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0-08-14杨芳

青年生活 2020年28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课程思政育人

摘要: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时,第二课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挖掘第二课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凸显的价值,本文将通过分析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阐述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与可行性,同时提出构建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具体方式,为高校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第二课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如何统筹高校各方面资源,建立健全机制畅通、运行有效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是新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二课堂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进行相互转化,提升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深化理论知识。因此,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新形势下开展思政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当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1.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高校在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说明。第一,一些高校的领导层没有意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即将日常工作重点集中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理论教学等方面,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第二,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且没有对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创新,而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三,受自身实力的影响和制约,一些高校弱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甚至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2.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缺失。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在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时,开设思政课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思政课帮助学生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方法了解社会,最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3.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思政课任课教师来说,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经验,同时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思政课任课教师都是刚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学生”,不仅不能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而且难以对实践活动进行升华,这些教师虽然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进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现象。

4.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任课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合作、相互配合,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利用资源,但是,各门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各科任教老师之间沟通不到位,会出现实践教学“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也经常出现各自为战的现象,因此其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5.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缺乏规范性。因为一些高校管理体制的完善性欠佳,课程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包含思政课实践教学,无论是设计的教学目标,还是设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活动形式都存在不规范性。由于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增加了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难度,而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程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各大高校进行自我完善。

二、高校思政课程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法

1.树立第二课堂教育理念

要更好地发挥高校专任辅导员、教师、社会和家庭这些主体力量在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通过机制的设计与优化来凝聚育人合力,实现网上网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思政教育各方面资源的互联互通互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注重学生体验,形成全员全程全域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构建第二课堂组织体系

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教育主体包括高校专任教师、辅导员,社会和家庭等组织形式主要由学生党组织、班团组织等学生组织组成。由于组织形式多样、教育主体多元,需要结合实际,从机制顶层设计出发,通过多方资源的互补,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制度执行不力、工作衔接不顺畅、师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各级行为主体的权责不明确。这就需要从制度化建设入手,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将思政教育目标明确写入各级教育主体的职责中,进行定量管理,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与需求的对接,形成教学、管理、服务岗位各司其职的工作局面。

3.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

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思政教育既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又要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强调课堂内容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本文选取演讲计划、读书计划、写作计划、运动计划四大计划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来分析。一是演讲计划。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能否将字、词、句、段应用在口头语言中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二是读书计划。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创建行远书單,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三是写作计划。写作计划定期开展包括写作专题讲座、写作实践训练,采取综合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参观法、问答法、自学练习,专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是运动计划。运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健康身心。大学生应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山水绿地、阳光沙滩。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源于运动,让运动成为大学生习惯,如我校举办的晨跑活动等。

4.健全第二课堂评估体系

要确保工作机制落在实处,关键在于评价与考核。学生是评价者,同时也是被评价者,学生能够对课程的价值和教育的实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需要表达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发展要求。不同评价主体从不同角度切入,能够看到教育目标在不同层面和维度的实现程度和效果。结合工作职责,建立工作考评与激励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构建多元化育人考评体系,将学生的满意度和育人工作效果纳入教职工业绩考核范围,将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各二级机构绩效评估体系,作为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致力于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为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思政教育建设提供保障。

三、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思政教学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与丰富传统课堂教学通常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相关内容,受时间、空间、教学内容等条件所限,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缺乏良好实效。通过文体活动、理论知识或者技能大赛、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开放活动,延伸并丰富学生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实践操作效果,提升创新意识,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将思政教育全方位的融入到“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中。思政教育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项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使其外有体、内有魂,形成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系统化、操作性强、可量化考核的第二课堂思政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避免课堂授课单纯以理论学习为主,加之与其互补。

此外,为了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要创新思政教育理念,而且要主动转变思路,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而扩展思政教育内涵及外延,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局面。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高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课程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同时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提升品德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思政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能够与传统课堂教学互补,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学生的能力能够在参与第二课堂学习中得到切实的提升。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其中的问题做了充分研究,并推行了各种有效的改革措施,努力让大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毛克明.思政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的意义和内容g].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7).

[2]邵泽义等.新形势下再论大学生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建设U].理论观察,2008(6).

[3]壮国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三种教学模式的构建U].淮海工学院学2016(1).

[4]贺继明等.从毛泽东的七实践论》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

[5]李同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评论,2009(2).

作者简介: 杨芳(1972.5-),女,汉,副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课程思政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