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头文化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

2020-08-13刘洋

卷宗 2020年14期
关键词:身世精神

摘 要:孙悟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多大,这很难说清楚。但作为中国人,必是妇孺皆知。自孙悟空问世以来,从古到今,在文学、戏曲、绘画、手工艺品、影视作品中都层出不群。然而,孙悟空这位名扬四海的齐天大圣既不是俗人孕,也不是凡物修,却是由一块石头所化。更巧的是,石头文化在中国古代的所有文化当中是极为多见也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孙悟空的由石所化并不是作者随便添来一笔,而是匠心独运。无论是后人直接从中国古代的石头崇拜的根源入手去探究孙悟空的品性,还是间接从作者以自己的理想为基础塑造的独无二致的形象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孙悟空蕴含的意义,都跳不出石头文化这一范畴。可以说,由石所化的孙悟空就是中国古代崇尚石头文化的最有力的表现。因此,这篇论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内容。一孙悟空由石所化预示其将缔造传奇。包括孙悟空的出生异于常人,际遇奇特,与师徒三人的对比的三个部分。二孙悟空由仙石所化象征其追寻自由与坚毅不屈的精神。包括石是天然的,石是坚硬的两个部分。三孙悟空由石所化体现对维稳求安思想的批驳。

关键词:石,身世 ,精神,批驳

这篇论文主要探究的是石头文化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的关系。论文探究的原因为相对于众生的诞生,孙悟空相当的独特,竟然是由石头所化。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孙悟空的身世,是因为受到中国古代浓厚而具有神秘色彩的石头文化的影响。石头文化赋予孙悟空别具一格的人生经歷与超凡脱俗的精神性格。

我国现在有关孙悟空石化的研究现状:以拜石文化为主,认为孙悟空的石化是中国古代对石的崇拜。而对石的崇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石的生殖能力的崇拜,石的生命力长久的崇拜,石的避邪保佑能力的崇拜。

这篇论文的内容:对孙悟空形象的分析,主要以孙悟空的精神作为出发点,探究其追寻自由、坚毅不拔与勇于冒险的精神。一以石的存在的独一无二的特性研究孙悟空的身世,二以石的天然与坚硬的性质研究孙悟空的追求自由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三以石作为山的一部分而山具有的稳固性研究孙悟空对维稳求安思想的批驳。这篇论文所参考的资料有书籍《西游记》[1]《易经》[2]《唐诗三百首》[3],中国古代有关石的诗、词语、俗语、神话故事,现在有关孙悟空石化的研究论文。

1 孙悟空由石所化预示将缔造传奇

石头文化可以说是与人类文化一直相伴随。是石头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从而使其逐步进入文明人类的时代。因此,改变人类历史的石头就被赋予了不可言宣的神奇力量,成为被崇拜者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三生石的故事。因此每当提到石,其脱离现实生活之后人们就常加以其玄妙不可言的神秘莫测的神话色彩。石久经历史以来自身所具有的象征奇幻内涵的不传之妙就足以渲染超越现实的氛围。

浩浩天地间的石数不胜数,但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块,无论是俯拾皆是的沙石还是寥若晨星的宝石。孕育石猴的石是绝无仅有的石,所以孙悟空亦为举世无双的孙悟空。

