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蓄势后发从头越

2020-08-19文/李俊昌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20年4期
关键词:攻坚

文/李俊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20年2月14日,对苍溪县来讲,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这一天,恰巧又是西方的情人节,除了年轻人分享现代节日浓烈欢愉的情感氛围外,大多数苍溪人欣喜的是从此开启了美好生活的新纪元。

这一天,从1986年9月起戴在苍溪人头上已有34年的贫困县帽子被摘掉了。按惯常思维,这样的时刻,应该有鲜花,有掌声,有礼炮,甚或有更多的情绪表达。但苍溪人是理性的,苍溪人是冷静的。这毕竟是落伍后的追赶,是奋进路上的拼争,也是重新奔跑的起点,更多的奋争还在等着他们……

苍溪染上“贫”字有诸多背景与渊源

“贫”字是个会意字,上下结构为“分”与“贝”,贝字在古语中代表钱财。贫字本意指家财被多头转移出去,家室空空,泛指缺乏、不足。

苍溪染上这个“贫”字,有着诸多背景与渊源,如果从客观条件与主观原因上探讨致贫原因,今天回过头来看,客观原因多一些。从人文环境与地域特征上分析,地域劣势制约多一些。

苍溪地处秦巴山南麓,四川盆地北缘,是一个盆周山区县,农耕文明在这里延续了1700多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耕细作”“聚族而居”的生存方式与伦理结构涵养着这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底蕴厚重,历史上有“小邹鲁”“川北淳邑”之雅称。这里人文荟萃,贤达辈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创造出相对应的兴盛业绩。

“苍山莽莽,人气浩荡;溪水潺潺,文脉蜿蜒。”外人评价苍溪时常说“苍溪是个好地方,古往今来这里人杰地灵”。这些都有很多历史记载。

一些专家学者评价“农耕文明”时,似乎有些偏颇,认为凡涉农的地域、产业、投资都不与富沾边。计划经济时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好像也是这回事,这些观念让身在贫困山区的干部更感压力倍增,但不得不承认,事实确实就这么回事。

苍溪在计划经济年代,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水果生产大县,全国产肉百强大县,全国长毛兔基地县,全国庭园经济高效产业示范县,全国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油桐生产基地县等等,这么多的美名,曾让苍溪本土人士在山沟里很是高兴了一阵子。当年苍溪的执政者,曾挂牌式的在国道公路干线亮出了这些荣誉,成为一道风景。

这么多的“大”“强”“基地”,没能使苍溪富起来,没能使苍溪人民过上好日子,恐怕就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把本就不厚实的利给剪去了,这也从侧面说明苍溪的巨大付出与奉献。

一份县情资料显示,苍溪解放后前40年间,共计调出粮食13.97亿公斤,极大地支援了国家建设。那时的苍溪也有自然灾害,同样是困难时期,老百姓是节衣缩食饿着肚子在支援国家建设,当然这与苍溪是革命老区县的红色基因相匹配的。

由于川北地处边缘的劣势,新中国刚建立时,苍溪没有一寸省道,更没有铁路,水路交通工具是纤绳拉起的帆船,走走停停,距周围的省会城市最短行程都在300公里以上,干部到省城出差,平均花费时间在10小时以上,个别时段要一天一夜,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境内丰富的水能资源、农产品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宝在山中藏,人在家中愁。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问题是增收问题。农业大县,农民不增收何来农民的富裕,农业的发展?苍溪的贫困问题也是农业的低效造成的,农业的低效导致农民的低收,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导致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迟缓,渐渐进入贫困县行列。

苍溪自然条件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的滞后,迈不开步的山区意识,就是贫困的基因变异。

