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举行

2020-08-10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申纪兰黄旭华勋章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共和国历史上首次举行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颁授仪式。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8人获颁“共和国勋章”,叶培建、吴文俊、王蒙、秦怡等28人获得国家荣誉称号,泰国诗琳通公主等6位国际友人获颁“友谊勋章”。习近平在颁授仪式后的讲话中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多维解读

“顶格”褒扬英雄模范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引导

本次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集中颁授,第一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授予国家最高荣誉。这不仅意味着崇高的荣誉,也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引导。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共和国给予英雄模范以“顶格”褒扬,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积极向上、无私奉献、执着进取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就一定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制度层面看,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也是完善国家荣誉制度,强化国家意识,倡导爱国精神,乃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通过开展授勋、实行宪法宣誓、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烈士纪念日、制定国歌法等一系列具体制度和措施,推动国家荣誉制度和荣典制度不断完善,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重英雄的氛围。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骄傲。而崇尚英模、激励全民,则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追求。以此为原点,必将激发整个民族的强大动能,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伟大的力量。

崇尚英雄激发爱国奋斗热情

此次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从革命时期的战斗英雄,到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再到改革时期的改革先锋,无一不是公认的时代楷模、代表人物、杰出人士。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如今强起来的新时代,都不是随随便便实现的,更不是凭空而降的,而是“久经磨难”,靠一代又一代人的牺牲和奋斗换来的。从“两弹一星”、国产航母等国之重器跃然于世,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再到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正因为有许许多多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侠之大者,中国脊梁才得以挺立,中国精神才得以弘扬,中国富强才得以厚积薄发。

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大力褒扬、宣传功勋模范人物的丰功伟绩,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召唤更多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激励14亿中华儿女接续奋斗,把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动向前,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更繁荣、更美丽。通过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故事,我们读懂了“始终把祖国和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爱国精神,感佩于“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奉献牺牲,历练着“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实干作风,找到了为国奋斗终生的精神力量。这些英雄人物事迹感动着我们,为我们树立了旗帜和榜样,引领我们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备考素材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群像

黄旭华:像潜艇一样深潜在水底

黄旭华,男,1926年3月出生,广东揭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曾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總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

黄旭华原本的志向是子承父业,从医救人。但在抗战期间,中国被日军战机轰炸的经历,让他萌生了学航空、学造军舰,用“科学”救国的想法。此后,他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20世纪50年代,处于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一些军事大国纷纷加强了对核潜艇这一新型武器的研制工作。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这项“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选中了当时34岁的黄旭华,他成了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在最初接触这项工作时,黄旭华就知道,由于他所从事的工作保密性强,这就意味着他要当一辈子无名英雄。“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我不希望出名。”黄旭华说。在此后的30年时间里,黄旭华再也没有回过广东老家,他的父母和其他亲属也不知道他在北京做什么,只能通过写信和他保持联络。直至1987年,黄旭华将《文汇月刊》发表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寄给了母亲,92岁的老人这才知道儿子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了30年。2020年1月10日,黄旭华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曾写过一首小诗:“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黄旭华说,这首小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他一生的写照。

一句话颁奖词

惊涛骇浪的时代,您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您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您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选择农业报国,源自他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1956年袁隆平开始带着学生开展农学实验,产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此后攻坚克难,一干就是60多年。尽管已经获得了无数荣誉,但袁隆平表示:“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而应该尽量做出新的贡献,年纪大没有关系,我还没有痴呆,今后要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这个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回首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袁隆平说:“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已经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希望最终能实现我的两大心愿。”

一句话颁奖词您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您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当您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您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申纪兰:65年守护一个初心

申纪兰,女,1929年12月出生,山西平顺人,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0世纪50年代,申纪兰带领西沟妇女在封闭贫瘠的小山沟争取“男女同工同酬”,成为举起“男女同工同酬”大旗的第一人。申纪兰的这一创举,被记者写成了《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的通讯文章,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25岁的申纪兰因此名扬全国,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此后,这人大代表她一当就是65年。

改革开放以来,申纪兰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做出巨大贡獻。回顾自己的难忘经历,申纪兰感慨万千:“从1949年到现在,共产党领导这么大一个国家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不容易。我是个没知识水平的人,劳动给了我巨大的荣誉,党培养了我,李顺达带着我,西沟百姓支持我,我才走到了今天。”曾经有人问申纪兰:“如果你这一生要用两个字来概况,是什么?”她回答:“忠诚。”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这就是人民代表申纪兰坚守一生的品格。

一句话颁奖词

亲历70年筚路蓝缕,见证40载改革奇迹。恪守职责,履职为民,坚持在一线出力。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您用忠诚书写着人民代表为人民的金科玉律!