第一孙悟空的出生异于常人。石是整个岩体的一部分。孙悟空作为以广袤大地为根基的神圣山脉的花果山的一部分,就是大地子民的代表。其之后的反抗天威,正是代表大地而行。《西游记》中:“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①这等祥瑞福源之地,所生的万物自然就异乎寻常,其余众生自然不可相提并论。而孙悟空却又是这奇山上的一块巨型仙石所化。《西游记》中:“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村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②孙悟空形成于依附在灵山上的一块椭圆的石头。椭圆的石头崩裂而出石猴。椭圆的石头正像卵生孕育生命的胎体或者蛋生的蛋壳之状。天然的石头本自带有纹略孔隙,仙石上的九窍八孔正是之后孙悟空作为石猴的身体器官,所以孙悟空虽不是由生命体所孕,却有生命体所具备的身体器官。同时这块巨大的仙石尺寸呈异像,蕴含周天之数,就暗示了孙悟空的本质不凡,得天地之灵。更为明显的是孙悟空出生之际震天撼地,声势烜赫。《西游记》中:“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因见风,化作一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便就雪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斗光,射冲斗府。”③石遇外力方能脱离于岩体形成不同的形状,孙悟空得到的外力就是以天地之灵气所称的风。石因风化才出现猴状。天地灵气所育的孙悟空,虽为石猴,却似不落俗尘的世外之人。俯身拜天地,既可以理解为石猴对天地灵气孕育的感谢之意,也可说是石猴自知非凡,他日必挑战天地之威,拜会即是下战书,有先礼后兵之意。

第二是孙悟空的际遇奇特。石猴与石洞本为一源。孙悟空在众猴之中脱颖而出,发现得天地之功而成的石洞水帘洞,普通猴孙长居此地却没半点觉察,相比较而言,一方面是孙悟空胆略兼人心细如尘,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这天然石头而成的福地专为石猴而设,石猴现,水帘洞方现。天下石皆一脉。石猴与方寸山虽不在一座山,之间的缘却将其牵引至此,成师徒之缘。孙悟空甘冒大险飘洋过海寻得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后因石猴得天地之灵,巧捷万端、颖悟绝伦得到菩提祖师的赞许,才得良机学到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一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这一身非凡奇异的本领,并且避过三灾厉害。大智慧的隐居凡间的菩提祖师在孙悟空辞别之际言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④这句话包含两个信息,一为菩提祖师早已预料到孙悟空这由天地仙石所化的石猴绝不是泛泛之辈,不会安于平淡甘于低微,定会有天翻地覆之举。二为菩提祖师有规劝的意味,天地的权威绝不会容忍一个有凌霄之志且技艺卓越的离经叛道的人存在。菩提祖师隐居山林,与世无争方得安逸。远离庙堂,即避祸端。可谓是希望孙悟空懂得明哲保身。大禹治水的探江海深浅的巨大的铁定子,千百年来真犹如一块黑铁,只孙悟空出现则霞光艳艳,瑞气腾腾,随孙悟空心意变作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六百斤。铁矿的本质也是石。自古宝剑配英雄,铁石与石猴相得益彰。大禹是地上的一国之君,如意金箍棒在大禹时仅是黑铁,后成为兵器仅服从于也是生于大地的孙悟空,如此就暗示了孙悟空的出现会代表大地挑战天庭权威。

第三是孙悟空与师徒三人的对比。石在乾坤之内,比比皆是,普通之至,无人在意。师徒三人都是早已列仙位,处尊居显,身名俱泰,只因自己犯错才受到重惩:唐僧本是如来的弟子金蝉子,因不专心听如来讲佛法而被贬下凡;沙悟净本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猪悟能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因带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而孙悟空出生非人非妖非魔非仙,只是一只石猴,名不见经传,只因大闹天宫,威胁到玉皇大帝的皇位才被如来佛祖强压于五行山下,天下皆知。之后的西天取经,只有孙悟空不畏艰险一路降妖除魔,救师徒三人于危难。然而,唐僧的迂腐与顽固,猪八戒的懒惰与善妒,沙僧的不涉是非使得孙悟空多番蒙受不白之冤。孙悟空对三人的不离不弃才真是从心而发。仙与石猴相比的弊端,正是对不可一世的上层人物的嘲讽。孙悟空的传奇也只有在这个斑驳陆离的天地之间才能谱写,没有恶不扬善,没有弱不显强,没有压迫何谈反抗。

