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展望

2020-08-12律智赢马勇军姜雪青

化学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研究范式化学教育内容分析法

律智赢 马勇军 姜雪青

摘要: 以近十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化学教育类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发现,化学学科教育领域行动研究范式最多,思辨研究范式次之,实证研究范式最少。为此,应加强研究深度和广度,提升化学教育研究的思辨质量;开展实证研究,促使化学教育研究更科学化、精致化;从化学教学实际问题出发,继续加强创新性行动研究;鼓励开展交叉研究,促进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新繁荣。

关键词: 化学教育; 研究范式; 内容分析法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0)06001907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教育研究范式是指教育研究团体在分析与解决教育问题时所沿用的一套公认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及操作规则[1],是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和教育研究自身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基础,是决定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2]。近年来,虽有不少学者对教育各领域研究范式使用情况进行过实证分析,但学科教育研究范式研究并未引起我国学者的足够关注。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对近十年我国化学教育研究范式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尝试预测今后化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动向,以促进我国化学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简称“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汇集了国内公开发表的人文社科期刊中学术研究成果的精粹,是国内唯一拥有覆盖人文社科全学科领域学术的期刊群,它的转载量是学术界评价人文社科期刊以及论文的影响尺度之一[3]。本研究选取了近十年(2010.01—2019.09)“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文献,人工剔除“相关摘录”“观点摘编”“访谈实录”等文章后,共检索出文献1946篇。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转载的相关文献教育研究范式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目前,教育研究范式较为明确的分类方式是思辨、实证和行动研究范式,其中实证研究范式又可分为质性、量化和混合三种亚范式[4]。若某项教育研究涉及两种及其以上的研究范式类型,则称之为交叉研究范式。但在统计分析中发现,有130篇文献内  容仅是对化学教材或试卷中的习题解析,或是某个化学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对化学学科发展史的阐述,又或者是对化学实验的设计、改进,并不涉及教育教学,故将该类文献界定为化学学科研究,而非化学教育研究,因而不予以讨论。通过该种分类方法,形成了分析量表(见表1)。

该分析量表经过了评分者信度法的检验与改进。依据各类研究范式的界定,对人大复印报刊資料《中学化学教与学》转载的1816篇文献(去除观点摘编、访谈实录、学科研究等文章)进行逐篇人工分析。

2 近十年化学教育研究范式分析

2.1 化学教育研究范式整体状况

由表2可知,在化学教育研究中,行动研究范式使用频率最高,这可能与化学学科“教”与“学”的实践性密切相关;其次是思辨研究范式;在实证研究范式中,质性研究占比较大,量化研究次之,最后是混合研究。除此之外,6.44%的文献使用交叉研究范式,且多是两种范式的交叉使用,主要集中在思辨和行动研究范式的交叉、实证和行动研究范式的交叉、思辨和实证研究范式的交叉。

2.2 化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

从图1来看,三种研究范式在年度数量上基本保持均衡,呈现锯齿形发展。其中,思辨研究范式总体下降态势较明显,实证研究范式使用发展有所上升,其中2015年到达高峰,这可能与全国首届实证教育研究论坛的举行有关。行动研究范式是近十年运用最多的范式类型,但在2016年思辨研究类文章超过行动研究类文章。对其研究内容进一步分析发现,2016年思辨研究的增加主要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颁布有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化学教育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开始突现[12]。除此之外,交叉研究范式整体变化趋势较为平稳,年均转载量在12篇左右。

实证研究三种亚范式的具体使用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质性研究一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亚范式,这可能与化学教育研究重视教学案例分析、教材分析、历年考试评价分析有关,质性研究在2015年达到制高点,但整体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态势;2015年之后,量化研究类文章转载量逐渐上升,而混合研究范式应用一直较少。

2.3 原发期刊与研究范式情况

《中学化学教与学》近十年转载的1816篇教育类文章来自国内公开发行的148种原发期刊。表3展示了近十年转载量100篇以上的原发期刊文献研究范式百分比与文章总数。

以上5本期刊文章转载数占载文总数的52.59%,充分说明它们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代表性,但从转载文章的研究范式占比分析,5本期刊风格有所差异。《化学教学》思辨类文章较多,几乎与行动研究范式比例持平。而《实验教学与仪器》特别重视行动研究范式的使用,这与该刊重点研究实验教学有密切关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质性研究文章占比较大,这可能与此刊特别重视对课例、教材的微观研究有关。而《化学教育》是5本期刊中研究范式使用最为均衡,也是实证研究和交叉研究范式占比最大的。笔者认为,由于办刊单位、研究内容、编辑人员观念以及相对固定作者群都会影响期刊的研究范式喜好,也促成期刊研究风格的形成。