辩证地看,苍溪的贫困有着历史与客观的原因,“穷”字怎么写,不就是一个“穴”字与一臂“力”的关系,简言之,力量使不上,在空空里。苍溪人是有力的,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年代,在政治、人文、经济等领域都有不俗的业绩,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都有贡献,这些付出都有流血流泪的记忆,善良的、智慧的老区人民的淳厚朴实以及小我服从大我的家国情怀,诠释着当下的贫困与他们当年无怨无悔的牺牲与奉献。他们是进取的,拼搏的,有力量的。当然党和国家也并未忘记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中,他们又再次迸发了奋进的力量,决战决胜脱贫,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向贫困宣战的大手笔

习近平同志说,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

苍溪的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奋发图强,集众智、汇民力、出实招,向贫困全面宣战,谱写了一曲不胜不休的时代壮歌。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苍溪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消除贫穷的斗争史。

1957年,苍溪就出现过包产到户的试验,希求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虽然没有像安徽小岗村那样发扬光大,但毕竟走过这样的路。

1962年,苍溪县委积极向上陈情,并自行协调解决了马蹄滩两河电站的移民与土地问题,这项工作跨南充与绵阳两个地区,苍溪人把这些棘手的问题自行解决了,最后省里同意修建两河电站。据说当时县级建电站,苍溪是全省第一家。

1983年农村改革处于初始阶段,机械化程度低,大量耕牛贱养,病死饿死耕牛现象严重,苍溪率先探索变卖耕牛给农户,实行耕牛有偿使用的改革路子,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1985年,面对政治体制中的障碍,苍溪县致信党中央,大胆谏言党政机构改革,受到胡耀邦、鄧小平、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其深远效应,至今仍在国家深化改革进程中显现。

1999年,农村山坪塘年久失修,垮塌漏水严重,用水矛盾纠纷十分突出,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苍溪又迈出步子,大胆拍卖山坪塘,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曾就此作了专题报道,并在山区进行推广。

如果说以上作为,是对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调整挖潜,那么谋求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基础条件的改善,则是力求脱贫致富的固本强基。

苍溪境内的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有人形容为嘉陵江上的“三峡工程”。立项上马反反复复历经半个多世纪,苍溪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上成都,跑武汉,进北京,反复陈述老区人民的夙愿,财力不济,就从民用电费里一分一厘地积攒。酸甜苦麻辣,谁解其中味?最后感天动地,国家立项投资160多亿,装机110万千瓦的水电站终于建成了。老区人民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曾设想建兰渝铁路,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感召下,苍溪人率先发起修建铁路的倡议,沿线的25个县市积极响应并成立争取项目协作会,办公地点设在苍溪。

兰渝铁路沿线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革命战争年代是陕甘宁边区和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600多万老区人民被交通不便所困,依然忍受着贫穷的煎熬。苍溪作为一个县,联合25县市,统筹川甘渝三省市的行政资源,以下促上,以下感上,举起兰渝铁路立项上马的大旗,最终建成兰渝铁路,不愧是向贫困宣战的大手笔。

苍溪实践,既有高度,又有格局

脱贫攻坚,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

时间到了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

苍溪又迎来了机遇与挑战,机遇是党中央及各级政府对贫困县的高度关注,加之这些年来,苍溪扭住穷根不放松,围绕发展创先争优,大力改善了封闭的交通环境、能源条件、基础设施,弱鸟先飞的羽翼渐趋丰满。挑战是干部中真贫难扶的惯常心理、群众中有贫难脱的畏惧心理、社会上的扶贫低效的观望心理。

行百里者半九十。应该说十九大以来,苍溪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越是艰险越向前。

县是最小的战略单元,也是最大的战术单元。

苍溪县实行全程全域立体攻坚,建立完善脱贫攻坚“指挥、作战、督战、宣教、考评”五大体系,设立资金池、建立项目库、落实责任田、制定路线图、列出时间表,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

苍溪的执政者再一次吹响消除贫困、脱贫摘帽的冲锋号,组织了一场接一场的漂亮战役。

苍溪“大园区+小庭院”产业发展模式,受到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2017年7月成功承办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

