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小学美术中的运用

2020-08-13陈健

清风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面塑艺术作品美感

文_陈健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的方法根据是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是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美术是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学科,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强调贯彻和执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能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加快美术教育改革的步伐。

“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特征:实践性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显著特点,美术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体会艺术创作表现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进而体会艺术创作的丰富表现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指导学生掌握发现美、表现美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以下通过四个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性表现及运用。

案例一: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认识身边的树》。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植物世界既神奇又美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植物形象,容易吸引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是学生乐于表现的内容。

学生对于树的认识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具备一些树的种类、生长特点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能够理解“为什么树是人类的好朋友”,但他们对树的观察和表现容易概念化、符号化。

因此,本课教学侧重于带领学生对树的基本结构,不同种类树的外形特征、姿态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造型的树带给我们的不同美感,使学生在欣赏、观察后,选择、运用丰富的线条来表现自己对树的印象。

教学目标:了解树的基本结构特征、不同种类树的外形特点,初步了解树的生长规律以及相关科学知识。观察、分析树的外形及线条纹理的丰富变化,运用不同的线进行表现。通过体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感知大自然中树的生动姿态和优美线条,探究线条运用的表现方法。在观察、欣赏中,感受、表现树的独特美感,以及树与人类的重要关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树木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本课不能作单纯的线描写生,更不能作简笔画的临摹。教师应利用具体、典型的树木形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树木外形的基本特点,利用树皮、树枝、树叶等局部放大的图片,让学生探究与发现不同树的各部分外形特点和树叶、树皮纹理的变化等,了解树的生长规律,观察树叶与树枝、树干与树冠的穿插交错和遮挡关系,增强学生对树的造型认知。

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活动,带领学生分析判断不同形态的树干、树枝、树叶可以用哪些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例如,通过“找一找树上都有哪种线条?”“比一比树皮上的线条与树叶上的线条有什么规律?”等探究问题,鼓励学生细致观察,选择、运用丰富的线条来表现自己对树的印象与感受。

在美感体验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各种形式的关于树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知大自然中树的生动姿态和优美线条,而艺术作品中的树更加突出表现了这些特点,增强了美感,从而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艺术家的创作表现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学生能轻松、大胆地表现出富有童真的线描作品。

案例二: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民间面塑》。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面塑又称“面花”“礼馍”“捏面人”等。我国民间面塑的历史悠久,北方尤其是黄河流域各省普遍有做面塑的习俗。它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以面粉或糯米粉为主要材料,调成不同色彩。民间艺人用手和简单的工具,依靠娴熟的技艺,塑造出形态各异的造型。面塑作品呈现出圆润、细腻、精巧等风格,不同地区的面塑在技法、造型等方面都有不同特点,因此民间面塑艺术形成多个流派,它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以及不同地区面塑形象生动、夸张变形、色彩艳丽的造型风格。掌握面塑的基本制作方法,在设计制作中体现出具有民间气息的面塑。在欣赏感受、观察对比和动手操作中丰富学生对面塑的视觉、触觉体验。在集体探究过程中,了解设计制作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设计创作。感受民间面塑的独特美感,培养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和进行设计表现的兴趣。

教学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呈现丰富的面塑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在了解面塑的文化、历史及地方特色的同时,感受其独特的美,进而观察分析民间面塑设计制作的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面塑的动物形象与生活中的动物形象在外形和色彩方面有什么不同,哪里体现出民间美术的特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运用对比观察、设问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着重分析民间面塑造型夸张变形、概括简练,色彩斑斓,富有寓意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民间面塑的造型特点及美感。

另外,在制作技法方面,迁移前面学习的泥型造型方法,同时探究面塑造型的制作方法,如搓彩条、叠捏,以及利用身边的工具进行挑、擀、切、剪等技法。

本课教学要培养学生设计应用的意识,学生需要能够根据动物形象的基本特征,考虑造型的夸张变化、色彩的应用装饰和技法的表现,最后还应考虑作品的呈现形式,以达到应用的效果。

案例三: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材质的美》。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材质通常是指物体的材料与质感。世界上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质,材质之美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肌理、硬度等物理性质上,更通过材质本身的特点赋予了艺术品更高的内在精神之美。本课引导学生从材质的角度欣赏艺术品,为学生提供了在造型、色彩之外全新的审美视角,为今后欣赏雕塑、建筑等立体造型艺术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认识、发现和感受不同材质的特点,体会不同材质给人的不同美感,学会从材质的角度欣赏艺术作品;通过触摸、观察、分析、比较、尝试等多种方式,了解不同材质在艺术作品中的意义,以及材质本身的独特美感;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对材质之美的感受。

教学过程:《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美,感受各种艺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首先要调动原有生活经验,阐述材质本身的外部特征,然后通过欣赏活动,层层深入地领悟艺术作品的材质具有的独特艺术美感,进而运用美术语言概括性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一系列欣赏活动,促使学生对美术评论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界和艺术作品的美作出自己的评述。

实践性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显著特点,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践的内容、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规律来确定。

猜你喜欢

面塑艺术作品美感
天津面塑:匠心妙手塑乾坤
指尖上的妙手天成——虎年面塑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捏个萌猪迎新春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