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2020-08-13雷敏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0期
关键词:思维大学生能力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由于一直封闭在学校和家庭,非常缺乏认知社会的思维和能力,导致他们在踏入社会时将茫然和受挫。因此,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思维和能力,是大学生个人、高校、家庭、社会都必须重视的课题。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形成受到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文章针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提出了从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二个方面需完善的对策,其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积极投身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认知;培养;路径

人是社会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力军,大学生能否成为对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合格人才,其社会认知思维和能力极其重要。社会认知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学界一直广泛关注。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作特征众多,既有多样化、高层次的特点,也有单一性和不完整性的特点。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认知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对社会认知的不足

中国是人口大国,就业竞争激烈,导致学业竞争激烈,巨大的学习压力迫使学生每天想着学习、考试、分数、名次,对周围一切不是无暇他顾,对与学习无关的事物漠不关心。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二个封闭环境学习生活,面对的人和事都比较单纯,对于社会的认知多来自于书本和老师父母的讲述,获取社会认知的渠道单一。因此大学生认知社会难免片面和不客观,部分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及父母错误引导等原因存在而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窄,没有他人、集体、社会概念。这些学生的社会认知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偏见与错误。还有部分大学生没有主见,思想简单,往往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能够正确认知社会。再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微媒体自媒体广泛传播,备受年轻人青睐。媒体平台和播放内容良莠不齐,也对大学生社会认知产生很大影响。

(二)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认知培养存在不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梁启超在其《变法通议》写到“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场所。中小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的巨大压力,因此不够重视学生自我认识、社会认知的培养和教育。

高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后的摇篮和基地,也是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最后关口。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社会认知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关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目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有下:其一,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教育和引导不够重视,部分高校仅在心理学课程中涉及这个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未开设独立专题。其二,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不够紧密。随着大学扩招,很多高校或扩建校区或搬迁主校区,新校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生活、医疗、子女教育条件受限,不能常驻新校区,导致老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少,对学生存在的知识和思想等问题缺乏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其三,高校普遍较为重视科研,忽视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社会能力等素质方面教育。老师为通过学校科研考核任务,时间和精力主要忙于学术研究,在指导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方面,迫于科研压力而不能兼顾。其四,高校虽然每个班级配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其核心任务。但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意识和能力,并没有纳入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对策

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研究,学界普遍认为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培养。詹健认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是实践。张映明则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形势与政策》对培养大学生认知有较大作用,能够拓宽大学生认知的渠道,开扩其眼界。杨全海和文华认为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产生影响的是非智力因素,提出构建系统、科学的“三位一体”非智力因素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刘岗和高婷婷认为正确引导大学生社会认知,需要积极开展思想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要建立健全社会认知培养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社会认知理论,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理性看待社会问题,深刻理解和认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理论上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教育教学,为大学生人认识自己、认知社会提供理论上的直接指导。

积极开展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教育教学活动。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教育,从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二个方面,深入开展学生社会认知教育教学活动。一是开设大学生社会认知专题课和主题活动,二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有关大学生社会认知专题,直接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知社会,培养他们社会认知思维和能力。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帮助大学生具备社会认知思维和能力的实践活动。首先,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性质决定教学方式不能仅仅是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否则教育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大学生社会认知教育教学方式应该是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老师在讲授社会认知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结合社会现实,列举有关社会认知的现象和案例,使学生的社会认知思维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具有实效性,才对他们有意义有作用。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思维和能力,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式,让大学生直接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强化他们的社会认知思维和能力。高校要成立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对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和实践基地,进行统筹规划,将大学生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常态化管理。

利用新媒体开展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思维和能力教育教学活动。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利用數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和手机作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已经广泛影响到人们生活。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强,接受速度快,利用新媒体开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效果好。高校老师可以把新媒体运用于社会认知的专题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整合资源,协力合作,建立公众号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思维和能力。此外,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作,把认识自我、认知社会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在平台上表达出来,不仅能调动大学生认识自我、认知社会的积极性,也更有学习和示范作用,极大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二)大学生自身要增强社会认知思维和能力

大学生作为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力军,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有客观地对自己对社会的清醒认识,只有具备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认知思维和能力,才能立足社会,不在科技迅猛发展、思想和文化日趋多元复杂的时代迷失、惶恐和被淘汰。大学生要自觉接受和参加学校有关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探讨社会问题。此外,大学生要时常反思自己,深刻剖析自己,学习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像他们一样,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是价值论,其中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揭示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为认识自己、认知社会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大学生要把自己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拥有科学正确的社会认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辜负父母的养育、学校的栽培、国家和社会的期望。

大学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验证理论知识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增强心理素质,提升综合能力,也有利于较好地将大学生和社会相联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大学生要将实现自我和锻造自己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作为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书写无悔的青春。

三、结语

马克思关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理论,和我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高校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的思维和能力。要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二个方面,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思维和能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认知理论,系统开展大学生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新媒体强化大学生认识自我、认知社会的思维和意识,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理性正确看待纷呈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分析社会问题。大学生本人要充分认识到自我认识和社会认知对自己的重要性,自觉提升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总之,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建设者,是国家赋予高校和大学生个人的使命和责任,高校和大学生个人都要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高婷婷.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0(04):93-94.

[2] 杨全海,文华.基于大学生社会认知的非智力因素价值分析[J].中国报业,2014(14):91-92.

[3] 张映明.论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力[J].职大学报,2011(04):116-119.

[4] 詹健.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认知实践的意义与有效路径[J].文学教育(下),2017(11):142-143.

[5] 刘岗.论大学生的社会认知[J].扬州教育学学报,2000(04):74-77.

作者简介:雷敏(1971- ),女,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维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