2.4 核心作者群的研究范式使用情况

表4中,以第一作者发文10篇以上的核心作者共9名,大都体现出能运用多种研究范式,但以思辨研究为主的特征;但陆军在使用思辨研究的同时,也很注重实证研究,特别是质性研究;周改英则以质性研究为主;何彩霞行动研究类文章最多;林建芬三种研究范式运用最为均衡;而胡久华是使用交叉研究范式最多的学者。为什么核心作者研究没有表现出行动研究为主的特征呢?进一步分析发现,表4核心作者中除陆军、吴良根和周改英来自中学外,其他6位作者均来自高校,应该是核心作者的身份使得他们行动研究范式使用倾向性偏弱。通过对来自中学三位核心作者的发表文献来看,三位中学作者对化学教育研究的关注点并非局限于微观的课堂,而是对化学学科前沿问题、化学课题探究性研究以及新课改下的化学教育相关问题的审视,充分体现了中学一线优秀、特级教师“教学者即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同时,对提高学校化学教育研究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2.5 不同身份作者的研究范式使用情况

为了进一步研究作者身份对研究范式使用的影响,笔者将初、高中合为基础教育,像教科院、教育发展中心、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教师进修学院等归为教研单位,对1816篇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得到表5。

身处基础教育一线的作者发文量最多,且行动研究范式占比最大,这显然反映了一线教师的研究特点;高校学者发文量次之,以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中量化研究和混合研究的占比也明显高于基础教育和教研单位,反映出高校学者的研究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学者行动研究也占有很高比例,这说明高校化学教育研究者能深入一线,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而教研单位作者对三类研究范式的使用介于一线教师和高校学者之间,且在交叉研究范式运用上有优势,这也比较符合教研机构研究者的职业特点。

2.6 不同地域的研究范式使用情况

通过分析转载文献的作者所在地区,发现不同省份文献数量相差较大。其中,转载量超过100篇的地区主要有江苏、浙江、北京、福建、广东、上海六个省市。通过表6可以看出,转载量前5的省市行动研究文章数量均排首位,其中,浙江、北京和广东尤为突出;而上海的思辨类文章则超过了行动类文章比例,这可能与华东师大和上海师大两所高校的化学教育研究较为活跃有关;北京、福建、上海、广东的实证研究较多,其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比例(25.55%),这反映了我国一线城市对实证研究关注度较高,可能与当地经济、政治和教育水平有关[13]。

2.7 不同研究范式的基金支持情况

在筛选得到的1816篇化学教育类文献中共有432篇是课题成果。笔者将支持课题分为国家级、教育部、省级和其他课题(省级以下设立的课题等)四大类,各研究范式基金支持情况如表7所示。总体看来,行动研究范式的基金支持数量最高,其次是思辨研究范式和实证类中的质性研究。统计发现,省级课题在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基金支持力度最大,对行动研究范式支持所占比最高;而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对思辨研究支持力度更大,同时,国家级课题对实证中的量化和质性研究的基金支持有很高的倾向性;教育部课题支持的实证中的混合研究和交叉研究数量比较突出。由此可以看出,高级别课题更倾向于支持化学教育的思辨研究

和实证研究,低级别课题支持的行动研究比例更大。

2.8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式的交叉分析

对1816篇化学教育类文献按其主要内容分为: 化学教学、化学课程、化学实验、化学教材、化学教师、学生与化学学习、化学学科特色、化学考试与评价、其他等九个方面(见表8),然后与其研究范式进行交叉分析。

对表9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化学教育中不同研究内容范式使用有所不同。其中,化学教学、化学实验研究是化学教育研究中较为热门的领域,它们都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宗旨,从而特别倾向行动研究。化学课程、化学学科特色、化学教师和其他四个维度思辨研究范式使用占比较大,尤其是化学学科特色研究。在实证研究中,化学教材和化学考试与评价质性研究范式的使用尤为突出,而学生与化学学习维度对量化和混合研究范式的使用明显多于其他各维度。除此之外,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师的交叉研究范式所占比例较高。

进一步分析发现,即使在同一研究领域针对不同主题也表现出不同范式使用倾向。如化学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偏向于行动研究范式,而课堂案例分析则主要表现为质性研究;化学课程思辨研究主要与化学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研究有关,行动研究则集中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方面;化学教师则既通过思辨为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建议和对策,也注重通过对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调查和具体课堂教学的微观行为[15]进行实证类研究。

3 对近十年化学教育研究范式研究的结论与未来研究范式发展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与一般教育研究中思辨研究范式占绝对优势、实证研究发展迅猛、行动研究比例很小的现状[16]相比,近十年化学教育研究范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行动研究范式占据主流,思辨研究范式次之,实证研究范式最少。而在实证研究文章中,质性研究明显多于量化研究和混合研究。近十年来化学教育研究呈现思辨和行动研究范式比例下降,实证研究范式上升的变化趋势。但高层次课题还是倾向于资助思辨研究范式,核心作者也大多运用思辨研究。基础教育中一线教师作者群庞大是化学教育研究行动研究占优势的主要原因,但高校从事学科教育研究的学者亦表现出较好的实践取向。几本化学教育领域期刊载文对研究范式有不同的喜好倾向,促进了不同期刊研究风格的形成。同时,不同地域研究者和不同研究内容也表现出不同的研究范式比例。

基于世界范圍内教育研究和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针对化学教育研究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做精做细每一种研究范式,并寻求多种研究范式的整合是未来化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思路。

