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爆款短视频有哪些“通关密码”

2020-08-14席芰

上海采风月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上海

席芰

短视频是时代催生的一个贴近现实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新事物,它的传播内容、方式和价值引起越来越多的业内外专家的关注,与之紧密关联的一些极富世界性、前瞻性的艺术话题,值得短视频的实践者和理论家进行深入沟通和研讨。

去年十月启动的上海视协首届短视频大赛,旨在进一步吸引集聚短视频创作人才,充分发挥短视频传播正能量、弘扬现实感召力的积极作用,同时鼓励更多的影像制作爱好者更好地展示当下充满活力的新时代。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娜介绍,这次大赛大众参与热情高涨,社会各界踊跃报名,既有专业媒体人,也有普通市民;作品题材十分广泛,制作水准和理念也达到一定高度。随着首届短视频大赛落下帷幕,第二届短视频大赛也即将于今年10月15日一个特殊有意义的日子重新开启按钮。

7月14日下午,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上海文联文艺会堂举行“短视频的长趋势——短视频内容传播价值及启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首届上海视协短视频大赛的获奖代表等各抒己见,以下是部分发言内容——

滕俊杰(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导演):

当代有传播力又有价值的短视频有它的“通关密码”,这个“通关密码”很多创作人员、专家学者可能都总结过,我的表述是三点:一正能量,二有趣,三传播一点点知识。够了!三五分钟不用很宏大,但正能量是前提。所谓有趣,是双向的,不仅自己感觉有趣,而且如果传给朋友,他也会感觉有趣,这个很重要。关于知识性,当然未必每个短视频都具备知识性,但是如果有,可能会使其更具传播潜质。这三点要做到挺难的,具体如何做?我有一些体会跟大家分享:一要打动自己,二要打开脑洞,三要开门见山。这次大赛审片时,评委们有个共同感觉,就是那些直奔主题的短视频让人非常解渴。我很不赞成在已播出的电视节目里剪几分钟拿来参赛,这既不是短视频,也是对原视频的“亵渎”。最后就是主题靶心的呈现要有力,或悬念,或哲思,或生活美感。要知道短视频是在互联网、朋友圈里传播的,不必穿衣戴帽、开头结尾,高潮即结尾。拳头虽小,专打穴道。

汪涌豪(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网络文学现在很流行,包括影视、动漫全行业发展,以前我们所熟悉的所谓二次元是一个虚拟世界,现在发展到三次元,就是当下的现实世界。短视频就指向现实,这点我觉得是一种提升、回归,同时是一种回归当中的提升,这个很好。不过,这个社会变化实在太快了,以前我总觉得思维跟得上年轻人,现在我发现和年轻人隔山隔海,所以短视频能红多久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觉自己不像大家这么乐观。我觉得短视频大概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比如情绪和情怀的关系,人都有情绪,不要把短视频搞成意见自由市场的一种交换,把价值嵌入到五分钟的短视频里面,提升精神,置入情怀,这是很重要的工作。所以一方面我们允许短视频和高大上的电影不一样,可以发泄、牢骚,有所抨击,但是最主要的是克服、战胜。再者是迎合和引领的关系,所谓的迎合因为社交平台的社交性很充分,但是人文性呢?似乎少了一点。最后是技术层面的制作和创作不可忽视,短视频要获得更悠长的使命、走得更远,艺术上的精致是要讲究的。

俞亮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短视频充分发挥了短平快的艺术特长,正因为短所以才能够快,才能够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这是它非常突出的特点。它的快显示了一种真实的力量,它把现实生活中刚发生的一些事情马上呈现出来,所以几十部获奖作品中,非虚构的作品占了相当比重。其次,因为短,方向可以多变,不像一部电影投资几个亿,失败代价太大。短视频相对成本低,门槛也较低,这样就可以做更多艺术尝试,这是打开艺术空间的一种可能性。这次短视频大赛是艺术大赛,评选的是艺术作品,所以还是要考验短视频的故事怎么去说,比如说它镜头怎么呈现,人物怎么去表达描写,然后主题怎么去深化等等,这样的东西都是影视作品的一些基本规律。所以我们接下来可能比较多的要去研究短视频本身的艺术规律,怎样让更多的人去转发,这方面是我们今后要更多考虑的,它的艺术规律性、特殊性和公众性在哪里,这是需要我们更多研究的。

冯乔(上海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编导):