苍溪红心猕猴桃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范例。2019年9月,成功举办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督导推进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在会上指出,苍溪县就是四川省产业扶贫的典型代表,通过大力发展猕猴桃、雪梨等扶贫特色产业,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个县高规格承办两次国家级扶贫领域的现场会,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同时把党和国家领导人吸引到会指示并当场点评,着实应该是苍溪扶贫工作的大手笔、大亮点。

当然,苍溪在金融扶贫、科教扶贫、党建扶贫、东西部协作扶贫、电商平台建设等方面也是经验频出,受到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点赞推广。

苍溪人脱贫攻坚,正是信奉传承了当年提倡的“负重自强,排难创新,团结苦干,勇争一流”的苍溪人精神。这与革命年代全縣28万人,3万人参加红军,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红军精神;建国后,面对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进取精神;发展时期,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改革发展舍我其谁的斗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贫困,不唯上,不迷信,只唯实。苍溪是烙印千年的农业大县,农业致富,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并不是窄路一条,只要肯打拼,田里也能刨出金。关键是怎样发力,怎样规划布局。

苍溪作为农业县,在农业领域有许多尝试,大集体时期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以期水肥地美、促农增收,后来的生态庭园经济全国推广,再后来兴办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振兴“三农”,但大都成效不显,除了体制性的障碍外,还有粗放经营、农业产业不优、农民内生动力不够、生产力水平低等因素影响。这些弊端,经过决策者们反复论证比较,提出了突破贫困山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困局的“苍溪实践”。

“苍溪实践”的内涵是,以特色农业深度开发为核心,以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内生动力、创新资源整合、提升科技支撑和推进产业链发展为关键,以农业增长稳农,以农业发展创富,以农民增收脱贫,闯出了深度开发农业资源做强农业、振兴乡村的新天地。

苍溪正是由于始终瞄准农民实际需求发展庭院经济,把农户庭园建成“绿色工厂”,无论是在1986年开创性地提出农户家庭单元大力发展“五小经济”,上世纪80年代末正式提出的“庭园经济”,1996年开始的“户办工程”中“六个一”与“三配套”的生态庭园建设,还是近年来群园联动发展模式下的“新庭园经济”,苍溪在农业发展中始终如一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做深做透做精农业发展的大文章。

苍溪县在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中,没有将传统农业作为发展的包袱,反而将其作为实现寻优发展的根基对待,历经长时期不间断的实践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在发展约束更为严重的贫困山区,主要依托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业增长潜能,有效破解了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业衰退、农村萧条和农民贫困的普遍性困局。

高度不够,看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苍溪抓产业发展既有高度,又有格局。

正如专家所认定的那样,苍溪以强化农户发展能力为基础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无疑是贫困山区稳定地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正确选择。

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两手抓,两手硬”

发展的思路确定了,县域脱贫的路怎么走,关键是人这个决定因素。扶贫领域,人的构成要素是扶贫干部和贫困户,这两个群体是两个共同的参与面,只有两者同心同向,合力攻坚,才能绘出最大的同心圆。

苍溪的扶贫干部,共有民间俗语所称“苍老拙”的人文特性。所谓“拙”就是“笃定、执著、亮剑”的品性。笃定,是指咬定目标不放松,毫不动摇;执著,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一以贯之;亮剑,面对矛盾困难敢于挑战,英勇顽强。有了这份笃定、执著、亮剑,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把政策融汇于心,把实招想完用尽,甩开膀子加油干,铆定目标,背水一战。相当多数的扶贫干部牺牲时间,牺牲健康,甚至负伤前行,奉献自己的苦心与才智,为驱赶贫困辛勤奔波。在政协“有事来协商”互动现场,龙王镇三房村一贫困户流着泪说,帮扶干部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来家的次数多了,家犬为他们摇头摆尾,像护卫亲人一样。看到扶贫干部肩挑背扛,为农户送种子肥料汗湿衣衫的情景,他们心热了,摆脱贫困的信心更足了。

贫困户致贫的原因纷繁复杂,大多是智低、技穷、疾患所致,扶贫不是简单的“输血”送钱、送物、治病,短时救急只能敷衍当前,不能防止因造血功能衰退产生的贫困代际传递。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思想,懒惰的肉体。