屠呦呦:为人类健康服务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1955年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药学院)毕业后,屠呦呦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疾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方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39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他们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了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终于在1971年发现了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的抑制率,并在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了抗疟有效单体,将其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后,屠呦呦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对名利看得很淡:“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一句话颁奖词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浸渍了千年,直到您的发现。为了一个使命,您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医学,帮人类渡过一劫。

考题预测

试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荣誉属于国家,属于整个航天队伍!我个人只具备了一点最基本的条件,主要靠国家经济的发展,靠国家发展所创造的环境,对我个人来讲主要还是靠机遇。——孙家栋

青年人选择职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选择国家急需的。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与国家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所作为,才会是一个无愧于祖国和民族的人。——于?敏

俗话说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家人会谅解我,能够理解我为国家所做的工作。——黄旭华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思路点拨

这道题目属于名言组合型材料作文题。作文材料所选的三句话均出自“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之口。这三句话展示了以孙家栋、于敏、黄旭华为代表的英雄模范,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其中孙家栋的话是针对荣誉而谈的,表现了他的谦虚朴实,流露出对国家的感激——没有国家就没有自己的成就;于敏的话是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青年人,要摆正个人和国家的关系;黄旭华的话辩证地分析了家和国的关系。因此,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1)家国情怀。孙家栋、于敏、黄旭华等人很好地理解了家和国的关系,始终把国摆在第一位,深知国家好,个人、家庭才能好的道理。只有读懂家与国的辩证关系,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才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2)忠诚。孙家栋、于敏、黄旭华等人都忠于国家,都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守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坚守为中国人民謀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用一生的努力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3)朴实。孙家栋、于敏、黄旭华等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其中,黄旭华更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典型,展现了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

题目要求“自选角度”,从选材立意的角度看,考生可以综合三则材料,总体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也可选择其中的两则材料综合立意,书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也可选择一个角度,谈对国家的热爱、对荣誉的取舍,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角度不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而应在选好角度之后,将其写深、写透。

佳作展评

薪火中国梦 激昂家国情

文/刘 欣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70载栉风沐雨,70年岁月峥嵘。中华人民共和国喜迎70华诞,万丈光华背后,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是共和国功勋人物的无言付出。他们用身躯扛起国家的脊梁,用智慧托起国家的未来。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们将个人与家国紧密联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家国情怀有机融合,为家、为国之发展持续供力。如此高风亮节,实乃我辈青年的榜样。

扬先辈之光彩,当立身为先,修个人素养,铸智勇双全之躯。

“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面对荣誉,孙家栋说“荣誉属于国家”,而自己“主要还是靠机遇”。但不可否认,作为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的他,有着极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研发能力,以及常人无法企及的远见卓识。这是他拥有出彩人生的基础,更是他为国奉献的资本。同样的,钱七虎铸盾六十年,以创新思维攻克多项科技难关;袁隆平行走稻田间,用智慧结晶填饱中国人的肚子……正如张载所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修身是齐家的前提,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石。我辈青年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雕琢自己,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大展身手,才能有更大的能量支撑祖国的未来。

扬先辈之光彩,当以家为本,树高尚家风,扬家族爱国风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的起点在于家的建设。大宋皇帝曾称赞钱氏家族:“忠孝盛大唯我钱氏一族。”钱氏家族英才辈出,古有郡王国公,今有科学英才,究其根源,正是吴越王钱镠一纸《钱氏家训》让钱氏之风绵延千年。这样的家族岂有不为国争光的道理?可见,家风建设至关重要,让醇醇家风吹遍五湖四海,让谆谆教诲回响国人耳畔,我辈青年任重而道远。

扬先辈之光彩,当以国为重,立家国情怀,造民族逐梦天梯。

“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于敏用切身体会告诫我们摆正国与家的关系;“深潜30载,为国铸重器”,黄旭华用毕生心血诠释家国情怀含义。他们离别亲人,隐姓埋名,舍小家而书大家鸿章,舍亲情而报祖国恩情。情怀如水,水汇百川,前辈之薪火由我辈传承,青年之家国情怀必将汇成时代洪流,化作奔腾浪涛,以磅礴之势席卷山河,涤荡出新时代最雄壮的中国姿态!

纵使暴乱偶发,伤痛有我们抚平;纵使强权打压,抗争的前线有我辈坚守!我辈青年风华正茂,当以我家国情怀,奏我青春华章,试我鹰隼之翼,磨我新发硎之利刃,再续祖国辉煌!

/点评/

文章开篇巧妙引用材料,并略加分析,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引用名言简要阐释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的辩证关系,过渡自然;然后从“个人立身、高尚家风、家国情怀”三个维度进行有力的论证,论证时三个分论点独句成段,由浅入深,体现出论证的层进性;最后联系现实,指出写作的现实性、针对性。全文观点鲜明,内容充实鲜活,语言表达精准灵活,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申纪兰黄旭华勋章
共和国勋章
意外的勋章
勋章闪亮映初心
申纪兰:妇女模范 人民代表
“男女同工同酬”的倡导者
——申纪兰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申纪兰特殊的 临终遗愿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