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高段预习有效性策略的实践探究

2020-08-10高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课前准备小学语文

高芳

摘 要:语文学习过程中,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能够充分做好课前教学准备,学生也能提前掌握知识点,跟随教师的节奏达到预习目标。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高段预习作为研究对象,对语文预习进行价值分析,探究当前语文预习存在的问题,通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合理应用预习方法、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强化语文高段预习有效性策略的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段 语文预习 课前准备

引言

语文课前预习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十分重要,特别是针对小学高年级段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学重点在阅读理解方面,如果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在课堂上将难以跟随教师的节奏,无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独到见解,进而降低了学习效果。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一、小学语文高段预习的价值分析

分析对小学高年级段展开语文课前预习的价值,具体如下:(1)语文课前预习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做好预习工作能够较低教学难度,提升教学起点,方便教师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况做出有效调整,及时完善教学设计。养成了预习习惯的学生有着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对自我有着严格的要求,且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主动找出难点和重点,并产生独到的见解。上课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全面感知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两个问题就能引发学生思考,甚至与学生一同参与讨论。(2)语文课前预习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当前教育改革重视人才培养,文化知识的获得不仅要依靠教师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的主动获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以培养,让其对事物萌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产生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3)语文课前预习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衡量标准。语文来源于生活,也会回归于生活,课前预习可以为学生搭建从课文到生活的桥梁,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为学生预留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小学语文高段预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主动,自发预习动力不足

学生在养成预习习惯的过程中会依赖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完成任务后学生不会进一步探寻教材内容,虽然教材上对内容有圈画的痕迹,但检查后会发现学生对该处内容并没有理解,只是为了完成预习任务而应付。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学生只有进行自主自发的学习活动才能全身心投入,在发现、思考问题的同时试着寻求答案。如果学生对语文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兴趣,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负担,这将削减学生参与预習的动力,影响预习效果。

一直以来,学生预习能力不足是小学语文高段预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依然停留在圈出生字、划出词语、标出自然段和概括全文内容阶段。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提出预习时产生的疑惑问题,未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对问题缺乏质疑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要求高低也会影响学生预习的程度。

2.学生存在思维惰性,过于依赖参考书

大多数学生预习时遇到问题会立即查询工具书与参考书,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惰性思维,学习能力也被弱化。市面上售卖的《教材一本通》、《教材全解》等参考书虽然恶意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教材阅读内容,对文章中心思想准确把握,但语文课前预习应注重预习过程,而不是预习结果。虽然学生可以轻松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但学生没有在预习中产生独立思考,给出的“标准答案”并不会对学习产生帮助。语文学习是学生强化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学生在思维惰性状态下进行预习,对问题没有产生质疑,这将导致语文课前预习无法产生预期效果。

3.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预习方式缺乏灵活性调整

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在语文预习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完成预习任务。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式,启迪学生智慧,保障教学质量。实际上,教师关注教学过程,却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教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前预习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思考和智慧没有用武之地,课堂上也无法形成讨论氛围。教师经常使用“导学案”的方式布置预习任务,“导学案”的设计会对学生课前预习质量产生影响。从形式上来看,导学案能够将语文课前预习升级,学生会更加重视预习任务与家庭作业,教师也会从导学案中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预习过程充分掌握。但过重的作业负担和预习任务会加大学生学习压力,占据学生课余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将对语文课前预习产生逆反心理。

三、小学语文高段预习有效性策略研究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步阶段,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对语文学习有了初步的知识积累。语文属于工具类学科,会影响学生在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好语文的同时也是读懂历史、培养民族精神的过程。素质化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对语文预习环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提升语文课前预习质量。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唐山大地震》等相关题材的电影,感悟其中的亲情,让学生带着情感预习本篇课文。

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前预习的兴趣,提升预习实效性。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从学生自身特点和认知角度进行预习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其预习习惯。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4-6人为一组,小组组长根据教师提供的课前预习大纲带领组员展开学习任务,学生相互激励,树立正确的语文预习观念。学生在预习时应学会搜集资料,对课文写作背景充分了解。高年级学生已经有能力利用网络查询课文背景,比如学习《詹天佑》、《金色的鱼钩》《负荆请罪》、《将相和》、《草船借箭》等内容时,可以提前收集相关图片与文字资料,了解其背后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环境,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对教师传授的新知识有充分的认知。