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观众。

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局外人。

能力再强,自己不行动,只能看别人成功。

苍溪始终坚持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两手抓,两手硬”,把扶智、扶志贯穿扶贫全过程,统筹各类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实现物质帮扶与精神鼓舞同步发力,既解决贫困群众经济上的贫困,又解开思想的疙瘩,破除精神的桎梏,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确保贫困群众的口袋与脑袋都富起来,增加群众的免“贫”力及自身的“造血”功能。针对部分贫困群众主动性差、依赖性强,或者安于现状、甘于贫困,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消极现象。鼓励他们苦干、实干,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道理,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思想的洗礼,能人带动,典型示范。以思想引导为前提,精心设计方案,采取多种办法,不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层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决心。

苍溪充分发挥“文毓梨乡”的人文优势,宣传部门编印了“弱鸟先飞”精神扶贫一百例,宣传推介了全县贫困户发奋图强取得骄人成绩的成功范例。县文化馆编排的《追鱼》小品,成为脍炙人口的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节目,获省里二等奖。文化部门组织文化界人士为贫困户撰写诸如“和贫困一刀两断,与小康终身结缘”“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不苦不累,人生无味;不拼不搏,人生白活”的励志标语口号。白驿镇女子剧团排练扶贫扶智的灯戏节目,在乡间连演,为贫困群众打气聚力。驻村工作队干部刘海川,了解了贫困村民思想状况,花一月时间创作了千余行的中国第一部扶贫励志题材的长篇叙事诗《愚公脱贫劝导诗》,群众争相传阅。

几年下来,全县涌现出了不少的脱贫致富先进个人:石门乡马全模,因重度肢体残疾致贫,困寂多年,在残联鼓励支持下,着力民间工艺笋壳画的钻研,多项作品获奖并被港商高价收藏,他成了广元市脱贫致富自强模范;五龙镇“独臂勇士”冯明武,以前食不果腹苦苦待哺,在东西部协作扶贫的帮助下,发展猕猴桃产业,而今成为农村种植、养殖业发展的引路人……

山区贫困县,科教扶贫同样是一柄利剑。苍溪率先建成“科教扶贫110”专线电话,“科技扶贫在线”大厅在全省率先建成,成千上万的信息员和上百名网上服务专家组成的线上服务队伍,与几百名科技特派员线下服务队伍密切协作,为百姓解疑释惑,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达到了“全省领先,全国独创”的目標。

蓬勃兴起的“科技驿站”,把农村实用科技知识一站一站地传递到千家万户,“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活动取得实质进展,一村一名农技员借力引智筑巢引凤,通过“高校人才苍溪行”“脱贫攻坚专家行”等活动,先后与新西兰皇家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建立科教合作关系,在猕猴桃产业集群的现代农业园区建立了全国首个院士工作站。

聘请了罗援等100名“候鸟型”“周末型”“契约型”专家,组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11个新型智库,集聚各方英才,定期为脱贫攻坚问诊把脉、建言献策,邀请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所高级专家詹姆博士、吴金虎博士,实地指导猕猴桃无病毒苗木繁育和红心猕猴桃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

教育扶贫,实施教育资助圆梦计划。苍溪的基础教育这一块,多年来在全市及川北地区都名列前茅,但贫困引起的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优,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扶贫工作思路中。近五年来,苍溪对教育的投入超过了前十年的总和,当然也包括动员的社会各方力量对教育的资助帮扶。另外,通过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手段,提升贫困学子后续发展的能力。现在,苍溪教育继续领跑周边地区。一些知名的私立学校,打破了不入县城的惯例,把学校建在了苍溪城区。