2 孙悟空由石所化象征的精神

源远流长的石头文化使石头不再是简单的矿物质,而是蕴含了诸多的特殊意义。石因天然生成而具有了道法自然朴实无华的寓意,石因坚硬的性质而具有了坚毅不屈的精神写照。所以石头自古至今都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一是因为石的不重复性,二是因为人所赋予石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石是天然的。石的天然造就使石具有本源、至真的内涵,就象征了不堕凡尘,归属自然之道,达到至上的自由的境界。唐代王维的《瓜园诗》里的犹羡松下客,石上闻清猿。⑤唐代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⑥唐代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⑦唐代柳宗元的《溪居》: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⑧以上诗句表明: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因其天然本性不落尘垢而与避世归隐、寻仙问道紧密联系。无论是避世还是寻道,都是远离凡世,与石非俗尘纯自然的特性而相呼应。

孙悟空生于无根无蒂无所凭依的仙石,象征其对自由的追寻。天地三界,上至仙界,下至魔界,中间的人界,无一不生于生命体,无一不有亲有故,心系千丝万缕,困于七情六欲。唯独孙悟空生于没有生命的唯我独尊的仙石。没有后顾之忧的孙悟空才可以一心一意的去追寻自由。天地灵气亦孕育了孙悟空,而这天地灵气,本就是无形之物,来去无源。孙悟空生于无形之灵,最终必还应该归于无形。本就不存在之物,更何谈束缚?从未被束缚,才是至高的自由。西天取经的路途十万八千里,孙悟空的筋斗云一去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之所以还一步步走着去取经,只是为了历经磨砺,修成正果。所谓的正果,就已超越天地间的七情六欲。无所求即是自由。但终究此自由非孙悟空内心所向往的自由。孙悟空自己崇尚的自由终究还是被禁锢,就正如孙悟空翻着筋斗云还仍在如来佛祖的掌中一样。孙悟空之所以同意观音菩萨的提议一步步去西天取经,也是为了离开五指山的压迫,给自己创造一个实现自由的机会。一路的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看尽了神仙妖魔的面具下的真实面目,也遍闻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更何况还有观音菩萨给他戴上的受制于人的紧箍。不惧刀剑,不畏真火的孙悟空,只有这个上层统治阶级的紧箍咒让孙悟空痛不欲生却无可奈何。灭不了,即招安。紧箍咒,就是上层统治阶级对孙悟空的强制招安措施。当初观音与唐僧是使计骗孙悟空戴上了金箍,一位为德高望重的大仙,一位为满口仁义道德的圣僧,真是十足的讽刺。如来赐观音金箍时曾道:“咒语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⑨这就是对孙悟空本性的遏制与理想的扼杀。孙悟空的精神反抗越烈,身体所受的苦痛就越强。之后的越来越安分的孙悟空就已经不再是那个不把一切放在眼里的唯齐天大圣自我独尊的孙悟空了,他的野性的逐渐褪去,正是他本质上追寻自由力量的减退。无奈之下,孙悟空顺应时局,修成正果,总好过永世压于五行山下。成正果得道,遁入空门,既避红尘乱世,又寻得精神境界的纯净,求得自我天然之性。

