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哲学解读

2020-08-10贺驰

速读·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毛泽东

◆摘  要:作为历史上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信仰者的毛泽东,他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军事思想。由此,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蕴含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哲学原理,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胜利。基于这一意义而言,他的军事思想在哲学层面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群众路线;哲学解读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成为极具重要的历史性一幕,成功将毛泽东思想载入党章。同年,刘少奇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然而,这次举足轻重的会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同时,让人值得关注的是,毛泽东思想承载着革命、战争时期的理论发展轨迹,它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以中国革命战争为实践基础,进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理论。因此,从哲学层面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解读不仅凸显出理论的时代价值,也对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群众观和战争观的哲学底蕴

法国一代军事领袖家拿破仑曾说:“民众微不足道,统帅就是一切”,此言揭示了在近代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中或多或少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中英雄主义观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宣传思想。在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的唯物史观正式形成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出反抗的声音,同时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由此打破了英雄主义观的理论枷锁,在此基础上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进一步证明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革命取胜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颇具军事才能,在其著作中就提出“人民战争”的军事理论和作战方式,他尤其强调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地位,之后被毛泽东继承并运用于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年轻的毛泽东便参与其中,这对他的政治立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开始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直到五四运动发生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之势可谓是蔚然成风,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摆脱了英雄主义观与物质利益观的思想束缚,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者。

面对国内军阀割据的局势所带来国共双方混乱的现状,这时期的国难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他的理论著作之中。值得注意的是,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文章中,他从理论的制高点深入剖析当前国内革命形势与革命背景,提出了“工農武装割据”思想;紧接着在实践斗争中,毛泽东引领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在著述中他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此后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又通过《论持久战》一书更加明确地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观点。由此可见,毛泽东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中群众观思想,争取最大程度地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战争,为战争团结最广泛的战斗力量。同时,他还明确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前进动力。

随着战争局势的深入,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所写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章中充分奠定了其军事哲学思想的基础。那么,毛泽东的军事哲学思想如何为抗战提供理论指导呢?他又是如何同‘唯武器论观点在战争观层面进行理论交锋呢?

其一,从战争的性质进行剖析。抗日战争与其说是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扩张与膨胀的一种外在表现,不如说是对抗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一场正义之战。在战争期间,毛泽东指出战争的性质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双方相互斗争而存在于战争的矛盾体之中,影响战争局势的发展与变化。所以,毛泽东认为日本大肆发动侵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战争,带有侵略性和退步性,必将遭到世界多数国家的反对和斥责。因此,在《论持久战》书中他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必经阶段,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内部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1938年10月,在战争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刻,《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论目前抗战形势》的社论:中国的抗战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必须经过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同时,他阐明了当前战争形势的发展规律和走向进程,有力地反驳了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论调。可见,抗战时期的哲学思想,更多地发挥了其关注现实的功能,远远超出了战争胜负本身的意义,毛泽东的军事哲学思想,更是在战争的推动下实现了自身理论的升华。

其二,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关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以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为论点,认为在战争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同样,毛泽东还强调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战争的胜负离不开武器装备,武器是作为“物”的要素却由人进行支配和使用,人在战争中制造、使用武器,才能由此发挥武器的作用。基于此,毛泽东还根据抗战形势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使人们明白了:“中国须努力增加新式武器,以便在战略反攻阶段中能够充分地执行阵地攻击任务。”这一段论述中阐明了毛泽东的观点,说明良好的武器装备有利于阵地战的开展,还应该注重协调人与武器之间的关系,在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才能有效发挥武器的威力。因此,这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军事辩证法思想的实践价值

众所周知,恩格斯晚年写了大量关于军事、战争的文章以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其中包括1891年《法兰西内战》、1892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4年《论俄国的社会问题》等文章。正如威·李卜克内西谈到:“恩格斯似乎生来就是一个军事家,他料事如神,能随机应变,通观全局,明察秋毫,沉着冷静”,这一论断从侧面说明了恩格斯具有卓越的军事理论才能,同时进一步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在这一产生过程中,尤其要挖掘毛泽东军事思想中蕴含着独特的辩证法观点。因此,这一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研究战争的发展过程,揭示战争的本质与规律,朱德同志对此客观地评价道:“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军事著作中,着重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即军事辩证法。”基于此,本章主要探究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中进攻和防御、战略和战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践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角度分析,进攻和防御是作为战争的基本存在方式,同样也是作为战争矛盾的双方而彼此依存。但有所不同的是,毛澤东的军事观点认为在战争过程中既要重视敌我双方,同时在军事活动中也要注重‘自身的矛盾即攻击和防御之间的矛盾,他巧妙的将其比喻为古代作战中,攻为矛,守为盾。由此可见,‘进攻和‘防御是基于战争中矛盾双方的关系,这对矛盾是“一切战争行动的依据,普及于战争的全体,贯穿于战争的始终。”更加确切地讲,毛泽东透过矛盾运动规律来把握战争中特殊矛盾的本质,通过战争实际来探究在不同的条件下防御与进攻之间的战争规律。对此,陈毅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进攻和防御这两个战争的基本方式,落在毛主席身上,便发现新的内容与新的角度”,上述观点揭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蕴含哲学的原理。因而,在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认为进攻中包含着防御的手段,防御中阐述进攻的观点,适时地把握战争中从防御到反攻和进攻的整个过程,才是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纵观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发展始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国内社会矛盾在当时上升为主要矛盾,其后遭遇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之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最后在国内第三次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利益分化又上升为新的主要矛盾。所以,毛泽东依据矛盾的发展转化规律,面对国内革命战争及抗日战争的局势变化,不失时机地制定了符合中国革命需要的战略方针。不仅如此,他在研究军事战略转变的过程中提出,国内游击战和国内正规战争、国内正规军战争和抗日游击战争及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正规军的转变,在四个战略时期中贯穿了三个战略转变的战术思想,同样也包含了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思想。

依据战争局势的变化,在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的过渡阶段,党中央明确全军的战略任务是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即抗战时期以游击战取代第二次国内革命后期的运动战。因此,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由于军事实力的差异,军事装备的差别等因素,国民党政府优先占据战略层面的主动权,大肆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相反,此时共产党则采取积极的防御战略。换句话说,当时党中央在全局中是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战略上采取持久的防御作战方式,这样才能逐渐消耗敌人的兵力,化被动为主动向敌方的比较薄弱的辖区发动进攻,以此扭转战争局势。所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军事辩证法为科学指导的战略战术思想,进而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体系。

总而言之,毛泽东思想是作为全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我国在革命战争时期、建国初期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尤其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国防建设产生了跨越性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4]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 [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5]杨春贵,万井容.毛泽东哲学思想新论[M].求实出版社,1989,12(1).208、214、215.

作者简介

贺驰(1991—),男,哲学硕士,现为四川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