培育健康细胞,阻击因病返贫。在贫困地区绝大多数是因病致贫,在苍溪因病致贫高达60%以上,从某种意义讲,阻断了疾病就是阻断了贫困。良医治未病,良法大转机。苍溪卫健部门,对健康细胞的建设优于疾病的治疗,当然治好现有疾病还是脱贫首当其冲的工作。长远的健康保障理念是超前的防病之策,针对农村群众健康意识普遍较低的问题,组织开办了健康知识大讲堂,努力为每个家庭培养一名“健康明白人”,组建了以乡村干部和卫生防病、卫生监督与医疗专家为主的师资队伍,依托“农民夜校”这块阵地,采取乡村干部讲政策,医疗专家讲常识的办法。健康知识讲座,内容包括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公共卫生常识、农村常见急症救治和健康危害等,大讲堂每月开展一次。做到贫困户有家庭签约医生,有功能齐全的保健药箱,阻断因病致贫的这个重要诱因,为脱贫攻坚营造干练有力的人文环境。

扶贫攻坚的中坚力量当然是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他们既牵一条线,也管多个面。把扶贫工作细化为一个个的战场,有目标规划图,有作战指挥图,有督战跟进图。启动有动员令,实施有冲锋号,行进有大比武,最后有收官战。他们推行这种战役式的扶贫策略,不是概念上的偷换,也不是提法上的创新,而是把他们对脱贫的那份认真、精准、高效演绎成军事化的管理与运作。决战贫困,攻坚克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白+黑”“五+二”,而真正做到“抓铁留痕”,下足了功夫。战争战役往往有时间的争夺,生死的较量,拿出拼死拼命的勇气,打脱贫攻坚战若如是,焉有不胜之理?

马克思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苍溪的扶贫工作,除了有党政合力的攻坚力量,更有苍溪人善于借力借智,全方位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加脱贫攻坚的大合唱。

社会力量中的政治性组织成员,诸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总工会、就业局、招商中心等等,他们从不同的领域,瞄准不同的地域,借力不同的人脉,汇聚众多的财力,实施可行的方案,逐个击破攻克了一个个脱贫的难点。

这里要特别说说政协组织,政协是个高智商多活力的群体,政协委员响亮提出“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以可量化的指标,从民生领域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乡村振兴,办成既有吹糠见米的小实事,也有关乎长远发展的大工程,有些事真还是政府想办而办不了的好事大事,这是为政者的智慧,也是政协人的力量。

让游子多年的“打工经济”变为返乡“创业经济”

苍溪作为贫困县,近些年基础条件的改善,客观地说,其资本积累应该是农民外出务工挣下的,打工经济应该是苍溪的底色经济。当然,外出打工,千淘万漉,也锻炼了一批相当优秀的管理人才,在一些一二线城市,苍溪的企业家队伍挑起了城镇经济发展的大梁。他们当中,有些在外地务工,被当地推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有些成了当地的首富或致富的排头兵。

乡愁是文人墨客吟怀的情感主题。其实,乡愁对我们现实中的每个自然人来讲,那也是迸发我们热血的敏感神经,也是我们情感寄托的温情港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乡愁在心里,家乡就是最大的宗教,每年春节回家过年,就是人们的一次集体朝圣,经久不息。苍溪历史上有许多俊贤,他们在外打拼成功后,反哺桑梓,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代乡贤,他们就是我们今天返乡创业的鼻祖。

苍溪的政协组织、工商联组织、商会组织、招商组织串联成建设家乡组织的情感工作站,用乡愁、真情感染着在外打拼的苍溪游子,让他们聚力关注、支持家乡的发展,抚平往日在家贫苦度日的伤痛,斩断可能继续延伸的穷根,让他们的成功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插上腾飞的翅膀。

要让游子多年的“打工经济”变为返乡“创业经济”。返乡创业,在苍溪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份外聚而来的扶贫磅礴力量,让前来苍溪考察学习的人士赞叹不已。

岫云模式。“云无心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李君是白驿镇岫云村成长起来的年轻大学生,他不恋大城市的那份繁华,不计自己财富的多寡,不谋个人成长前途的辉煌,毅然回村以实绩挑起了支部书记的担子。他忘不了山乡的那份贫瘠,忘不了百姓生活的清苦,忘不了留守儿童目送打工父母难舍的那一双双泪眼。

