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2020-08-10许玉兰

速读·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程考核多维度精细化

许玉兰

◆摘  要:通过对艺术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考核方案,用更科学的考核方式既能促进学生更多的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全新的考核方式让学生能真正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考核;泛在化;多维度;精细化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及实践过程中统一了认识,有了相对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教学工作的考核环节还是显得相对滞后,许多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缺乏相应的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难以应对工作上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从培养创新素质人才及实用型人才方面入手,采用科学有效的考核模式,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正确处理和创新应用能力,使之逐渐具备设计师的基本素质,成为与社会实践对接的全面的实用型人才。

一、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

第一,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单向化”,课程考核被限定在期末作业的“卷面”上,学生的“卷面”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这样的单向化考核,注重对学生“卷面”的考核忽略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和建议,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第二,目前国内艺术类院校对专题设计作品的考核方式以教师打分制考核评价方式为主,课程考核仍作为一项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即该门课程结束后的工作。缺乏评价这一教学互动的平台,将教师作为唯一考核主体的考核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

1.考核主体的局限。教师的知识背景、对设计的理解、对工作的責任心、对学生的感情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客观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对作品的印象进行打分。“一对一”的评价仍无法克服教师在考核中“一人定乾坤”的主观色彩的。

2.考核功能单一,分数受情绪影响。由于传统考核过程的单项封闭,估分过程被淡化,学生拿到的一个分数仅意味着他在班级中的排名,并不能通过考核全面、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作品的优缺点,提升理论水平。由于估分过程依赖于教师的主观感受,教师在遇到靠近两个成绩档之间的作品时常犹疑不决,最后往往介入感情分,可见分数缺乏客观依据和准确性,误判的可能性较大,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艺术设计具有鲜明的感性创作特点,也是一门理性的创造科学,因此应加强考核的规范和标准化。但这种考核方式缺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设计问题的交流,评价信息得不到反馈。完全依赖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考核方式,也存在着因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经验导致对设计作品的负面评价。

3.“一纸分数化”的考核形式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课程结束后的考核方式均为非试卷的随堂考核。现有的考核方式是以最后一次综合设计的成绩为期末成绩,在学期成绩中占70%,平时成绩占30%。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期末考试不是学生独立完成,同样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这种方式针对现在90后的学生已经不能起到督促他们更好地学好课程的目的,反而使得学生懈怠该课程的学习过程。所以,这种考核方式已经不能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更好的适应对现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考核作品不做精细化要求和管理。目前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考核都是以随堂“作业”的形式完成,作业提交后等待一个分数。这样的作业绝大多数都成为虚空的“摆件”最终沦为了垃圾,逐渐让学生缺乏激情,不愿意投入,以应付过关为目的。通过评价活动获得的再认识恰恰是作品改良的起点。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的构建

第一,明确视觉传达专业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具备创意、策划、文案写作、设计制作以及广告管理、营销、信息传播能力,并能在实际岗位上发挥所学知识及技能、胜任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泛在化”的阶段性考核;学习能力需要有多方面的体现,有关设计的问题求解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持续学习与发展的高阶能力,都是当代设计艺术教学所须关注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在设计艺术教学过程中利用适度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

根据“行业规范”和市场对设计的要求提出包括人文知识、行业规范、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经典作品、专业构想等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自己寻找答案,并进行讲解,进行阶段性考核。

第三,“多维度”的“双向评价”阶段性考核;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阶段结束之后的终结性评价,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设计艺术教学倡导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与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诊断存在的问题,为尚在进行中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与修正依据,以便在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鉴于信息技术设计艺术教学的个性化定位,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实施者均需要形成评价提供意见,因此学生不仅被评价也需要他们参与评价。而且,这些评价不仅需要发生在形成教学效果的过程之中,还必须对应于个性化学习的定位目标,不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评定不同定位的学习成效。

第四,精细化的“展览+答辩”的期终考核,将考核作品精心打造为商品;“展览+答辩”的考核模式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要自己布展以及进行作品陈述和答辩,因此,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突破了以往注重知识技能取向的束缚,以多元智力为导向,构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答辩后再次打造作品,使之能成为直接进入市场的商品。

1.通过“展览+答辩”的考核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这一模式为导向,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创作空间,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展览+答辩”的考核模式需要组成一个答辩小组,教师答辩成员需要参与其他教师,或者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中,这一模式能有效激发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和沟通。企业负责人参与答辩过程,企业负责人、设计师及学生等人员参与答辩,能够借鉴其他同学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精神相互学习。

3.“展览+答辩”的考核模式可以通过网络征集、专家建议的形式,通过筛选,采用企业的真实项目,用专业项目设计的内容来进行实战化训练;从教学环节开始接触企业标准、市场需求,强化学生学业与创业、就业的紧密联系。

4.评价活动获得的再认识是作品改良的起点,答辩完成后并不是课程结束,需要根据答辩中的问题和修改意见进一步精心打造作品,使之成为能直接进入市场的商品。

第五,建立多学科综合实践考核平台,将考核作品并推向市场。建立美术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等多学科综合实践考核平台;让多学科的考核能在实践中完成。实现:设计----制作----营销一体化的考核新格局,一组考核能多学科联动,完成对多学科学生的共同测评。

第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多维度考核各阶段的分值比重。考核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全新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能真正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视觉传達专业课程的结课成绩应该更多的注重“过程”:以自学为主的解决问题的阶段性考核成绩占25%;以发现问题为主的双向评价的阶段性考核成绩占25%;展览与答辩的期终考核成绩占50%,其中制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与沟通10%;展出效果占25%;答辩能力占10%。

每项成绩都由教师(包括企业负责人、专家)和学生(包括其他专业年级)共同打分,最终由教师成绩占60%,学生成绩占40%计入总分。

参考文献

[1]迟瑞芹,吴伟.应用型创新人才视域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研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04),116-120.

[2]温启军,郭彩梅.高等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120-124.

[3]任键.高职艺术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J].美术大观,2017:158-159.

[4]孙丽娟.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探索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0(07),153.

猜你喜欢

课程考核多维度精细化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精细化护理实施在新生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多维度探究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360与龙芯中科宣布将加深多维度合作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国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探讨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