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从过去到未来

2020-08-14王小芸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4期
关键词:哈耶克政治哲学自由

摘  要:哈耶克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者之一,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是其第一本专门对自由进行论述的著作,该书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巨大波澜,对许多国家地区都造成过深远的影响。哈耶克的理论自成体系,要更好的理解其对于自由的主张,就必须对其理论体系有所了解。所以,本文将结合其经济、政治哲学、心理等领域共同构建的理论体系,对其自由观进行解析,再综合其他学派或学者的看法,得出对于笔者的思考以及总结哈耶克自由观对于现在及未来自由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自由;政治哲学

一、作者介绍

本书作者是奥地利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哈耶克(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哈耶克分别在1921年和1923年于维也纳大学取得了法律和政治学的博士学位,同时也对学习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极大興趣。在上大学时期的哈耶克对温和的社会主义颇为支持,但在他参加了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授课之后,经济思想开始逐渐发生转变,并在与其他学说的争论中逐渐完善形成他在经济学、政治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体系。

(一)哈耶克与凯恩斯主义

谈到哈耶克的学说,不得不提他倾其一生反对的两个对手:凯恩斯主义和社会主义。哈耶克的第一本著作《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出版于1929年,从此开始了与这两大对手的争论之路。彼时正值大萧条时期,股票价格骤跌,失业率大幅度上涨。在美国,新上任的总统罗斯福正在等待和寻求一个值得信赖的经济学说以作为拯救国家的准则。显然,他选择了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凯恩斯主张在市场失控时,政府应对市场进行计划干预,通过带动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而这正是哈耶克所反对的,哈耶克认为市场中个体与个体的交易要比国家经济总量重要得多,更何况个体在各自交易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是专业而庞大的,没有哪一个领导者能够如此地全知全能,获得所有市场个体拥有的知识,(不仅因为这些知识数量庞大,还因为它们是无法被收集的),所以政府也就不可能制定出一个比市场自发形成更优良的经济系统。另外,自由市场最重要的信号价格也无法在计划中发挥作用,这样政府必然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凯恩斯的政策的确迅速将经济拯救了回来,所以反对凯恩斯的哈耶克一直遭到嘲笑、排挤。但凯恩斯主义很快也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战争带来了GDP,但命令与计划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结果是多数人没有饭吃,这同样是哈耶克所不接受的。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时高涨,各国才开始采用哈耶克的经济政策主张。

(二)哈耶克与社会主义

哈耶克与社会主义的争论除了在经济领域,更多的集中在政治哲学领域,也正是《通往奴役之路》的主旨所在(此处也可以看到二战后,哈耶克的研究重点从纯粹的经济学转向了政治哲学)。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像凯恩斯主义一样无法使得价格信号发挥作用、政府无法制定出最为合理的经济政策,并且其对于经济计划的掌控最终会蔓延的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公民失去自由。可以说,社会主义是比凯恩斯主义走得更远的一场“奴役”,是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巨大伤害。

对此,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家称哈耶克的说法不仅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是无效的,甚至是给社会主义的政策制定者们提了个醒——他们需要做的只是让政策制定之前的计算变得更加精密而准确。在苏联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又选择站在了哈耶克的对立面。但《通往奴役之路》的出版仍旧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让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直到七十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纷纷开始采用哈耶克的理论,直到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的学术成果才真正散发出它应有的光芒。

哈耶克一生在许多领域的颇有建树,他曾说知识分子的真正沦陷是沦入过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的陷阱,失去了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心。这也才得以形成哈耶克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对世界的影响绝不仅仅停留在学术本身或者经济学本身,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观念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他所说,他不仅仅是一个专家,而是一个对社会负有责任的知识分子。

二、书中的自由与相关讨论

笔者认为,哈耶克在本书中对自由的界定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自由与政府以及自由与经济,所以以下将从这两方面对哈耶克在本书中树立了自由观及其反对者的理由进行阐述和讨论。