他拜访中国的富裕村和一些著名国企集团,“化缘”找钱,改善了进出村3条6公里的水泥路。着眼长远,他打“绿色”“生态”牌,建起了以农户为单元的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

他考察市场,用“远山结亲”“以购代捐”“农超对接”等方式,把优质农产品送到城市家庭的餐桌和超市。同时在大城市建设扶贫体验餐厅,让农产品占领城市更广的消费市场。现在岫云村建起了连通山外的电商平台,农民在电脑、手机上随时可以组织生产,订货销售。走出了一条“支部+农户+协会+市场”的产业发展新路,成为四川省省级四好村。“以购代捐”模式写进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李君荣幸地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当选为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2018年初,习总书记在成都召开座谈会,亲切接见他,并勉励他:“年轻人好好干,农村大有作为。”

黄猫垭板块。黄猫垭因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前在此进行一场较大战役远近驰名,当年战役的指挥者、共和国第三任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骨灰也撒放在此地。但多年来,这里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外人形容是人来即想走的蛮荒之地。五年前人们还在为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犯愁,贫困落后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从这里走出去的罗洪,在外打拼多年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材经销商,资产达几个亿。他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2014年投资700万元打通黄猫垭上高速的快速通道,在这里成立了黄猫垭农业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建起了桃花岛,把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建在了黄猫垭。现在乡村旅游年赏桃花游客达20万人次,门票收入50多万元。他还建起了诸如白枇杷、桃子及各色观赏花木等特色产业园区,吸引当地贫困群众入股务工,带动了全乡贫困户脱贫增收。正如一首诗所写的那样:

信步黄猫笑靥灿,只缘桃花惹眼馋。

早年山径人踪灭,今朝道行车马喧。

戡匪血战彪史册,乡村振兴遗新篇。

陶公写意桃花园,后世乡愁满人间。

谈到返乡创业的感受,他戏称是被某党委书记“骗”回来的。一个“骗”字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就是这个“骗”字凝结了我们乡镇干部谋求发展的多少苦心,也反映出罗洪当年回乡创业复杂的心路历程。正是这个“骗”字,让黄猫乡一万多贫困群众走出了困境,脱贫奔小康有了依托,也为更多贫困山乡扶贫攻坚探索出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新路。如今的黄猫乡已撤乡建镇,迎来了又一轮发展的春潮。

卢家湾效应。2018年的一天,一架直升机停靠在元坝镇卢家湾村卫生诊疗室的房顶上,机上下来的医护人员带有医疗救护设施,原来这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卢俊卿为家乡村民重大疾病救治开展的应急演练。

卢俊卿,1962年出生在苍溪县元坝镇卢家湾金鹤村八组,中国香港天九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中非希望工程主席、全球公益慈善联盟金质勋章获得者,先从政后经商,是一位从农家子弟成长为总统座上宾的传奇人物。

他依稀记得,当年父亲为减免自己学费层层申请签章的背影;上学时一床棉被分两半,一半盖身,一半垫铺的困境;还有他三妈临盆时,因缺医少药,交通不便,胎死腹中的惨状。

他在自己所撰的书中写道:“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川北最贫困的山区,生活十分艰辛,经历过很多磨难,对弱势群体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心,遇到别人有困难只要能够做到的,我都会全力以赴给予帮助。”

从2011年12月起,卢俊卿花巨资义务为家乡兴办诊室和提灌站,其义诊室是全国首个农村免费诊室,为老家金鹤村和高清村300多位乡亲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每月还请城里医院的专家到村里为乡亲们义诊两天。

他还为家乡捐款1000万元,在全县设立卢俊卿奖学基金,对每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进行救助直至大学毕业。

