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8-13郭晓伟余兆泽冯超何立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7期
关键词:稳定型骨盆经皮

郭晓伟,余兆泽,冯超,何立斌

(同煤集团总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3)

0 引言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的外伤疾病,多由高能量外伤所致,例如高空坠落、车祸、交通事故等,若延误治疗时间,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建钢板固定术为传统手术方式,其具有手术创口较大、出血量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缺点,致使骨盆患者的治疗疗效较低。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器械的改进,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医疗中,被大众所应用,成为主要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方法[1]。本文是对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择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与我院进行治疗的36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确诊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符合不稳定型盆骨骨折相关临床检验标准,本次实验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可继续进行实验。排除标准:①神经系统疾病史的患者以及受伤超过2周的患者;②将患有骨质疏松以及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进行排除;③不愿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纳入标准:①通过本院进行确诊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②自愿参与本次试验的患者,并与本院签订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按数学统计法中随机分配法均分为两组,每组18例,并分别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男12例,女6例,年龄18-63岁,平均(40.61±1.8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5例,重物砸伤5例,高空坠落8例,骨折类型为B1为2例,B2为1例,C1型为7例,C2为5例,C3为3例;对照组男13例,女5例,年龄19-65岁,平均(41.24±1.4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7例,重物砸伤5例,高空坠落6例,骨折类型为B1为3例,B2为2例,C1型为6例,C2为4例,C3为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人数、年龄、致病原因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股骨踝上牵引,将牵引重量设置为体重的16%,待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血液动力平稳以后,进行盆骨x线或CT扫描检查,观察骨折端移位恢复情况,当骨折端接近解剖复位时,对患者进行手术操作。对照组患者的操作步骤:第一步辅助患者体位保持平卧位,进行麻药注射,采取静吸复合麻醉,对患者采取STOPPA入路或者腹直肌外侧入路,暴露骨折端,对骨折端进一步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复位满意后,放入预弯的钢板并用螺钉进行固定,第二步,辅助患者体位保持俯卧位,沿髂脊部做10 cm大小的弧形开口,暴露腰5关节突关节,由髂骨外板将臀肌下方骨膜进行剥离,给予髂腰椎弓根钉进行固定。实验组患者的操作步骤:首先辅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对患侧的下肢进行股骨髁上牵引,使用外固定架辅助复位骨折端,骨折端复位满意后,空心拉力螺钉经皮固定骨盆前环,之后辅助患者保持俯卧位,使用骶髂螺钉经皮内固定骨盆后环,全程使用X线机对患者患处进行透视定位,将软组织进行分离,透视确认导针位置满意后,沿导针置入空心加压螺钉,直径为7.3 mm。为防止感染情况,两组患者服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1.3 观察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平均骨折时间、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临床疗效分为三种,优:患者的患肢与健肢同长,行走步态与健康人无差别,下肢并无旋转现象,骨折部位无明显疼痛感;良:患肢与健肢不等长,差距为2 cm以内,步态基本正常,下肢旋转角度为5°左右,骨折处有轻危疼痛感;差:患肢与健肢不等长,差距为2 cm以上,步态蹒跚,下肢旋转角度为5°以上,骨折处有严重疼痛感。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以SPSS 19.0统计学计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根据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比(%)形式进行记录,采用χ2、t、P对相应数据比较检验,若P<0.05时则代表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对比。经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实验结果存在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的骨骼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实验结果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3 讨论

骨盆骨折为医学中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发病率较高,致残率高达二分之一,直接暴力挤压成为发病的主要原因,低能创伤所造成的骨盆骨折多为稳定性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跌倒及低速车祸,或未成年人及运动员髂前上棘或坐骨结节撕脱骨折,前者因缝匠肌,后者因腘绳肌猛力收缩所致,而高能量外力所造成的骨折多为不稳定骨折[2]。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①下肢不等长或有明显的旋转畸形。②两侧的脐-髂前上棘间距不等。③耻骨联合间隙显著变宽或变形。④伤侧髂后上棘较健侧明显向后凸起。⑤骨盆有明显可见的变形。⑥疼痛广泛,活动下肢或坐位时加重[3]。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发生的并发症状较多,若延误了治疗时间,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严重时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传统治疗方案为重建钢板固定术治疗,其复位率较高,且可塑性较大,但是由于手术时切口较大,会导致大量出血,稳定性较差,其致死率较高[4]。为了减少致死率的发生,目前临床医学应用于经皮微创内固定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创伤较小,出血量少,固定性较强,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另外,此治疗方式可大大加强对骨折端血供的保护作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5]。

结果表明,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骨骼愈合时间较短,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

猜你喜欢

稳定型骨盆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