3.1 加强研究深度和广度,提升化学教育研究的思辨质量

思辨是中国教育研究的传统,思辨研究范式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运用合理的逻辑,对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进行解释、作出评判等,能促进研究理论的创新发展[17]。但文献分析中发现,有些思辨类文章往往停留在一般的感悟与经验层面,缺乏深度、高度和创新性。因此,化学教育继续推进思辨研究,需要学者对化学基本理论核心概念进行深度思考、深入解读化学学科核心概念、深层次地揭示化学教育的本质和规律;需广泛了解国际科学教育热点问题,广泛学习国外新兴化学教育改革项目,将全球科学教育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式引入我国化学教育中;需要突破化学学科知识本身的局限,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乃至其他学科教育理论中汲取营养,真正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升我国思辨研究的质量。

3.2 开展实证研究,促使化学教育研究更科学化、精致化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实证研究更多体现了科学特点,所以,实证研究应该是化学教育研究者容易接受和运用的一种研究范式。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研究整体上注重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对实证研究的重视不够。所以,化学教育研究中实证研究占比也相对较小,而且有些描述性的文章过于随意,缺少有意识的研究设计,有时难以把它归为质性研究还是思辨研究;有些量化研究的分析方法和量化处理过于简单,不够精致,混合研究就更为薄弱。这可能是我国化学教育研究很难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重要原因。今后化学教育研究者应该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研究的实证范式,掌握实证研究的多种方法,更精致化地进行研究设计,提高数理统计的技术含量,推进化学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和国际化进程。

3.3 从化学教学实际问题出发,继续加强创新性行动研究

学科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学分支,特别需要开展教学行动来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探究。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有很好的行动研究传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一线实践的做法非常有价值,但在表述时不够具体,提升时又欠缺高度。所以,化学教育界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行动研究质量。可以通过提高课题对行动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一线化学教师和高校化学教育研究者合作开展行动研究,真正从实践问题出发研究化学教育问题,解决化学教学实际问题。同时,要注重行动研究的创新性、探索性,实施总结提升行动研究成果,把论文写在化学教育改革实践中。

3.4 鼓励开展交叉研究,促进化学教育领域新繁荣

三种研究范式在化学教育研究中凸显着不同的作用,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而且,世界范围内的化学教育研究也摆脱了单一的模式逐渐走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18]。因此,我国化学教育研究者应正确的认识三种研究范式对化学教育研究的优劣,提升研究范式融合意识,尽可能掌握多样化的研究范式,并根据化学研究目的、对象、问题合理考虑各类研究范式的使用,尝试开展交叉研究。

当然,为了促进化学教育思辨研究范式的深刻性、实证研究的精致化、行动研究的创新性以及三种研究范式的有机融合,也需要在研究机制体制方面予以更多支持。如关注化学教育研究者的多学科融合,注重研究团队建设,重视研究方法训练,更加明确重要期刊的研究范式导向,突显期刊研究风格,关注课题立项对研究范式的导向作用,注意成果评选中对不同研究范式的差异性标准制定。相信对研究范式有意识地关注和针对性支持,将有效促进化学教育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促进化学教育研究的繁荣。

参考文献:

[1][14] 徐红.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范式的回溯与前瞻[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 (9): 15.

[2][16] 姜雪青, 马勇军. 近20年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运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内五本教育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 2019, 12(15): 15~19.

[3]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图书馆.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DB/OL]. 201911

21.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图书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门户网站, https://lib.buaa.edu.cn/resourceinfo? id=76.html. [20200206] .

[4][17] 马勇军, 姜雪青, 杨进中. 思辨、 实证与行动: 教育研究的三维空间[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9, 2(5): 111~122.

[5] 姚计海. 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范式问题与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3): 64~71+169~170.

[6] Susan R. Hutchinson, Cheryl D. Lovell. A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Published in Key Journalsin Higher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4, (4): 383~403.

[7] 岳欣云. 应然、 实然与必然——关于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思考[D]. 开封: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8] 陳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2.

[9] 陆根书, 刘萍, 陈晨, 刘琰. 中外教育研究方法比较——基于国内外九种教育研究期刊的实证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6, (10): 55~65.

[10] Johnson, R B, Onwuegbuzie, A J. Mixed methods research: a researchparadigm whose time has come [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4, (33): 12~26.

[11] 董树梅. 行动研究是研究方法吗?——对行动研究归属的方法论解读[J]. 上海教育科研, 2013, (7): 30~32.

[12][15] 王春姣, 王秀红. 2000—2018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化学教育》载文的可视化分析[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9, (23): 89~93.

[13] 莫尊理, 刘娜, 张英.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基于2018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论文转载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 2019, (10): 97~103.

[18] 张婷, 林长春. 从近十届ICCE看国际化学教育研究的新趋势[J]. 化学教学, 2007, (10): 46~48.

猜你喜欢

研究范式化学教育内容分析法
我国犯罪论体系之变革及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
浅析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施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高中文科班化学教学探讨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论我国刑事错案防范的研究范式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科学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