在卢俊卿精神的引领下,全县有许多成功人士主动联系家乡,因地制宜地承担起许多帮扶重任,诸如改水、修桥、铺路、建产业园区、捐资助学、托孤养老等社会民生事业,并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些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是苍溪人的骄傲,他们身上流淌着苍溪人勤劳朴实、智慧聪颖的血液,更有一份植根于心的感恩情结。水是家乡清,月是故乡明。正如一位成功人士所说的,作为一个苍溪人,不管走得多远,不应该忘记是从哪里出发的,对家乡的情感永远也无法割舍,那份乡愁将永远铭记。

“绿色田园,苍溪范儿”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聚焦脱贫攻坚的核心内涵“两不愁,三保障”,几次扶贫考核的预检,以及省市考核组、专家组,进农家,查粮仓、翻衣柜,进社区,到学校、访医院的抽样考核,以及呈现眼前条条宽敞明亮的道路,甘洌清甜的饮水工程,果香丰茂的农业园区,鱼翔浅底的梯次鱼塘,还有挂在贫困户脸上的笑容,考评验收组心里踏实了。这几年,苍溪扶贫工作的省市迎检考评,其成绩年年名列全省前茅。

前不久,我们随机走访了几个乡镇的脱贫村,邀约了部分贫困群众座谈,三川镇史家河村一罗姓妇女拉着扶贫干部的手说,她得了食道癌,如不是党的好政策,恐怕坟上的草长多深了。在漓江镇琴溪村召开的座谈会上,贫困户代表说,以前村民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踉踉跄跄往返花去半个小时,遇上天旱,等水抢水的矛盾时有发生,现在全村吃上了安全的自来水。以前晚上睡在处于滑坡地带的老房子里,屋里要放上好几把电筒,随时准备躲避地质灾害逃生,现在易地搬迁,住进了新房子,晚上可睡安稳觉了。有的还说,帮扶干部他们也有家室,也不富有,为了我们脱贫,他们捐钱捐物,熬更守夜,劳力费心,亲似爹娘。说到这里,这位贫困户眼噙热泪,声音哽咽,再次放低话筒,深深地给帮扶干部鞠躬致谢。最后发出心声,感恩共产党,感谢习主席。听得我们一行人心里暖融融的。深藏在我心里的一句话,那就是民心回来了。

脱掉贫困帽的苍溪县歧坪镇旭光村群众,满怀感恩之情,在自家小康农居近20平米的墙面上涂写标语“感恩共产党,脱贫奔小康”。

蓄势后发从头越。苍溪确立的“红心猕猴桃、中药材、健康养殖”三个百亿产业给脱贫攻坚工作设置了“快进键”,从初步取得的成效来看,已经彰显长远发展的定力。

苍溪是全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也是猕猴桃的原产地。苍溪红心猕猴桃的质量与品牌,奠定蒼溪产业强县的根基。苍溪已建成全国首个红心猕猴桃交易中心和县级“京东馆”,由猕猴桃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并在全国推广。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历次抗击瘟疫的保卫战以及疗疾固本、强身保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显现了无限的生机。中药材产业是苍溪的传统产业,发展中药产业,既能富县裕民,又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个朝阳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苍溪确立的健康养殖是生态建设的终极成果,那天然的氧吧,肥美的绿草,甘冽的清泉,浸润的花香,正是人生健康的黄金养分,加之土壤成分的多元,泥结的厚实,与之相配的生态养殖,应该是无公害农产品的天然宝库。

现在的苍溪,天蓝山透绿,水清花溢香。正如一些媒体所描述的,“绿色田园,苍溪范儿”,脱掉贫困县帽子的苍溪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步伐轻盈,神清气爽。有理由相信,苍溪人凭睿智的大脑,勤劳的双手,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一定会抒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自笑远游心未已,年来频梦到苍溪。”但愿苍山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祝愿苍溪的明天更美好!

猜你喜欢

攻坚
把握“四度”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山西吕梁:创新造林机制 助力脱贫攻坚
中国脱贫攻坚大数据
吉安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新余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
吕梁方山县:“十二个”攻坚行动助脱贫
攻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