第二石是坚硬的。石的与生俱来的坚硬性质使石有不屈、坚守自我原则的内涵,象征人维护个人理想与尊严的精神力量。唐代白居易的《青石-激忠烈也》:义心如石屹不转,死节如石确不移。⑩以上诗句都表明了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因自身具有的坚硬性质而被赋予了刚毅与坚忍不拔的品格。孙悟空由仙石所化,坚不可摧的石象征其犹如金石之坚的意志。表现为前期为对天庭权威的反抗和之后西行路途不屈于千磨百折。石即是地。地与天对立。在《易经》中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自古以来天尊地卑的观念早已在人们思维的潜移默化之中根深蒂固。天即指统治阶级,地即为平民百姓。孙悟空作为石猴是地的代表,孙悟空与天庭的斗争就是象征平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孙悟空抢夺玉皇大帝之位,并不是贪图权位,而是暗含对封建君权世袭的反对。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扰,永不清平。”人世间的家族皇权的世袭就如同玉皇大帝作为不灭的天神久占皇位一样。倘若是明君世袭那是人间之福,但中华数千年历史,事实上却是昏庸无能与跋扈恣睢者比比皆是。所以,孙悟空强抢皇位,意在表明,皇位当传贤德之君,而不是以私心传于后代。大禹之后,皇位由禅让制成为世袭制。孙悟空手握大禹治水留下来的铁定子变成的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这不是巧合,如意,意在推翻久占皇位的玉皇大帝,就是对君权世袭的反对。终究人单力薄,孙悟空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行山由如来的手所化,手就是权力的象征,大权在握,只手遮天这些词也是证明。如来就是象征拥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助纣为虐的势焰熏天的封建势力。之后孙悟空能逃离五指山,也是如來观音意在引其归正道,修正果,成为“我门中人”。这就是招安。因此,孙悟空虽然发扬蹈厉的反抗,但结果仍是失败了。西行的路途,孙悟空与师徒三人的矛盾,孙悟空与妖魔鬼怪的拼杀,仍归结于孙悟空与天庭的斗争。因为师徒三人是从天上贬下来的仙,本质还是天庭一派,他们对于天庭的命令只有顺从,毫无违逆。而众多妖魔中不少是天庭中偷溜下界的,一可以体现对神仙贪欲的讽刺,即对现实社会的上层人物的贪婪的嘲讽;二可以说是天庭以偷溜之名义安排其下界去对付孙悟空。无论结果如何,在天尊地卑的背景下,孙悟空所具有的反抗意识是弥足珍贵的。毕竟时代容易成就个人,个人难以扭转时代。九州之下,妖神人鬼对孙悟空的肃然起敬,就是因为石猴面对的无论是来自俗世的外在压迫还是自我内心的挑战,他都能以坚定不移的精神勇于去克服,从未逃避,不言放弃。

3 孙悟空由石所化体现的思想批驳

石头文化还体现在石所具有的安稳寓意。石是固态,与液态的水形成鲜明对比。固态的石稳定象征安稳与不变,液态的水流动象征迁移与改变。而中国的石远多于水,这就更加促成了石文化中安稳的意义。

石是山的组成部分,群山峻岭以其稳固的扎根在大地的特性象征了安定、牢固、稳重、安宁、平稳的文化内涵。例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一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山的稳固不变与世事的变幻莫测形成对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还有诸如:稳如泰山、安如磐石、山不转水转、兵败如山倒、恩重如山、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铁证如山、山摇地动、磐石之固、磐石之安、泰山磐石这些词与俗语都表明了石所具有的稳定、安稳的寓意。即,石具有维稳求安的文化象征。

孙悟空是一只石猴,也就是陆地生存者的代表。自古到今,中国的国土之中陆地占绝大多数。古代社会科技与交通都不发达,人们所能涉足的地区大多就是解决自己生活的区域。数千年来靠陆地生存的炎黄子孙形成了一种习惯于追求安安稳稳的生活理念,因此就缺少了冒险精神。而根植于陆地上的封建统治阶级也在寻求国家社会的稳定,以此来维护掌握皇权的长久。思想的禁锢,武力的镇压,平民在潜滋暗长的压迫之下就产奴隶心理,以顺从求得保全,缺少反抗意识。而孙悟空难得可贵的就是具有冒险精神与反抗意识。即是对维稳求安思想的批判。

孙悟空的冒险精神体现在孤身犯险探瀑布、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拜师学艺、独自闯东海索要披挂兵器、下地府怒销生死薄、大闹天宫及取经西行从未惧艰险。孙悟空的无所畏即与求稳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意在言明不该为了求稳而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一直以来,重文轻工的思想也与求稳的思想有极大的联系。文人对于封建统治阶级而言威胁较小。封建统治阶级提高文人的地位,以此拉拢人心,使得中国封建社会重文,科技水平很低。孙悟空拜师,只学有实际效用的技艺,而不是文化知识,这就为其之后的传奇生涯奠定基础。意在对封建社会重文的反驳,文、技缺一不可。