关于短视频我总结了三个关键词:选题、创意、视角。现在我看到很多的短视频还是中规中矩,一个人坐着讲话,再拍空镜头,这样的做法到了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已经落后了,我们要学习很多新型的拍摄方法。我看到了很多精彩的选题,但是我觉得创意和视角方面还需要努力,好的选题、好的创意和好的视角,缺一不可。一部优秀短视频一定要有好的表现力,要别出心裁,要出奇制胜,还要留有回味。

朱光(《新民晚报》文体中心主编):

技术历来颠覆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例如,5G时代来临,短视频就可能成为长视频。技术不会颠覆核心内容,正如三等奖获奖作品的名称“爱,是一切的源头”,值得探讨的都是母题。所以,只要大家各司其职,把自己岗位上的事情做到极致就很好。这就好比“素人素材,专人专职”。意思是,素人能提供最广阔的素材库,成为好选题的提供者,而受过专业训练的编导演就做艺术程度更高的视频。为什么大家会发现短视频选题里,大都来自现实生活?正如作家处女作往往是源自自身的生活体验、本色演员状态最佳。我们积极鼓励各行各业的非影视专业人士都投身到用镜头发掘身边真善美的大赛之中。但是,与此同时,真正需要提炼、升华到艺术高度的选题和技法,还是需要专业人士来执行。拍摄8K,肯定是专业人士更到位。而视协、评协就是搭建平台,发掘素人、素材,形成与专人、专职的嫁接,甚而混搭。把“个体创造力”凝聚成“集体驱动力”,我觉得这个才是更完善的一个机制。

薛晓雁(《上海艺术评论》编辑部主任):

这次我看到的有些短视频,几乎和公益广告有相同视角。例如《高贵的骑手》,我看到这个短视频的时候,感触点是生活当中真实的反映,又因为主角是快递姐姐,还有她说上海话,作为一个上海人,感觉就很亲切。被拍摄对象一定不希望我们的拍摄视角是俯视的,或许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平视,可能更易于被观众接受。我看到很多短视频比较宏伟、高大,可能这也是需要的,就像是我们的一些融媒体。但是从我个人来说,我更希望看到接地气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一些短视频,这样的话它的传播链、传播力可能会更强一点,这是普通的传播,不是电视上面的传播。

柳遐(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项目管理总监):

作为专业电视人,我们在短视频创作上占有优势吗?如果说我们拥有专业优势,那么它又体现在何处?我想首先是我们都有巨大的专业热情,这是第一位的,因而会在一个领域一拍即合;其次我们专业在哪里?我们不是像“抖音”那样看到什么就采集什么录什么,我们可以把不同的现象、主题汇聚成一个更宏大、更有力量、更具感染力的主题,这是一种专业能力。再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内心蕴藏着厚重的使命感,很多人因为疫情尚未正式复工的时候,纪录片人或者从事影像工作的同仁们,就会因为某种使命感而站出来,成为一个记录者和传播者。对于短视频这个领域,虽然纪录片人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但是面对时代、社会的重大选题,我们必须有我们的姿态和作为,有我们的表达力和价值观。

奚阳(《遇见上海的美》剪辑师、副导演):

《遇见上海的美》的创作初衷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了解我们上海在疫情期间做出的诸多成绩,各行各业都有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劳作,默默奉献。像这种“城市宣传片”的项目我们团队之前做过不少,这次和以往比起来,又有其特殊性。一是处于特殊时期,影像采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团队一直秉持这样一种拍摄态度——视频一定得接地气,真实就一定会打动观众。这个视频大多以第三视角抓拍,我们宁愿抓拍很多素材再从里面筛选,而拒绝摆拍,这也是想把最真实的一面带给观众。我们在视频里看到网课、随申码、安检、口罩下的人群,这些都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画面。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我们选用很多同期声,也是为了更真实地还原现场。

吴康(《遇见上海的美》策划):

我们发现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我们的受众接受讯息的种类其实是越来越多的,形式也是越来越丰富的,他们比以前更强了。因而我们要学会契合平台的属性,比如投放抖音平台的视频,我们制作的时候会加入一些抖音特有的梗,用抖音的音乐,甚至用抖音自带的剪辑软件进行制作,这是为了更加符合特定受众的需求。另外,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合理蹭热度,巧用KOL,当一些流行的词汇或者话题出现的时候,适度地使用其实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范伟成(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副主任):