(一) 哈耶克的观点

1、自由与政府

哈耶克认为自由不是通过列举来界定的,而是通过阙如来界定的,即一个人是否自由要看其身处多大的限制之中,而不是看其拥有多少权利。从这个界定方式就足以窥见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者身份,因为当一个人的权利可被列举的时候,他的权利往往来源于他人,通常而言即来源于政府;而当他的权利是除了被限制的其他所有部分时,即默认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天然获得的,是尽量大的。

至于何为“限制”,哈耶克也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关键在于计划是为谁而制定。哈耶克认为从广义上来说,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经济体不在做计划,所以计划是必需的,但需要讨论且警惕的是计划为谁而制定。当计划是为政府或特定群体而制定的时候,他们将会向着该群体利益的最大化方向改变计划,这样人们是无法事先预测到计划是怎样的,或者人们预测到了并且根据该群体目标的方向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于哈耶克来说这就是自由遭到限制的表现。与之相对的,当计划是每一个人为自己而制定的时候,就不存在自由遭到限制的问题。

由此可以引申出哈耶克认为的经济与法律上的自由:当每一个人都希望为自己而制定计划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被上升为法律,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选择被上升为经济决策,这也就是哈耶克所说的法治与民主。无论是法律还是民主,都是个人主义和私有财产的产物,他们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人为制定的。即然一切规则都是出于社会的共识,或者说是某一种原则,那么也就不存在人们对规则无法预料的情况。一旦出现了人们对规则在人们预料以外的情况,必然是由外在于共同原则的力量对社会规则进行的重新制定。这样一来,人们对自己生活保有主张与控制的自由也就被剥夺了。所以,哈耶克认为哪怕是政府制定的温和的、出发点为利民的政策,最后都会变为极权,这一点本文将在自由与经济部分进行论述。

《通往奴役之路》被称为是可以与穆勒的《论自由》相提并论的著作,可见其对于政府权利之界限之谨慎与对自由之重视。哈耶克举出了社会主义的苏联与纳粹德国的例子,认为虽然前者看起来是正义的而后者看起来是邪恶的,但事实上二者并无差别。因为他们都以计划为名对国民进行控制,让他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毫无自由可言。因为在这二者国中,举国上下都只有一个目标,为了这一个目标任何牺牲都是被允许的,因为在全国一致的目标面前(其实并不是),这些牺牲显得微不足道。对于每一个要被牺牲掉的个体来说,他们面前都站着整个国家,他们无从反抗。后来哈耶克在心理学研究著作《感觉的秩序》中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意识都是不同的,那么每个人都拥有完全相同的目标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样强力的计划是完全没有理由的,这些计划最后都会沦为满足少部分人的工具。

2、自由与经济

哈耶克对自由的论述也难以离开他最熟悉的经济领域,其中较有争议的是关于财富分配与自由的关系。哈耶克认为自由与能力是两码事,有能力的人获得更多的财富与每一个人的自由无关。譬如,一个位高权重的封建官员或许不如一个农民自由,因为官员处处受制于统治者但农民不用。所以如果有人打着自由的旗号要求重新分配财产,那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

另外,在经济领域有些人认为为了国家一时的利益,可以暂时伤害人们的自由,因为“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但哈耶克说这是不可能的,正如他所主张的:任何哪怕温和的政府计划,最终都会走向极权,他认为经济生活是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方面,而一旦经济生活为政府的计划所控制,那么其必然会逐渐开始干涉人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无论政府初衷为何最终都会难以避免地走向对国家造成重大伤害的地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哈耶克并不反对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只是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工具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这也是为什么通常认为哈耶克是新自由主义者的原因。

(二) 反对者的主张及笔者的观点

除了前文提到的凯恩斯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对于哈耶克的批判,还有一部分批评来源于其他自由主义者,他们认为哈耶克对于自由的界定是有误的:一些本不属于限制自由的行为被哈耶克认为是强制。例如,如果一群人被困在沙漠中,其中只有一个人有水,那么如果这个人对于其他人出于支配地位,则被哈耶克认为是限制他人自由的。而另一些本应属于限制自由的行为,又被哈耶克排除在外。例如,如果人们受到了不合理的规定限制,但是规定是可预测的,却也不被认为是限制自由的行为。

