“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将如花娇艳的美人比作秋水中的临水

芙蓉。

(二)花如人生

花的生命历程历经含苞待放、绚丽绽放、花开灿烂、凋谢、枯萎,而人的生命旅程是出生、青少年、成年、中年、老年、死亡[10]。从此可见,花和人都有相似的生命周期,都要经过由兴起到兴盛到衰落再到灭亡的过程。这是花与人在时间上的对应,人们在普遍的认知经验上构建了花对人生的象征意义。

提到唐诗中将花与人生相比的诗,《金缕衣》必有一席之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将花开喻为人生的青春年华,花败喻为人的青春逝去,以“花开花败”隐喻人的一生[11]。花儿从盛开到凋零不可重来,人生的轨迹也如同花开花落一样一去不复返[8]。相似的隐喻范式还存在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中。该诗以“落花”比喻李龟年的人生,花由绚烂绽放到枯萎凋零的整个过程如同李龟年由人生巅峰到没落江南的历程,也象征着唐朝由开元盛世到后期衰败的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花朵的凋零与人生的没落之间一一对应。

(三)花如爱情

绽放的花朵美丽纯洁,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如同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定义。花生长经历生根发芽到含苞待放,再到绚烂绽放,最后零落成泥,而爱情也有懵懂青涩、成熟理性、分道扬镳等阶段。因此,爱情是花这一隐喻可以激活一组对应关系:花的绽放对应爱情的萌芽,花的培育对应爱情的呵护,花的枯萎对应爱情的结束[8]。

诗歌中,常常将桃花喻为爱情。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讲了诗人在春天时节与如桃花般美丽的女子邂逅,一年后,故地重游,桃花依旧,那人却不知何处去。此诗中,初遇的一见钟情,一别之后的思念,饱含深情的重访,未重逢的沮丧等,全包含在这桃花中。桃花是诗人对女子萌生爱意全过程的见证者,象征了诗人的爱情。相似的花喻爱情的例子还有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和杜荀鹤《春闺怨》中的“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均把爱情隐喻为花,虽甜亦美,但花期有限,容易凋零枯萎,并且终究如昙花一现般不能长长久久。由此传达出诗中女子的忧愁之意,令人为之触动。

(四)花如美德

花朵的品种万千,生长环境不同,花期、花性均不同,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品格涵义。人们根据自己所推崇的不同品格,选择不同的花自喻或喻人。这种隐喻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通常被称为新奇的隐喻,在这里归属于诗性隐喻。这些隐喻,一旦被人们接受,则喻义相对固定,形成相对稳定的艺术内涵[10]。

黄巢的《咏菊》一诗,以菊喻己,借物抒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描写了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别的花儿均衰败了,唯独菊花顽强盛开的场景,赞扬了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除了菊花,梅花在唐诗的寓意也是相对稳定的。张谓《早梅》中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描绘了一枝枝洁白如玉、远离尘世、独立盛开的梅花。此梅花盛开于严寒冬季,开在无人问津的偏僻溪畔桥边,茕茕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现了其高洁的品质。

二、唐诗中花的隐喻的文化内涵

花如美人、人生、爱情、美德的隐喻具有普遍性,在现今的语言中仍能找到这些对应关系。这些映射机制都包含着相应的文化内涵,值得探究。以下将对这四个维度的文化内涵逐一介绍。

(一)“花如美人”的文化内涵

唐诗多用芙蓉、牡丹等比喻美人,这是有渊源的。芙蓉、牡丹花大而艳丽,象征荣华富贵、国色天香。并且在古代,牡丹、芍药、芙蓉是名贵之花,地位尊贵,在诗歌中常常是美貌的代名词[12]。尤其是牡丹,牡丹最早于在隋朝时期进驻皇家园林,而后在唐朝时期兴起了种植牡丹的潮流,更在洛阳形成了“牡丹文化”。唐人钟爱牡丹,视牡丹为当之无愧的“国花”,象征着国运昌盛。栽种、欣赏牡丹更成为风靡一时的社会风尚。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可见一斑。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更体现了唐朝时期人们对牡丹的青睐程度。因此,唐朝出现了许多歌颂牡丹的诗句,有不少诗人用牡丹比喻高贵华美的女子也就不难理解了。现今,仍存在许多体现花与女性之间的映射的成语。如用“黄花闺女”形容未出嫁的女子;用“花容月貌”“花枝招展”“云鬓花颜”“闭月羞花”等成语来形容女子样貌如花儿般美丽,富有魅力。

