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结构的探索

2020-08-13孟兆生岳彩霞孙建华周英鸿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工程能力

孟兆生,岳彩霞,孙建华,王 亮,周英鸿,田 军

(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训练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结构是用人市场非常关注的要素,目前用人市场大量需求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院校的大部分毕业生恰恰缺乏技能,这是学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欠缺所致,面对技能型用人市场的需求,需要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能力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以培养出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现象

教育部评估中心2014年发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 年度)》(以下简称《报告》),结论是中国工程教育“全面体检”:重知识轻能力。《报告》显示,总体上用人单位对本科工科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基本认可工程教育总体质量。但是也有一些反映,如学生的工程核心能力比较薄弱,毕业生对工程科技前沿现状了解较为滞后,对发展趋势知之甚少。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王孙禺认为,学生的培养质量还不尽人意,存在“与行业发展脱节”“创新不足”等问题。现在,我国虽是工程教育“大国”而非“强国”。《报告》明确指出,国内高校在工程教育办学理念较之国外先进工程教育学校相比存在差距,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尚需改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现象严重[1]。

2016年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指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分项评价既有肯定也指出了不足,毕业生在职业道德、逻辑思维、专业知识、工具使用、研究能力等方面充分肯定,但在行业法律法规意识、跨语言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等方面评价相对较低,反映出我国工程教育的传统优势,也折射出工程教育适应现代需求的不足。如何使工程教育与工程科技发展完美契合迫在眉睫[2]。

1.2 在能力培养中存在重技术能力轻非技术能力现象

调查研究表明,国内绝大多数工程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很难达到毕业要求。

所谓非技术能力是相对技术能力而言,主要是指工科学生与技术能力相对应的技术以外的能力。与“关键能力”等相类似又不完全相同。在美国把这种能力定义为“基本能力”,又称为“软技能”,在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称为“关键能力”,在香港被叫做“基础技能”或“共同能力”等。具有良好非技术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辅助、发挥和展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目前工程专业认证对毕业生所提出的12项培养目标中有7项非技术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工科学生的非技术能力培养[3]。

2 应用型本科学校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分析

当前,提高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让学生的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共同发展是促进应用型技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纵观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美国提出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即职业生涯中除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能力伴随学生的一生,也将其称之为“软技能”。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高等教育就已从关注资源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在美国三大教育机构中,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CAS)评估五个维度的内容,包括:学科知识、认知结构、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个人素质等内容;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AAC&U)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包括:学术能力、综合能力、全球化意识、终生学习等方面;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则直接把评估维度划分成专业技能与软技能。终上所述,美国对学生培养标准的评估早已不仅仅是对技术能力的评估,更多的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即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早已同技术能力培养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德国和澳大利亚,高校教育同样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技术能力相对应的被称为“关键能力”或者“关键素质”。德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专业技能、知识应用能力、方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提升能力、环境保护能力等。一般通过附加方式和一体化方式进行培养。附加方式是在课外附加讲座、培训、项目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一体化方式是将关键能力与专业课相融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另外还有通过项目教学、研究性学习、加强职业学习等办法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日本文部科学省将“关键能力”定义为人的整体能力而不是片断化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正在为大学教育编制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其课程从传统教学模式向项目型课程转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以下四种能力:一是批判性和理性思维能力为代表的认知性能力;二是伦理性与社会性能力;三是基于综合且持续的学习经验的想象力和构想力;四是遭遇预料之外的困难时作出正确判断所需的基本素养、知识和经验。现今,日本大学已从传统的学术体系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型,以“学生必须的能力”,即以“关键能力”为基础来重新构建大学教育。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家,已有近300年发展历史,随着不断地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及优化,构成了一个从上到下重视工程训练的大系统。法国在工程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学校鼓励教师到企业中锻炼,并且聘请优秀的企业工程师来学校讲学,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真实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等。大学期间一般第一学年到企业中实习1个月,第二学年2个月,第三学年要求实习至少半年,通过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环境、项目管理运行、环保、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种独特的工程训练模式,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其他国家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进程[4]。

通过以上研究,总结出在发达国家工程教育办学定位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已成为国际高等学校重要办学目标,如何通过创新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其非技术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锻炼,这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题,改革后的创新教学方法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接受,并逐渐将其作为应用型本科学校教学的新理念。

3 应用型本科学生能力构建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能力构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到各个方面,课题组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及他所处的不同社会角色,构建了三个维度,三层的能力架构。

第一个维度:基于人格要素构成的基本能力。由人格理论可知,人格是由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和陈秉公的人格判断力理论构成人的基本人格要素,根据这些要素架构学生三个层次的基本能力,即:第一层:需求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安全能力、社交能力和受尊重的能力;第二层:判断能力,包括思想道德力、意志力、智慧力和反省能力;第三层:实现价值能力,主要是自我实现需求的能力等[5]。

第二个维度:基于工作岗位的关键能力。由前文分析可知,对于学生毕业后以职业为主的基于工作岗位所架构的关键能力,即第一层:适应能力,包括:自我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社会能力、职业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层:专业能力,包括专门能力、方法能力、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第三层:创造能力,包括综合能力、竞争意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第三个维度:基于工程的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能力,即第一层:基础能力,包括:获取工程知识能力和使用现代工具能力(技术能力),实施职业规范能力、沟通能力和个人和团队协作能力(非技术能力);第二层:控制管理能力,包括问题分析能力、设计解决方案能力(技术能力),工程与社会协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系统思考能力、伦理判断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非技术能力);第三层:创新能力,包括变通能力、研究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技术能力),终身学习、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非技术能力)等。应用型本科学生能力架构表,如表1所示。

表1 应用型本科学生能力架构

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基于上述能力架构,管理者和教师应以工程专业认证理念为指引,更新观念,梳理学生的培养规格和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以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6]。

猜你喜欢

应用型工程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子午工程
工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