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全身麻醉期间心肺复苏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2020-08-12谭嘉裕贺亚芳

中华养生保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急救护理心肺复苏流程优化

谭嘉裕 贺亚芳

摘 要:目的  探讨对心肺复苏病例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0年3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全身麻醉期间抢救心肺复苏患者20例其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观察抢救效果。结果  20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其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较复苏之前有显著改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结论  对全身麻醉期间心肺复苏患者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能保证抢救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心肺复苏;全身麻醉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0)-12-0074-02

全身麻醉是胸腹部手术主要采取的麻醉方式,而麻醉期间,心脏停博则是严重的并发症。在抢救心搏骤停病例的措施中,心肺复苏措施作用显著。心搏骤停指的是患者心脏突然性衰竭,不能搏出充足血液以供大脑和其它重要脏器所用,通常,在心跳停止的5~8min以内,称为临床死亡期,在此期间内如果能通过有效的心肺复苏,便可挽救患者生命[1]。本文就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采用的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方法,对抢救的20例心肺复苏患者其效果做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20年3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全身麻醉病例中,麻醉期间心脏停博患者20例,患者均为在院内发生心搏骤停,并无其它严重合并症,且无精神障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5.71±3.47)岁。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发生心搏骤停;②无合并严重基础疾病。

排除标准:①处于慢性病终末期者;②有精神异常;③孕产妇。

1.3  麻醉期间心脏停博诊断

①心电图出现下述表现任意一点: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心脏停博,心脏电-机械分离。②血流动力学快速恶化:无法测量出血压值,不再能感受到达动脉搏动,血氧饱和度骤然降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急骤性降低[2]。

1.4  方法

患者均是采用的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诱导用药是:舒芬太尼、顺阿曲、丙泊酚等。维持麻醉用药是:丙泊酚、顺阿曲、瑞芬太尼等。

其中心肺复苏抢救护理的优化。包括:①高质量心肺复苏。患者一经确诊为心搏骤停,立即按照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进行胸外按压,马上呼叫外科医生抢救,配合麻醉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呼吸道通畅;秉承着优化急救原则,即在“及早呼救、及早心肺复苏、及时除颤、及早高级生命支持”的前提下,再强调“综合心脏骤停后处理”,强调于恢复自主循环之后,实施多学科参与抢救的综合疗法积极意义;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从基础生命支持顺序“A-B-C”优化为“C-B-A”,把心脏按压的频率从原来的100次/min,优化为至少100次/min,压下的深度从胸骨处凹下4~5cm/次、转变为至少下陷5cm,并且要确保其胸廓充分回弹,以防发生过度通气。具体步骤:由两人配合,复苏时,一人负责心脏按压,一人辅助采取简易呼吸器建立人工通气;当护士发现患者病情骤变,一边呼救其他医护人员参与抢救、及时将目前抢救开始的时间记录在案,同时转换病例到复苏的正确体位下,充分将胸腹部暴露,在患者两乳头连线和胸骨交叉的位置,双手手指交叉重叠进行心脏按压,按压速度保持至少100次/min,每次按压的深度不得低于5cm,另一名护士立即安排抢救车、做好各项抢救使用物品的准备,使用下颌法打开气道,与简易呼吸器、中心供氧相连。②及早电除颤。当发现患者伴发心室颤动后,准备好除颤仪,立即开始电除颤,心肺复苏2min之后再次进行评估,若依然室颤,则再次除颤。心脏停博之后3min之内除颤,越早越好。同时及时创建有效静脉通道,选择合适药物、补液的使用,经上肢粗大血管,促使药物浓度直接且快速的作用于心脏部位,发挥药效。③抢救的同时需观察病情,予以持续性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及早找到异常表现,把握患者病情的变化。动态性监测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时间点分别是在患者心肺复苏刚开始时、复苏后15~30min,以及复苏之后的30min~1h。④综合心肺脑监护。对早期复苏成功之后的患者,及时转送至ICU展开高级生命支持,促进其有效恢复自主循环、使体内紊乱环境趋于良好,改善其颅脑功能。

1.5  观察指标

持续记录患者复苏前、复苏成功后30min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1.6  统计学应用

应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方法为t检验,以P<0.05作为判定结果有意义与否的标准。

2  结果

2.1  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患者心肺复苏前后临床指标变化

20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其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较复苏之前有显著改善(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0例患者中发生胸部不适1例、反应迟钝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

3  讨论

臨床常见心脏骤停、同时也是一项紧急的突发性事件,心脏在停止跳动之后的4min之内,若是未采取有效的复苏措施,心脏停博便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3]。对心脏骤停病例的抢救,心肺复苏是有效且常规的技术手段。

是否能在发现异常的第一时间开始复苏,直接决定了最终是否能够成功抢救。有研究提出:心脏骤停若是在院内发生,大都是由护士发现[4]。所以,在最短时间当中,护士是否能够及时、准确的判断患者意识,发现心跳或是呼吸方面的异常,是否可以有效且迅速的实施复苏抢救,与患者存活有紧密关联。所以,对护士落实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既重要、又非常必要。只有这些,才能在巩固其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新理念,掌握复苏技能,担负起挽救患者生命的重任。

本组护士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以双人配合心肺复苏的程序,更贴近于临床,更有益于改善既往复苏程序、提高抢救质量。对心脏停博的病例进行急救,不能耽误一丝一毫,必须分秒必争,同时需要多方配合才能挽救患者生命质量,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强调在双人配合下,对各抢救者自身职责进行明确、提出规范要求,使急救过程竟然有序、有条不紊的进行,做到既能密切配合、又能减少重复无用功,能有效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抢救效率[5]。

同时试验结果见:20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其在生命体征的各项指标方面: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较复苏之前有显著改善(P<0.05)。可见在临床采取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当中,对相应的护理流程加以优化,更能充分发挥抢救效果、贴近临床实际、符合心搏骤停病例的临床实际治疗需求,对于科室护士而言易于掌握,实现用更短的时间、提高抢救效率的根本目的。

可见,通过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采取用于心肺复苏病例的急救,能保证抢救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余霞,邓海艳,龙深海.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心肺复苏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3):83-85.

[2]邱益妹,吴素平,赵青青,等.心肺脑复苏护理与心肺复苏护理在心搏骤停急救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143-145,149.

[3]陈洁.对接受心肺复苏的心搏骤停患者实施规范化急救护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4):267-268.

[4]王雏凤.整体护理干预在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8):1523-1525.

[5]罗恒,田华.高龄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在麻醉恢復室的安全护理[J].重庆医学,2016,45(31):4462-4464.

猜你喜欢

急救护理心肺复苏流程优化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浅谈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研究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
基于服务流程优化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国际工程公司如何优化外事管理模式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