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房颤的临床效果

2020-08-17杨香玲

实用临床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醛固酮内酯房颤

杨香玲

(濮阳惠民医院内二科,河南 濮阳 457000)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发病机制与致病因素较为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多种心血管疾病以CHF为结局。房颤是另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流行病,临床实践发现CHF与房颤常合并出现,且两者相互促进,造成死亡率增加[1]。临床研究[2]表明,醛固酮的过量分泌与逃逸,在CHF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故螺内酯作为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CHF的治疗中有重要价值。鉴于此,笔者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螺内酯治疗CHF伴房颤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濮阳惠民医院收治的CHF伴房颤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45~70岁、平均(63.89±5.13)岁,体质量指数(BMI)19~25 kg·m-2、平均(22.56±2.26)kg·m-2;对照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48~70岁、平均(64.26±5.25),BMI 20~25 kg·m-2、平均(22.48±2.11)kg·m-2。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符合CHF诊断标准[3];2)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为慢性房颤[4];3)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机能亢进者;2)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且控制不佳者;3)恶性肿瘤、血液病、感染性疾病者;4)超声心电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40%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利尿剂、强心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等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螺内酯片(南京瑞年百思特制药有限公司),20 mg·次-1,1 次·d-1。所有受试者以上用药疗程均持续1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运动耐力(6MWD)及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变化情况。

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深圳迈瑞)测量患者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2)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D)评估患者运动耐力[5]:指导患者在指定范围内来回走动,根据自身体能情况调节步伐速度,测试人员对其6 min内步行距离进行统计;测试期间由测试人员每2 min报时一次,并观察患者胸痛、心慌等不适感,体力不支时暂停休息或终止试验。

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B型尿钠肽(BNP)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酸(SUA)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

4)疗效评估标准[6]:心功能指标、运动耐力改善70%以上为显效;心功能指标、运动耐力改善30%~70%为有效;心功能指标、运动耐力改善小于3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LVEF均显著升高,LVEDD、LVESD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变化幅度均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运动耐力比较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6MWD显著大于治疗前(P<0.001),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6MWD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2.4 2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BNP、SUA、CRP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各项血清生化指标降幅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 讨论

CHF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参与的临床综合征,因此其治疗也较复杂。房颤是CHF进展过程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临床常将其作为CHF病情恶化的标志之一。传统观点认为,CHF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密切关系,因此药物治疗以改善血流动力学为重点[7]。随着学者们对于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醛固酮拮抗剂在治疗心衰中的作用。

表3 2组治疗前后运动耐力比较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螺内酯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目前研究[8]已证实该药物可有效降低CHF患者死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以及运动耐力也明显优于对照组,陈泽芳等[9]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提示螺内酯应用于CHF伴房颤患者的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分析其可能机制如下:CHF的发病过程中,血管紧张素水平上升,诱导醛固酮大量合成,另一方面,醛固酮可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被降解,而心衰可影响该降解过程,进而使血液中醛固酮水平上升。CHF发生时,醛固酮短期内代偿性的增加可提高心排量,但长期含量增高可导致电解质紊乱、水钠潴留、心肌纤维化,加重CHF病情。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使机体醛固酮短暂性地下降,但长期而言,即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完全抑制,也无法彻底、有效降低醛固酮含量,造成醛固酮逃逸。螺内酯的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可竞争性地与机体盐皮质激素类受体结合,抑制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因此其在ACEI等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使用可抑制醛固酮的病理作用,改善CHF伴房颤患者的心功能。

另外,CHF伴房颤患者常出现代谢失衡。其中,已有研究[10]表明机体SUA水平的增加与患者病情恶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且与运动耐力下降等症状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临床将其作为评估CHF预后的重要指标;BNP是心衰的另一重要标志物,可定量评估患者心功能;CRP亦是反映心衰严重程度的简单且灵敏度较高的指标。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检测患者上述指标,以评估疾病的进展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进一步证实螺内酯治疗CHF伴房颤患者的疗效。

综上所述,在ACEI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可增强CHF伴房颤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但由于本研究样本数量以及观察时间有限,因此长期应用螺内酯对于减少病死率的作用尚无法验证,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醛固酮内酯房颤
内酯类物质在食品中的贡献及形成机制
高醛固酮血症与代谢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内酯类化合物在食品中的风味贡献及形成机制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醛固酮可通过NLRP3炎症小体诱导小鼠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预防房颤有九“招”
瑞舒伐他汀对北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醛固酮水平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