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体育意识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2020-08-07刘畅

卷宗 2020年18期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高校创新

刘畅

摘 要:终身体育意识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已迫在眉睫。一方面,传统模式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竞技体育意识浓烈抑制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另一方面则是专业化、标准化的教学要求相对严苛。因此,终身体育意识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应当积极改变单项选择的刻板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优化考核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效果,以及鼓励课外运动以全面补充体育教学课堂形式。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创新

终身体育是涉及体育锻炼、体育教育及体育理念在内的多维度理论与实践体系,至少涵盖两个核心内容。其一是指体育运动是贯穿人生命始终的实践活动,从生到死的人类生存、生活及其社会化的过程都需要与体育运动密切相关,切实体现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宗旨。其二,终身体育是一种指导思想,在人生产与生活的每个领域发挥建设性、系统性作用,使体育运动能够在人不同生命时期和阶段均能有实践的条件与机会。作为进入社会之前最后一个在校学习的时期,高校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明确方向、战略规划的核心价值,因此具有决定性影响和意义。

1 终身体育意识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迫切性

1.1 竞技体育意识浓烈抑制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20世纪60年代学习苏联的风潮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基本框架。以竞技体育的高标准、严要求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一度成为国内高校体育保持水准的核心战略。即便是进入新世纪后,这些浓烈的竞技体育意识仍然在不少高校中占据着体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因此,这些高校的体育教学往往强调反复训练、刻苦锻炼,以吃苦耐劳的运动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然而,普通高校大学生毕竟不是专业竞技体育运动员。无论体能或是体质,绝大多数大学生只能属于中等水平。面对竞技体育教育的高标准,多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来自身体极限的生理考验,还不得不在精神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长此以往,绝大多数大学生便对高校体育教学形成了不甚正面的印象。比如仅仅将体育课作为不得不完成的沉重负担,或只求竭尽所能达到体育考试的及格线。

显然,如此勉为其难的状态几乎不可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反而会使不少大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避之唯恐不及。竞技体育意识浓烈的氛围其实是在抑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2 专业化、标准化的教学要求相对严苛

正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的体育教学习惯于制定相对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教学大纲与规划。每到期末和年末必须在体育考试中达标是几乎所有普通高校的刚性要求。然而着眼于竞技体育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对于资质平平的普通大学生未免过于严苛。这也是许多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兴趣缺缺的主要原因。

2 终身体育意识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途径

2.1 改变单项选择的刻板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终身体育意识下,高校体育教学有所创新的前提之一应当是彻底超越竞技体育的陈旧思想,重新定位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和标准。因此,改变单项选择的刻板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才是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贯彻终身体育意识的未来方向。

比如,在传统的中长跳基础上增加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瑜珈、广场舞等多种选择。又如,在篮球、排球。足球之外增加乒乓球、羽毛球、手球、板球、棒球等小球項目。再如,将体育游戏充分融入体育教学的系统性,在田径、球类运动以外增加拓展运动项目等。

不仅如此,传统模式下教师指定的训练任务可以转化为学生自选的多种“套餐”模式。在全面衡量不同强度运动项目后,教师可以预先制定多项预案,将田径、球类、拓展运动项目等排列组合,由学生自主挑选最感兴趣的方案。

改变传统单项选择的刻板不仅是为了极大地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也是在更大程度上尊重学生的客观要求,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更加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和学习的要素。只有在激发起学生充分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后,高校体育教学才能有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才能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上推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改革。

2.2 优化考核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效果

竞技体育的严峻不仅体现在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也体现在以最终成绩论成败的结果性考察方面。专业运动员固然需要竭尽全力拼到最后以求获得最佳成绩和名次,然而更多的普通民众却不必如此功利,非以竞赛成绩为考察自身运动锻炼的成效。相反,大众体育关注的焦点应当是对更多普通资质人群更加全面的身体素质提升,是一种相对缓慢然而确实能够对每个个体发挥作用的系统性过程。因此,高校践行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实践创新还应当优化考核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效果。

比如,高校体育教学的期末考试不必制定若干项刚性达标要求,而是可以结合每个学生期初和期末的成绩差值衡量不同个体的运动效果与锻炼成绩。例如为男女生分别制定10%、6%的个体成绩同比差或环比差,要求男生各项运动成绩能够较期初提高10%,女生为6%。

又如,借助计步器或移动通讯设备的计步软件,考核每个学生每日、每周的步行数量,要求按照日行六千步或周行四万两千步等标准考核学生坚持锻炼的时长与频率。

习惯成自然。当体育考试不再仅仅以成绩论英雄时,日常的自律和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才能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核心。只有摒弃功利意识和竞技运动意识,终身体育意识才能帮助绝大多数普通大学生养成更为科学健康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才能切实发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战略作用。

2.3 鼓励课外运动以全面补充体育教学课堂形式

常言道功夫在课外。体育教育同样如此,短短数十分钟的体育课充其量能够为大学生指出系统性运动的方向和规划,却无法切实发挥体育运动的实践作用。因此,更多扎实有效的身体锻炼其实在课外。而鼓励课外运动以全面补充体育教学课堂形式也是终身体育意识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又一发力点。

进行课外运动既可以是大学生个性化、个人化的自觉实践,也可以通过高校牵头组织班级之间、年级之间、校际之间的联谊赛、周期赛,以竞赛形式激发更多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投身其中。

若条件具备,以校外社团、俱乐部的形式组织更加系统和规范的日常训练与比赛也是课外运动的极佳形式。但这需要高校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机构和组织,吸引民间资金、资源投入大学生的社团或俱乐部。高校可以尝试运动社团或俱乐部比赛冠名及企事业单位投放广告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加入。一方面,这有助于不断壮大课外运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一旦产生规模效应,大学生课外运动也能通过产业化、常态化的激励不断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能力。

3 结束语

传统模式下高校体育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都更加倾向于竞技体育而非大众体育,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力度不足。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贯彻终身体育理念不仅需要突破传统模式下相对功利和严苛的标准化束缚,也需要积极引入大众化、时尚化的潮流元素以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及内容。只有建立在终身体育意识基础上,以兴趣为先导激发出大学生投入体育运动的热情,高等教育才能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战略目标。而这也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放飞青春理想、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闫站站,王燕.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395.

[2]王静.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5):134-135.

猜你喜欢

终身体育意识高校创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