无论是艺术片的宣传,还是微电影、短视频的传播,最重要的生命力是互动性,之前强调传播率和覆盖率,现在更加专注于使命感。短视频可以在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下更好地阐释真善美慧,有去浮躁心态的功能,短视频需要这样的内容设定和价值观引导。在今天这样的时代,短视频、新媒体的土壤实际上和视频平台密不可分,首先要契合视频平台和短视频的传播规律,其次我们能不能把短视频的秀场变成线下的实际行动,就是把虚拟空间和线下需求结合起来。另外短视频的爆点应该有观点,话题的热点应该有自己的价值思考,粉丝流量可以转化为正能量,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尤其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目标实现双胜利,实际上短视频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个抓手。

徐晓(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摄界》栏目独立制作人):

在抗疫前线我们看到很多医生、警察的故事,我想能不能转换思路,镜头对准生活中小人物,于是我想到了外卖骑手,而且是女骑手!然后我选择一种纯纪实跟拍她一整天工作、再随机做一些采访的呈现方式。短视频很短,如何在几分钟之内就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观者既熟悉又陌生!陌生就是平时不常见的场景,熟悉就是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共鸣。我们的视频在看看新闻转发量是3万,腾讯阅读量7万左右,另外小姑娘事后上了一档抗疫特别节目《课外有课》的嘉宾,她作为嘉宾接受采访,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社会效益,事后栏目组反馈收到很多观众的留言,都为这样一个自食其力为自己和社会作贡献的小姑娘点赞。

李学军(上海市宝山区融媒体中心总编室主任):

研讨会的主题是“短视频的长趋势”,所谓“长趋势”,我的理解:一是短视频可能会有一段长时间的发展,二是短视频最终还是要往长视频发展,现在已经有很多商业视频平台都在布局长视频。目前看来视频是最好的传播形态,有人说“无视频不传播”。我感觉电视是会复兴或者说反弹的,今天电视只是遇到寒冬。短视频也是视频,电视只是传播形态,视频在当下互联网时代有生命力而且还有长趋势,往长里发展,长视频会活起来。根本还是“内容为王”,“移动优先”只是策略。传统电视人的优势是能够系统化、组织化,短视频也要系统地策划和生产,碎片化还是一个策略方法,不可能成为永恒的东西。

齐璐璐(中山医院宣传处处长):

其实在我们医院这些单位有很多非常好的拍摄短视频的选题和素材,尤其在疫情期间,但是我们缺乏视频特别是短视频创作的专业人才。其实像前线的故事有很多,都很感人,如果都能夠用视频的方式加以记录和呈现,相信可以比文字和照片更能够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医疗行业希望电视艺术家们要多为年轻的短视频制作者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培训,能够让他们做出更好的作品。

赵露倩(上海玛旎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导演):

以前因为设备等各方面原因,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操作短视频,可能传统做电视的有一套自己的做法和认为的一套标准,但是现在每个人手机举起来就能拍短视频,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思路。短视频其实已经全民化了,为什么要给它这么多的框架呢?它到底要体现什么?每个人眼中有自己认为好的内容。说到短视频的长趋势,我不认为是掌握在我们各位在座少数人的手里,而是更多的受众。我的作品制作时间非常短,只有一两个小时。我的初衷很简单,没有高大上和伟大的目标,我只想知道这样一群老年人他们的娱乐在哪里,生活现状是怎样的……

瞿峰(上海市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专题部编导):

现在每个人拿起手机都可以进行创作、拍摄,其实门槛已经大大降低了,同时我觉得对于短视频的要求、对于品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可能每天都在刷短视频或者看短视频,我认为短视频可以很好地记录我们生存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永远是人。短视频见证了一些历史时刻和一些人物的高光时刻。我在拍摄人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记录普通人在这座城市中的所思所想。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一份爱的事业,他追寻的一种价值观,不管是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你内心有一份渴望,爱的一切终将永恒。

韩陈青(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这次短视频的研讨会很有意义,大家在发言中为短视频的未来发展研究寻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径,为上海的媒体融合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首届上海视协短视频大赛的成功举办,可以感受到短视频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雅俗共赏的局面。可以预期到若干年后的未来,人们将会惊叹于无数短视频作品汇聚成大海的壮观,包罗万象的作品不仅创造了价值,同时从更长远的维度来看,这些作品将作为历史的一个底本反映这个时代的变迁,记录了社会进步的多个点滴,也将成为人类文明的“视频版百科全书”。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寻鸟大闯关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2014 CES Unveiled上海发布会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