(二)“花如人生”的文化内涵

唐诗中,花的一生常与人的一生相互照应。此隐喻在古今都有可循之迹。如在诗歌中,“落花”就经常与“死亡”相联系,尤其指女子的香消玉殒。黛玉《葬花吟》中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就将这一映射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女子十三四岁如含苞待放的花儿,被称为“豆蔻年华”;女子二十岁时面粉如桃,被喻为“桃李年华”,二十四岁时则称为“花信年华”,意为像花儿绽放之时,到了人生最美好的时期。现下,还有不少名言警句包含着花与人生、时间的相对应关系,如“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等,意在表达花败之后还有重开之时,而人生和时间的运转却是不可逆的。

(三)“花如爱情”的文化内涵

用桃花来象征爱情最早出现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以桃花起兴,歌咏新婚女子娇媚可人的诗句,暗示了新婚夫妇爱情美满,桃花作为一个婚爱时令的产物,由此成为爱情的象征[13]。在唐朝时期,桃花悲情的意象被充分地挖掘展现,桃花的艺术表达技巧和审美意蕴也得到空前丰富和发展,其中悲情意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13]。如由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衍生出的“人面桃花”一词,比喻男子对爱慕却不能再相见的女子的怀念之情。发展到现代,更有以桃花为意象暗指与爱情相关的不同事件,如“犯桃花”“走桃花运”指受到异性的青睐;“烂桃花”“桃花劫”指不尽人意的爱情等。

(四)“花如美德”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文化中,山不仅是山,水不仅是水,它们还承载着人们赋予的内在品格和精神。这些所赋予的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这样的审美视角最开始形成于先秦时期,最早表现出来的是孔子。孔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实,“知者”与“水”同“仁者”与“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两种隐喻的产生是基于孔子自身的认知感受和观点,在孔子的启发下,我们理解了“知者”与“水”、“仁者”与“山”的联系,从而获得了对“知者”“仁者”的一个新颖的解读视角。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等均是如此,这些事物的隐喻有别于传统的基于喻体与本体相似性的情况,它产生于说话者或作者新发现的或刻意想象出来的相似性的基础之上,所以具有更高的认知价值[14]。古人对自然界事物所赋予的美好品德形成的潜在映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个性化的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值得仔细琢磨。

本文通过对部分唐诗的分析,指出在唐诗中,花作为源域,目标域多集中于美人、人生、爱情、美德。花的意象多元丰富,知悉其在诗句中的不同隐喻,不但能更深入地了解诗句的涵义,更准确地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也可以进一步感受唐诗中花丰富的意象涵义和文化知识。由于收集到的资料和篇幅有限,本文未穷尽地去分析所有的与花隱喻有关的唐诗,仅以《唐诗三百首》为基础去剖析花的隐喻。此外,对花的隐喻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探究未必尽善尽美。因此,唐诗乃至宋词等其他诗歌体裁中花的隐喻还有探究的空间,其中的文化蕴涵也有待完善补充。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文旭,罗洛.隐喻·语境·文化——兼论情感隐喻:人比黄花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4]陈婧.白居易咏花诗研究[D].陕西:陕西理工学院,

2014.

[5]雷晶晶.“风骚”还是“艳情”——论李商隐无题诗多维解读成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6]宋晓冬,毛水清.唐诗宋词中女性笔下的“花”意象[J].广西社会科学,2006(3).

[7]方辛.唐诗中花的概念隐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8]孙晓艳.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的诗歌意象探析——以花意象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8(4).

[9]孙晓艳.英汉诗歌中花意象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3.

[10]周德艳,张淳.花的隐喻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5).

[11]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7.

[12]刘敬.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梨花”意象赏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5(5).

[13]徐丽华.《红楼梦》中“桃花”的悲情意象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2).

[1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黄惠如(1996~),女,广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唐诗隐喻
爱的隐喻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马诗之四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