针对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语文课前预习要求。具体如下:(1)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学期应累积识字2000个,学会熟练使用字典、词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熟练书写正楷字。(2)学会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等标点好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提示语的用法。(3)学会改写把字句和被字句、感叹句、否定句、反問句,熟练完成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句子转换。(4)学会扩句和缩句,能够概括文章主旨,修改病句,认识并运用关联词语。

2.合理应用预习方法,科学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时,为了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应将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相结合。课前预习时,学生不仅要标注不认识的字词,还要分析文章整体结构和自然段落,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在课上及时提出疑问。一方面,学生应做好字词预习分析。字词是课文的基础,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在预习时应对文章中陌生的字词展开预习。学生标准字词后可以等待教师解答,也可以自己查询字典,完成语文课前预习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预习时标注读音,试着反复诵读理解其含义。另一方面,初步归纳文章大意。语文高段教学中,各个单元内的课文文章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对学生也会起到相应的教育意义。语文课前预习时,学生应自主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加以总结,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许多学生可以熟练朗读文章,但当教师提问文章中心思想时,学生难以准确提炼中心内容,这与学生文章结构与中心思想把握不准有关。建议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按照课文要求采用以下几种语文课前预习方法:(1)提纲预习法。将预习的内容列为提纲,提炼概括为有逻辑联系的纲要结构,使预习内容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观点突出、文字精练,方便学生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和章节大意,精准找出文章重点和难点。提纲预习法有利于课后复习,对学生记忆力和逻辑性提升有所帮助。(2)符号圈点预习法。学生阅读课文时找出重点与难点内容,并采用一套符号代表字词、句段圈点勾画,对有疑问的位置标上记号,为课上听课和课后复习做好准备,以便学生集中注意力,发散思维。记号标好后,学生应重读一遍课文,将方才圈画的疑点逐个化解,重新整理标记,留下未理解的内容。(3)快速阅读预习法。首先,通读前言内容,浏览目录;其次,翻阅相关知识书页,以标题、插图、图表为重点,对重点内容做好摘录;最后,按照阅读材料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这篇课文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事?与之相关的有哪些人?事件为什么发生?最后是怎么样解决的?事件的产生有哪些重大影响?(4)扫除障碍预习法。学生可以适度借助工具书扫除学习障碍,但应用该方法时需要学生具有学习自觉性,能够自觉克服困难,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提升学生质疑能力,以内因推动自觉性形成

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语文课前预习环节,提升预习兴趣,在预习中强化自我管理,提升预习自觉性。提升质疑能力,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觉参与预习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时,不能完全依靠外部督促,还应从内部动力出发,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就是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语文课前预习主要依靠学生自身努力,当学生对某种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学生会自觉探索,主动思考问题,并在预习中产生成就感。为了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质疑能力,以下建议可供参考:(1)树立质疑意识,明确质疑的重要性。可以用生活案例阐述质疑的作用,感受质疑思想与独立思考能力提升的关系。(2)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质疑的氛围,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心中疑问,引导学生通过热烈讨论与交流解决问题。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问题的质疑程度有所差异,但教师应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以鼓励和支持的态度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3)教师应合理设计语文课前预习作业,针对学生的能力有效指引,让学生在解决质疑问题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向学生提出疑问。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一文,该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同年伙伴闰土之间发生的趣事,使作者对闰土多彩的田间生活充满了向往,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对文章中“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读到这句话时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翻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当时旧社会时代少爷们的日常生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社会背景学生也不了解,对鲁迅先生说出的话理解困难,比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学生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就不会理解“碰壁”为双关语。建议教师布置语文课前预习任务时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链接”部分,了解鲁迅生平事迹,了解闰土在少年时期和中年时期的变化差异,敢于对旧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事物产生质疑。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高段学习的关键在于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语文课前预习环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合理应用预习方法、科学设计课前预习内容、提升学生质疑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范围,提高预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晓丽.小学语文高段“发现式”阅读教学的案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2]黄刚.小学语文高段预习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5.

[3]何代祥.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预习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88-89.

[4]林芊芊.小学语文中高段学生利用互联网预习有效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26):158-159.

猜你喜欢

课前准备小学语文
对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思考
试论中英语言教学的异同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