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2020-08-17秦明傅俊

科技经济市场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秦明 傅俊

摘要: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经济发展的重心也将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倾斜,有能力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国际物流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层面上都将有大幅缺口,物流行业人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意识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产业和企业的用工需求。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以“校企共育”及“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为切入点,提出“四进四出三课堂”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共育

1 研究产生的背景

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主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相应“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探索和总结跨区域校企共育“一带一路国际货代职业人才的宝贵经验。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校企共育培养停留在表面、教学环境不完善、校内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通过广泛调研发现,上述问题在高职校企共育改革实践中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校企共育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所呈问题分析

2.1 校企共育培养停留在表面

笔者通过大量的走访发现校企合作、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推广,但学校教学和企业教学的界限比较模糊,普遍存在企业参与度不够的情况。传统的职业院校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即便部分院校引进企业合作,也大多停留在就业层面,合作不够深入,比如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毕业实习,合作形式流于表面,基本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状态。学生在就业之前对行业对岗位知之甚少,难以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

而国际物流行业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国内物流业务,如此走马观花,轻描淡写的企业学习,毕业生在业务程度上远远是达不到“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标准。

2.2教学环境不完善

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业务的实践场地,相应的物流设备硬件及货运管理系统等作为支撑,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近些年来,学校的政府采购也在逐年增加,大量的实训设备、实训室、实训楼都已投入使用,确实为教学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有一个问题依旧难以解决,那就是市场,众所周知国际物流是以跨国物流市场为基础,物流服务于商流,南昌地处我国中部,由于地理区位的劣势,就培养国际化的物流人才而言缺少必备的海派文化及国际化的职业氛围,其次就地理区位而言并非是东南沿海或者对外贸易频繁区域,缺少跨国性的物流业务,学生可以从课堂中去模拟但却难以直观的接触和一线实践。

2.3校内师资队伍缺乏

要培养适用的国际物流高素质人才除了要求授课老师具有扎实的国际物流理论基础之外,还应具有强悍的岗位业务能力和熟练的国际货运操作能力,在缺乏高素质“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的基础之上,很难将国际物流理论知识与一线市场岗位结合起来,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教学,在此背景下培养适用的“一带一路”高素质国际物流人才就更无从谈起。

3“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3.1对校企共育培养停留在表面进行的创新实践

3.1.1開展“四进四出三课堂”人才共育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质量生成的过程。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特点、成果总结并设计了“四进四出三课堂”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各类校企合作项目的人才培育提供了基本范式,使人才培养质量在流程和内容上得到保证。

研究所称“四进四出三课堂指新生大一之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意愿筹办赛时英语兴趣小组,赛时和学校一起对兴趣小组成员进行重点和针对性的培养,大二阶段对兴趣小组进行筛选组建赛时国际物流订单班,赛时就一带一路跨境物流行业的特点派遣外籍教师对订单班学生进行职业化和岗位化培训。学校于大二暑期安排学生赴赛时进行暑期进修—一所谓“一进一出”。

学生在赛时非洲物流学院(企业培训基地)进行半个月的理论技能封闭化培训,通过考核后方能离开物流学院——所谓“两进两出”。

离开物流学院后学生分成若干个业务小组,由企业老员工带队,奔赴广州的广元西,下塘西,电子城三个主要市场实地锻炼自身的国际物流业务能力,通过老员工半个月对市场业务的跟踪和指导,成绩合格后离开市场回公司总结——所谓“三进三出”。

暑期进修后学生返回学校,理论联系实践,开始大三的学校专业教育,大三上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于大三下学期赴赛时进行下阶段的岗位培训或直接上岗——所谓“四进四出”。

所称“三课堂”即人才的培育由学校理论课堂,企业技能课堂,市场检验课堂三个课堂相辅相成。

3.1.2量身订制人才培养方案

就“一带一路”倡议而言,内陆省份由于地理区位的劣势,缺少必备的海派文化、师资以及国际化的职业氛围,所以必须引入进出口业务繁荣的沿海地区的优势企业参与人才共育,即本成果中所说的广州赛时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由学校和赛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国际货代行业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在标准版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为赛时校企合作订单班单独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紧紧围绕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设定了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计了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新的课程体系保留了专业的核心领域课程,根据行业特点和学生就业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批岗位拓展领域课程,如《物流经济地理》、《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交际》等。

3.2对教学环境不完善进行的创新实践

《国际货运代理》课程的教学形式为创新的半年制,充足的学时、多背景多国籍的教师、丰富的教学内容、变换的课堂从多方便保障了人才的培育效果,学生毕业即就业,走出校门即变身行业老兵,可以立即转化为生产力。课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校内专业课程。

第二部分为外教校内拓展课程:赛时派遣其外籍培训专员来学校进行辅助教学,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开展口语听说训练。

第三部分为暑期课程:学期结束后课程团队组织学生去广州赛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暑期课程,在企业物流学院进行半个月的企业课程学习,在广州市区内的广元西、下塘西、电子城三个主要市场进行半个月的市场课程。

3.3 校内师资队伍缺乏进行的创新实践

教学团队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培训师组成,赛时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加入课程团队,6人的教学团队有3人来自于赛时,分别为1名外籍教师,1名培训经理,1名业务骨干。

校企双方定期舉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研讨会,及时反馈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强化企业的教学主体地位,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由学院老师进行理论课程授课,由企业培训师负责技能岗位学习。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由企业培训师全权负责学生的岗位学习和一线实操。同时企业教师也参与到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定期到国际物流校对订单班学员进行企业文化培训,组织企业参观与交流。订单班学生在企业的培训期间,订单班导师被安排到赛时企业进行业务培训和学生跟踪,及时反馈企业在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解决订单班学生在企业培训期间可能存在的突发事件等。

3.4专业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

3.4.1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

课程标准必须服务于国际物流行业和货运代理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赛时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进行人才共育培养的同时,校企间立足国际物流行业的生产实践,双方互通有无,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发《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国际物流单证》等专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分别承担具有优势的教学项目环节或内容,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现在的优秀学生,培养将来的强势员工。

3.4.2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引入德国“双元制”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采用赛时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的实际发生的国际物流业务作为项目案例,突出国际物流行业的业务和操作岗位所需人才多种能力素养的培养;打破以传统知识点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符合国际物流企业实际业务过程的学习领域为载体,进行专业课程的划分;引进合作企业的优秀外籍员工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来校上课,双方合作,共同开发、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项目、课程标准和授课内容。

4 总结

历经多年的合作,我院与赛时成功探索出“四进四出三课堂”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编纂了一本《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培训教材》;参与建设赛时非洲物流学院;培养国际物流业务骨干逾百名;为公司开拓非洲(中东)市场做出巨大的贡献,学生工作地点包括阿联酋、沙特、刚果金、刚果布、肯尼亚、喀麦隆、坦桑尼亚等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成司《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2]于文玲,师天良.引入行业标准校企合作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 (05)

[3]杜丽茶、曾恋之.高职学院校企合作订单班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6, (11)

[4]张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北京:中国高校科技,2018:(8):42 - 44

[5]杨丽婷.基于校企联盟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