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岁“少年科学家”刷屏了

2020-08-13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20年8期
关键词:顶尖课题科学家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近日在上海开幕,全球顶尖科学家来了不少。本届大会还邀请了许多生于2001年到2004年的青少年科学家参加。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小小科学家”,就是15岁的谈方琳。

其实,这不是谈方琳第一次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去年还是初中生的她,就曾受到上海青少年科学社的邀请,参加了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

据媒体报道,谈方琳目前最出众的成绩,是在初三阶段,凭借课题“斐波那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在第3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主席奖(初中生唯一奖)。这一课题也获得了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

“斐波那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念起来好拗口啊,感觉是不是像天书?没关系,央视主播也是这样一个感觉。央视主播郭志坚在《新闻联播》里说:“谈到谈方琳的研究成果,说出来很多人都听不懂,我也一样。有网友自嘲,以前不好好学习,现在连新闻都快看不明白了。”

赞扬谈方琳,感叹“以前不好好学习,现在连新闻都快看不明白了”,这是一种可爱的自嘲;也有网友吐槽,“千万别让我妈看到”,则可能会引起熟悉类似语境的人们会心一笑。

“我妈看到”又会怎样?羡慕嫉妒恨,还是焦虑上火?毕竟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对下面的话耳熟能详: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的成功会激发出无数家庭的动力,正如郭志坚所说,“必须为这位小姑娘点赞,她打开了我们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想象空间。而我更想说的是,这次大会给了中国年轻人与世界一流科学家同场交流的机会,这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可以相信,从此谈方琳会在不少中国家长那里成为教育自家孩子的榜样。那么,谈方琳的哪些成长经验可以复制?

谈方琳曾经与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兰克·维尔泽克有过交流,弗兰克教授告诉她要保持对科学的好奇与兴趣,这一点让她印象深刻。“保持对科学的好奇与兴趣”,对处于可塑状态的所有年轻人来说,还有比这个更关键的吗?

谈方琳告诉媒体,她的爸爸是大学数学老师,受爸爸影响,她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小学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后来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华师大二附中。上学期间,虽然课程多,学习任务紧,她还是抽出一些时间留给自己的爱好。

在父母的帮助下,谈方琳有更多好的资源和渠道去研究数学。初一那年的暑假,她就有机会跟着教授做研究。教授一边教她数学知识,一边督促她去看《美国数学月刊》上的文章。这对她后来的课题研究很有帮助,她所做的“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课题研究,就是改进了加拿大数学家Rankin教授发表在期刊上的一个公式。

谈方琳非常喜欢数学,初中以后,她就很少去参加数学竞赛了,因为她认为自己主要是学习知识的,参加竞赛太浪费时间。她在与时间赛跑,挤着“海绵里的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肯定是最重要的角色,不可能每个人的爸爸都是大学数学老师,但生活态度积极向上、遇到困难不怨天尤人,作为家长,你做到了吗?

面对突如其来的走紅,谈方琳本人和家长都对冠名“少年科学家”的说法说“不”,认为言过其实了。低调的背后无疑是信念的支撑,谈方琳说过:我喜欢追科学巨星。而科学巨星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用什么来始终维持最高的热情?显而易见,满脑子名利思想注定不会走得很远。

对很多同龄人来说,科创获奖无数,谈方琳已是“学神”,但她一刻都没有放松,她的口头禅就是“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不傲娇不自满,这不也是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取得成绩的保证?

谈方琳火了,但请别只是盯着“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天之生材不齐”,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谈方琳的天赋高度,但是谈方琳及其家庭曾经做过的很多事情,多数人都可以做到,谈方琳所具有的一些品质也绝非普通人就注定无法企及。

“别焦虑了,做好你自己”,这句话留给谈方琳的同龄人,更留给无数的中国父母。

摘自《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顶尖课题科学家
夜登牧师塔
假如我是科学家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圆珠笔上的“顶尖”技术
2016年美国公立学校排名
与科学家面对面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