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对外传播的机遇与对策

2020-08-10薛可龙靖宜余明阳

对外传播 2020年7期
关键词:污名防疫抗疫

薛可 龙靖宜 余明阳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政府与民众为抗击疫情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就在中国政府向世界伸出援手之时,部分西方政客及媒体因本国疫情的恶化,不断向中国“甩锅”,对中国防疫措施等进行无端指责,企图利用带有偏见的言论及报道污名化中国,中国国家形象遭受一定损害。因此,如何在全球遭遇疫情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战疫中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反擊污名化中国,是目前对外传播中遇到的新课题。

一、全球疫情之下中国对外传播面临全新挑战

从2019年12月疫情暴发至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作为首个打响这场战疫的国家,中国一直都是全球新闻舆论的焦点,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对中国防疫抗疫工作的诸多肯定与认可。但疫情期间突发的污名化中国的舆论,使中国对外传播面临了巨大挑战。

(一)疫情初始:网络信息爆炸导致世界对中国的恐慌纷至沓来

在疫情暴发初期,有关中国境内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充斥整个网络,各国陆续对在中国所发生的疫情表现出恐慌。即使在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发布不建议对中国采取旅行和贸易限制表态的情况下,依然有部分国家对中国筑起高墙,国际社会对华人、亚裔变得排斥与恐惧,部分国家甚至借机煽动种族主义情绪,种族问题被放大,海外华人及亚裔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因此,在疫情影响下,如何在抗疫防疫中,重塑国家形象,赢得世界理解与支持,是中国在疫情暴发初期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疫情中期:谣言引发对中国污名化舆论愈演愈烈

随着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意大利等欧洲多国确诊病例突增,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在全球蔓延,各种污名化中国的谣言层出不穷。部分西方政客与媒体不仅对中国政府与人民作出的抗疫努力熟视无睹,甚至趁机不负责任地散播“中国病毒源头论”“中国病毒制造论”等不实言论,企图假借疫情事件制造“政治病毒”,攻击中国防疫措施和国家制度,极大挫伤了中国民众在防疫抗疫过程中的感情,更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西方媒体甚至变本加厉,将舆论矛头转向对“中国制造”的污名化,编造“中国制造有毒”的伪科学论调,呼吁各国抵制“中国制造”,中国国家形象再次遭受损害,在疫情中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疫情高峰:新闻炒作强化西方对中国的敌对有增无减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升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多国家先后出现医疗人员不足、抗疫物资紧缺等状况。而此时,中国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情况下,积极向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支援各国抗疫。但西方部分政客和媒体却借此炒作并大做文章,试图利用转移矛盾的论调,将对中国的舆论战一步步升级。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强调:“我们不应浪费时间互相指责,我们需要团结行动。”西方媒体在未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背景下就以各种噱头将问题无限扩大,对中国进行毫无道理的双标指责,不仅损害了国际各界团结抗疫的信心与合作,更是对中国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付出努力的漠视,致使中国在全球疫情高峰时期所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升级。

二、全球疫情之下中国对外传播迎来崭新机遇

《道德经》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虽然从疫情暴发至今,西方部分政客与媒体对中国抗疫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持续抨击与恶意炒作,使中国始终处在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损害了中国国家形象。但中国在防疫抗疫工作上的努力与付出有目共睹,成功经验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因此,在危机中寻找机会,疫情期间中国对外传播迎来三大新机遇。

(一)分享抗疫经验,增强国际认同的新时机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公布发现大规模新冠病毒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遭受疫情巨大冲击的国家,更是最早取得抗疫初步成功的国家。经过几个月防疫抗疫的不懈努力,中国本土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在防控策略、方法、技术、标准和案例等方面,可以为全球抗疫提供丰富资料与有效经验。例如,多国效仿中国采取“居家令”“口罩令”“封城”或“封国”等相对严格的防疫措施;中国与世界各国共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最新的诊疗与防控方案等信息;建立新冠肺炎疫情网上知识中心和国际合作专家库,开展学术交流等等。此时,在抗击疫情方法与技术上的深入交流,无疑打开了中国对外传播的新渠道。

(二)抵制嫁祸诋毁,回击污名化的新契机

联合国《全球合作共同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决议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威胁,世界各国要加强国际合作,齐心协力战胜疫情。各种各样将病毒地域化、污名化的国际舆论,都不利于全人类共同抗击疫情。随着全球疫情不断升级与恶化,世界各国意识到共克时艰、联合抗疫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更多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指出,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中国武汉,这不仅为世界各国民众对新冠病毒作了科学的解释,还对“中国病毒起源论”“中国病毒”“武汉肺炎”等污名化言论进行正面反击。此外,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强调,目前仍然无法确定新冠病毒的来源,并将在疫情结束后进行全面调查,还原事情本源。在世界各国停止诋毁、携手共同抗疫之际,恰是中国用抗疫事实和实际行动反击污名化、进行对外传播的绝佳契机。

(三)助力全球抗疫,凸显大国担当的新机缘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没有硝烟的战役,是需要全球共同应对的公共卫生危机。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多种渠道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向其他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多种形式的抗疫合作,如开展药物疫苗研究、提供医疗物资、派遣医疗队支援、公布合作纪事等,不遗余力地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抗击疫情。在部分国家禁止本国关键医疗产品出口、医疗物资频频遭到“截胡”之际,中国成为世界各国采购防疫医疗物资的首选地,这不仅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也表达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开放资源、提供帮助,协同国际社会共同抗疫的意愿,彰显中国的大国风范。