笔者认为,存在着一个“程序自由”与“实体自由”的问题。程序自由就是哈耶克所说的“可预测”:每一个人都可以保证自己只要通过了解法律法规,就可以不遭到惩罚;而实体自由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他们自己所认为合理的方式行事。一旦做出这样的界定,我们就可以发现问题之所在了。如果哈耶克仅仅提出了程序自由,公众是难以接受的,因为程序里也有“恶”的程序,比如每一个纳粹德国的公民都知道怎样能够避免国家机器的惩罚,但他们或许并不从心里认同这些规定。所以哈耶克必然要加入关于实体自由的论证,而实体自由恰恰又是很难以达成一致结论的。因为如他自己的心里研究所表明的,每一个人都是意志截然不同的个体,那么每一个人对于自由的定义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用刚才的例子说明,或许有些人认为纳粹德国的规定是合理的,而有些人认为是不合理的,他们就难以在这件事情上达成实体自由。其根本在于,自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是要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变化的概念,但我们或许能够努力做到的是,在某个时点下以绝大多数人做赞成的自由交集作为追求的目标,以达到程序自由。

三、未来的自由

有学者认为二十世纪可以分为四个二十五年:第一个属于斯大林,第二个属于凯恩斯,第三个属于希特勒,最后的那个二十五年是属于哈耶克的。但是二十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的有一个二十五年正在发生,这二十年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哈耶克的预料范围。在这个世纪,过去的主题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在网络和信息这个主题面前都暗淡了起来。

在信息时代,自由将要被重新定义。限制自由的主体已不仅仅是政府,商业主体、甚至我们本身都有可能通过窃取信息成为伤害他人自由的主体。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没有哪一次工业革命如这次一般未遭受任何的抵抗,未经过任何的思索,就席卷而来。并且在其携带着便利与危险同至的时候,我们太自顾地享受着便利而对危险视而不见。人类从未有任何一个时代如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一般透明,我们的一切都是可计算、可监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是自由?

但又是恰恰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对自由的讨论却前所未有的缺席了。不论是洛克的《论政府》,还是穆勒的《论自由》,又或者是哈耶克的《通往刚奴役之路》和《自由宪章》,每一次社会巨大变革时我们都会对自由进行争论,有争论才有思考从而达到共识,才能够开始保护我们自己的自由。但是今天这一部分仿佛是缺失的,我们不仅缺失这样的大师,更缺失的是每一个人对于自身自由的警醒与思考,如果作为个体的我们不去思考自由,那就连达成共识的可能都被否决了,连程序自由都没有办法保证,那么我们只是看上去互联,实质上一棵棵随风摇摆的枯草而已。当有力量决定对我们某一个或某一小部分个体的自由进行侵害时,我们也无能为力。

所以,或许哈耶克的主张如今已经过时,但是他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侵害的警觉却给了我们敲响了警钟:对自由的思考与捍卫,既是每一个个体的权利也是义务。只有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我们的自由才能是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 代志卿,陈成虎.哈耶克个人主义哲学视角下的自由民主——《通往奴役之路》政治经济学分析[J].才智,2016(25):229-230+232.

[3] 曹钦.对哈耶克自由观的批评:来自自由至上主义的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02):43-47.

[4] 哈耶克.自由宪章[M].杨玉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 刘训练.后伯林的自由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 毕鸿昌.从《通往奴役之路》简析哈耶克自由思想[J].商,2015(50):112+106.

[7] 刘晓灵.奴役还是自由?——由《通往奴役之路》想到的[J].金田,2013(6):116

[8] 李钧傅新.被遗忘的自由——从《通往奴役之路》中所想的[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6):327

[9] 周丽丽.简述哈耶克的自由觀[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14

[10] 杨书天.浅谈哈耶克的自由观——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J].商,2013(8):284

作者简介:王小芸,出生日期1999.5.3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湖北洪湖,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猜你喜欢

哈耶克政治哲学自由
浅析个人在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中的地位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通往奴役之路》
论哈耶克自由观的特征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无法沉默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