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法之技 宋学之美

2020-08-19严柳忠

神州·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柴烧龙窑建盏

严柳忠

摘要:龙窑柴烧建盏源于中国,流于四方,是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这种厚重、大气的茶盏,不仅将中国的黑瓷文化辐射至世界,而且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所谓“龙窑柴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曜变、油滴、兔毫、鹧鸪斑,每只柴烧建盏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关键词:龙窑;建盏;柴烧

福建建阳水吉镇的通天龙窑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从选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选胎土、练泥、揉泥、陶艺拉坯、修坯、上釉、装匣钵至装窑、烧窑在古时各司其职的情况下仍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直至今日通天龙窑柴烧作品成品率也仅有35%左右。通天龙窑柴烧建盏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之间的紧密关系,环环相扣,是多次实践、不断调整所获得的心血之得。

一、通天龙窑概述

水吉镇的通天龙窑多依山而筑,因其体形较长,看似卧龙而得名,它非常适宜南方潮湿的地理环境,其保温性能强,升温、降温的速度也快。古代工匠在掌握建筑技术及地理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出建造出了功能完备、并具有一定结构形式美感的龙窑。位于福建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的建窑遗址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窑场之一。该窑长达135.6米,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目前考古挖掘发现的国内最长的龙窑。后井村的这座龙窑也是依山而建,遗址部分已经被保护起来,周围修建了石阶,供人们踱步参观。虽然龙窑烧盏过程繁杂,风险高成品率低,但是龙窑柴烧作为传承千百年的手工技艺,是建盏的灵魂所在,是需要得到传承与发扬的,所以仍有部分工匠坚守着通天龙窑的柴烧技艺。

二、通天龙窑的建盏柴烧工艺

龙窑是一种很不稳定、难以控制的柴窑,每窑产品的好坏很容易受温度、湿度、气压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从祭拜窑神到起火至烧结的柴烧窑火过程,均共计约为二天一夜。烧造工序为装窑→封窑门→祭拜窑神(因人而异)→柴烧窑火→烧结→出窑等阶段。

作品装窑:烧窑火除了倚赖窑师傅经验技术之外,在正式起火窑烧之前,对窑师傅以及寄烧作品的作者们而言,作品摆放的窑位是很重要的。但对于通天龙窑而言由于入窑的作品种类相对繁多,非单一性质,因此装窑工作由窑师傅和窑工们共同完成,协调窑位,针对作品性质要摆放在哪一目的哪一个温层位置处,都必须安排好,避免影响其它后续工作。

封窑门:当装窑作业一切就绪,下一步就是封窑门,首先先用土砖把窑门堆砌起来,最后涂上泥浆填补缝隙,逐渐完成封住窑门,仅留下窑头处的投、退柴口,其余侧投柴口都封。

祭拜窑神:要能烧出一窑好建盏,除了自身熟练的窑烧技术之外,可说是天工人巧,因为柴烧窑火过程有许多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包括存在民间自身的传统信仰和传说,自然对天地万物有着一份敬畏与感恩的心。主要由窑师傅择日之后,于供桌陈列祭品敬献,上香主拜祭窑神,祈求窑烧过程能如期顺利,烧出好作品。

烧窑火:烧窑火的控火过程是排窑后影响作品烧成非常重要的关键点,通过木柴燃烧产生火和热能将陶瓷器物改变原本的物质特性,但由于该龙窑有裸烧、有釉烧入匣钵等作品一同共窑。因此,烧成目的较不易呈现出显着的以土味、落灰釉、火彩等特征烧成效果出现。柴烧龙窑的过程,主要就是按部就班的升温烧火,其流程主要为从烧窑头火到烧侧投柴口的窗火,循序渐进一目一目往上烧至窑尾,又分为起火(小火)、烧火(中火、中大火)和攻烧(大火)三个阶段。

起火需要2个窑工,从窑头开始,要将窑内与作品中多余水气排出和烘干作用,切勿燒烈火第1目(窑头)需烧16-18个小时。观察出烟口,浓烟消散已小于一分钟,并可见明火,观测口见匣钵体已呈微黄,并渐转白,窑壁釉面开始泛光,判断窑内温度已接近1000-1100°。观察匣钵体呈红偏白色,明火处于漫游状态,判断此时窑内部为1220°以上。观察发现烟消时间仅为十秒,排烟口可见明火,明火为白色,此时温度为最高点,匣钵体直接呈白色,匣钵火道可见内部盏已变橙白色,此时釉面纹路肌理恰好还原出现,温度达到1360°左右。开始烧第2目,转至左右两侧继续添柴,烧火阶段为中火至中大火,频率约为每1.5小时烧一个侧投柴口,也就是指从第2目烧至第3目需要时间约为1.5小时,烧至第7目时,保持窑头恒温约1280°,关闭窑头,烧第8目关闭第2目,烧第9目关闭第3目以此类推至第15目,此间需要窑工6-8人,左右两侧各3-4人,单双目轮流烧,皆以10-15分钟不等的速度节奏投柴烧火。加上窑头所需烧火时间,截止熄火,烧火时间总计为30多个小时,熄火之后封窑降温等待开窑,一般熄火3-6天温度降到常温开窑。

三、通天龙窑柴烧建盏作品的艺术特色

通天龙窑建盏作品:胎和釉的色泽自然统一,釉色古朴浑厚,变幻淋漓,表面没有刺眼的“贼光”,胎色油润并带有温和的光泽,质朴无华,没有过多装饰雕琢,在釉色装饰上偏重本身安静典雅的色泽,讲究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展现的更多是沉淀过后的单纯素雅完美契合了符宋代美。中国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宋代是一个文化理学的时代,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的美学思想,人们在陶瓷造型上追求大方简洁,宋代统治阶层推崇道教,受道学"静为依归"的这种审美思想的影响之下,宋代的陶瓷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天然雕饰的美学韵味,所以建盏所呈现的简朴自然的艺术特点正是宋代美学的表达。

通天龙窑柴烧建盏,承载了千百年前的美学、雅趣和意境,作为斗茶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反映了当时宋代流行的美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宋代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宋朝极简文化的氛围中,用时代审美趣味和对精神认知的追求,将建盏的雅俗、巧拙的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不同层次的民间艺术和文人艺术对流,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写真世界。

结语

通天龙窑以松木之柴烧制出来的建盏,从色彩过渡到色彩与器型的完美搭配都是恰到好处,运用简洁的线条来勾勒其整个外部轮廓,线条曲直变化,刚柔并济。曲直和谐的共处在同一整体之中,以最质朴的材料,在不断“驯服”土与火的过程中,磨砺自身技艺,最终造就巅峰之作。

参考文献:

[1]见人之所未见 言人之所不能言——解读忠实于人生命存在的建盏艺术[J].林蕴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

猜你喜欢

柴烧龙窑建盏
浅议龙窑的结构特点及其烧制优势
浅议龙窑烧制与龙泉窑之烧制技术改进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建盏的新发现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建盏之初探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由捷径追寻古拙之美——探索创新性柴烧新思路
【陶艺柴烧活动】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