三、全球疫情之下中国对外传播策略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改进和加强对外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及时揭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抹黑、造谣生事的言行,为疫情防控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他还强调:“在全社会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因此,在面临国际舆论纷争与国内疫情攻坚双重挑战之时,中国应把握时机疏通对外传播通道,用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回击污名化中国,修正国家形象。

(一)了解需求差异,提供精准帮助,建立世界情感共鸣

将人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以人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中国积极向世界各国分享前期抗击疫情方法与经验、派遣医疗队、提供医疗物资的同时,应关注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文化特性,避免因欧洲部分国家采用群体免疫措施而导致医护人员之间出现救治、护理分歧事件再次发生。应基于国家间国情差异,深入了解不同区域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或普适性的帮助,推出多语言版防护或护理手册,与世界各国建立防疫抗疫的情感共鸣。除主动要求中国给予物质与医疗技术援助的国家外,应以提供医疗护理咨询和抗疫经验参考为主要帮扶方式,减少在具体防控与治疗实施中的参与,力求扭转“吃力不讨好”的局面,是中国在疫情期间对外传播设置议题时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务必把握捐赠分寸,免得给人以“贖罪”之感。中国有大国担当,但绝不做“冤大头”,更不当“替罪羊”。

(二)善用科学佐证,进行科普传播,引导社会回归理性

选择恰当方式,对海内外民众进行科学、理性的防疫抗疫宣传与引导。中国外宣媒体可以邀请国内外医学专家对新冠病毒的传播与预防进行科学分析和通俗化解读,指导民众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自身防疫工作。此外,鼓励制作以科学防疫抗疫知识为主的动画、短视频或短片,融合图片、图表、数据、动画及动态演示等素材,提升内容的易读性与娱乐性,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民间科普宣传,尽可能地帮助海内外民众摆脱焦虑,重新回归理性。

(三)以中医药为突破口,普及防疫知识,拉近民众心理距离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医药实践经验的结晶,随着全球疫情蔓延也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并经多国专家证实,在新冠肺炎预防方面卓有成效。①这不仅为中医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临床有效证据,还使它的医用价值受到全球的重新审视,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认识并得到认同。借此契机,推动中医的国际化发展,让更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医蕴含的辩证施治的东方思维,也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抓手。此外,还应加快制定科学的中医药国际标准的步伐,建设中医药出口欧美国家的绿色通道,着力帮扶海外中医药馆的建设与发展,扩大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在中医养生方面,应采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向国际民众普及中医养生方法,如借助多种媒体平台,将基础养生法整理成多语种的文字、讲解音频、示范图片、模拟动画、教学短视频等形式,满足各国民众不同需求,也可以在疫情结束后长久惠及更多受众。

(四)还原真实社会,讲述百姓故事,触发国际民众共情

在对外传播中,国家形象的自我塑造传播与他者接收往往存在一定差异,这也是产生刻板印象与国家歧视的原因之一。②因此,以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真切展现中国的真实面貌是对外传播的关键。疫情期间,可以从中国民众视角切入,借助影像的生活化叙事方式,用视频博客(Vlog)或短纪实片的形式还原、呈现疫情下中国社会真实现状。如日本导演竹内亮的《南京抗疫现场》短片,讲述普通民众疫情期间的生活故事,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海外民众对中国防疫抗疫措施及社会现状的疑问,矫正了因刻板印象所带来的认知偏差,起到了一定的修正作用。

(五)巧用社交媒体,优化传播方式,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疫情期间的“宅”生活使网络成为民众获取新闻消息、与外界沟通、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传播被不断强化,获得了众多民众的关注与喜爱,在传递疫情信息、缓解民众焦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调查显示,发达国家受访者认为中餐最能代表中国文化。③因此,疫情期间可以把中国美食作为出发点,向世界民众介绍中国饮食风俗、各地菜式和烹饪技巧等:采用纪录片形式对中国饮食文化作系统展示,满足民众对中国美食的求知欲;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或短视频等更为直观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疫情期间受众的烹饪问题。通过生活化、娱乐化的影像,不仅可以讲好疫情之下的中国故事,还可以在社交媒体引发二次甚至多次传播,扩大中国饮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对外传播效果。另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国武术、书法、茶艺等,均可以借助此方式成为疫情期间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满足各国民众不同需求,向世界呈现中国特色文化“大餐”。

四、结语

如钟南山院士所言:“同一个世界,同一场战疫。”(One world, One fight)在这次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各国团结一心积极应对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中国要在此期间迎接挑战、把握机会,巧用多元化对外传播方式,修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偏差,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为厚植疫情期间的国际友谊、加强疫情期间的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健康丝绸之路”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ZD22)

「注释」

①郑汉根:《海外抗疫,中医药贡献独特力量》,新华社,http://www.xinhuanet. com/2020-04/20/c_1125879935.htm.,2020年4月20日。

②张毓强:《小切口、巧叙事:宏大主题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可能》,《对外传播》2019年第11期。

③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2018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对外传播》2019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污名防疫抗疫
“画”说抗疫
“豪华防疫包”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团结抗疫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基于污名视角探究地域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新媒体语境下“代际冲突”的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