孙悟空的反抗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天庭权威的反抗。天庭即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象征,孙悟空是平民的象征。孙悟空从未将至高无上的天庭放在眼里,他只听从于自我的内心感受。大闹天宫就可见其唯我独尊的观念,毫不理会什么天规戒律,我行我素。这既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挑衅,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不屑。西行取经就是反抗失败的结局。当然,孙悟空绝对不可能成功。孙悟空就是平民的代表,当时的社会条件还不足以使平民去向封建势力宣战。孙悟空最终屈于天庭的势力范围之下,一位傲骨嶙峋的英雄被诸多外力压弯了腰。斗战圣佛的封号,一是颂扬孙悟空的骁勇善战,二是暗示反抗封建势力的斗争终有一日胜利。固然孙悟空失败,但自有更多的追随者慨赞其精神,举起起义的大旗。中途突然出现的六耳猕猴假冒孙悟空攻击师徒三人,抢包裹,变出新的师徒三人意图去西天求取真经。这都源于唐僧对孙悟空的不信任,猪八戒对孙悟空的挤兑,沙僧的不涉是非。六耳猕猴可以说就是孙悟空的内心的真实想法的反应者。六耳猕猴的不羁、野性、狂傲就是孙悟空出世之初就具有的本性。只不过现实中的孙悟空被以天庭为代表的统治势力步步紧逼多方打击以至于不得不压抑克制自己最初的本性。在孙悟空最苦闷委屈的时候,他的真实本性就冲破了他强加给自己的桎梏。六耳猕猴想唤醒孙悟空的原始本性,但孙悟空已经回不去过去的孙悟空。一样的外貌与本领,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最终,六耳猕猴死在如来手下,这就意味着之前天然而生的石猴的彻底灭亡。之后的孙悟空已经是被世俗雕琢过的石猴。六耳猕猴的反抗失败,孙悟空的本性也被禁锢。温和与仁慈,就是世俗的得道者的固有形象。孙悟空最终成佛,仅是顺应天命,不是自我的理想。甘于成佛,不生叛乱之心天庭才会允许孙悟空的存在,倘若其生二心,就只能像六耳猕猴一样被灭。六耳猕猴也可说是舍身求本性的代表,宁死不屈。当然六耳猕猴的惨烈死亡也有杀一儆百的作用,孙悟空自六耳猕猴事件之后安分不少。所以最终的成佛是反抗失败的结果。

孙悟空是陆地的生存者,但他打破了陆地具有的维稳求安的生存理念,勇于冒险、挑战、反抗的精神,值得尊崇与称誉。

4 结语

孙悟空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供读者茶余饭后消遣的小说人物,历史背景赋予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封建社会时代的勇于突破封建势力与舆论枷锁的英雄。孙悟空这位独一无二的齐天大圣所缔造的传奇,将在中华文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世代的中国人所津津乐道。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涉及石的不在少数,这其中也应该颇有一探究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著.西游记[M].京华出版社,2004.

[2]王辉编著.易经[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顾青编.唐诗三百首.[M].中华书局,2009.

注释

①吴承恩著.西游记[M].京华出版社,2004.1.

②吴承恩著.西游记[M].京华出版社,2004.1.

③吴承恩著.西游记[M].京华出版社,2004.1.

④吴承恩著.西游记[M].京华出版社,2004.10.

⑤顾青编.唐诗三百首.[M].中华书局,2009.23

⑥顾青编.唐诗三百首.[M].中华书局,2009.89

⑦顧青编.唐诗三百首.[M].中华书局,2009.207

⑧顾青编.唐诗三百首.[M].中华书局,2009.58

⑨吴承恩著.西游记[M].京华出版社,2004.40.

⑩顾青编.唐诗三百首.[M].中华书局,2009.113

王辉编著.易经[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407.

吴承恩著.西游记[M].京华出版社,2004.35.

顾青编.唐诗三百首.[M].中华书局,2009.49

作者简介

刘洋(1992-),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本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八小学分校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身世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小小数迷泽西之0的曲折身世
尘世的烟岚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术赤身世考辨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