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融合

2020-08-07刘梦骁

新课程·上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学科融合茶馆

刘梦骁

摘 要: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语文学科亦然。在新课改的旗帜下,学科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初中历史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基于此,运用初中生熟悉的推荐书目,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辅助是可行的。

关键词:“茶馆”;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学科融合

《茶馆》是我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由老舍先生创作。它讲述了北京城在旧中国经历百日维新失败后,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前,这三个历史时期。八年级上学期的历史教学,主要讲述的就是中国近代史,涵盖了《茶馆》描述的三个时期。利用《茶馆》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学进行辅助是可行的。这也符合新课改下打破学科隔阂,进行学科融合。本文以《茶馆》的第二幕为例,对八年级的中国近代史教学进行学科融合。

一、课堂中的运用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最重要的前提则是史料的科学性、严谨性。《茶馆》是剧本,有着一定的艺术加工的成分,选用它作为史料之前,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

《茶馆》创作于1956年,作者老舍生长于老北京,距离第二幕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另外,老舍也在1958年《回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他有旧社会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那些小人物下茶馆的活动,去侧面反映那个年代的政治、生活、社会的变迁。

另外,面向初中生的史料,也必须要基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过于晦涩、难懂。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在《茶馆》里运用到的语言,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大白话,却又蕴含着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智慧。我们以《茶馆》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的那句经典台词为例: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作皇上……

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学生在进行中国近代史学习,尤其是近代化的探索时,可以从课本上接触到留名后世的仁人志士的心路历程,但是那些苟活于乱世的小人物的心态呢?由“改良”到“冰凉”,不仅反映了改良主义的失败,更是反映了底层人民没能被打动,实现志士们的“咸与维新”。更多的是什么?留一根辫子,随时做好帝制复辟的准备,徒留谁来当权都一样过活的麻木。至于为什么底层人民那一时期没能被打动,为什么如此麻木呢?这些是值得学生去思考、探索的。

第二幕里还有一个经历特殊的人物——崔久峰。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做过国会议员”,现在却住在茶馆里,整日念经、修持、忏悔。这是为何呢?且看他的一段话:

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唉!

……他(注:剧中的实业家秦二爷)说实业救国,他救了谁?救了他自己,他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

从这些内容不难看出,崔久峰这类曾经的革命者对现实的失望,对中国未来畅想的绝望,对民族实业家们的冷嘲热讽,对洋人的恐惧跃然纸上。包括整个第二幕没有登场的秦二爷,也可以侧面去了解许多曾经高举“实业救国”大旗的实业家们,大多蜕变成了利欲熏心的利己者。而我们教师则可以进一步去启发,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何曾经的革命者心灰意冷,为何历经“黄金十年”的民族工业却敌不过洋人的一根小指头,为什么中国继续如此非亡国灭种不可……老舍先生精心设计并通过相关角色的口中说出,再配合历史课本的描述,更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究,形成自己的爱国观念。

另外,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的描写。比如鸦片战争的硝烟已然远去,但是仍有一些中国人深陷毒品的泥潭。比如算命先生唐铁嘴,第二幕里发了小财。进入了民国,不仅因为“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让自己的小日子越发滋润,并且还在毒品上玩起了花样:

我改抽“白面”啦。(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国民政府在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改变国民风气的法令。这些法令中倡导的生活方式带有彰显国民政府强调的民主、共和色彩。但是,国民接受程度如何呢?那些生活在底层的“遗老”们呢?前有脑袋上依旧留着小辫的李三,后有这位改抽白面的唐铁嘴。历史课本上关于这一时期生活方式特点的描述是“新旧并呈,多元发展”,且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城市百姓的接受程度要高于其他城市与地区。但是实际情况呢?显然现实很不理想。再看唐铁嘴抽毒品,对帝国主义用毒品给中国带来的国仇家恨全然抛在脑后,反而认为是洋人的“伺候”。这种畸形的精神胜利法,更是值得学生们去深思。与上文崔久峰的话相对照,更是值得探究出现的原因。

距离现实的历史畢竟是遥远的,即使是剧本中的文字也会如此。如果用影像表达出来,就很鲜活,令人身临其境了。《茶馆》的话剧作为北京人艺的经典作品,也多次被搬上话剧的舞台,通过播放《茶馆》的视频,就可以摆脱作为文字史料的部分局限性。

二、课堂外的延伸

既然可以运用《茶馆》的话剧作品作为史料进行教学,那么完全可以发动学生自己进行历史剧的排演。比如,通过让学生设计布景(茶馆墙上贴着“莫谈国事”的条子),设计人物造型(老板娘头上“梳时行的圆髻”,李三的小辫,学生的新式校服),重新设计人物台词,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另外,参加这些活动,还可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且这样一来也不仅仅是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也实现了与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的融合。

通过阅读《茶馆》第二幕,让学生去撰写历史小论文,从而实现由课堂内到课堂外的延伸,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至于什么角度,则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笔者曾经在自己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布置过根据《茶馆》第二幕去撰写小论文的课外作业,从反馈的情况来看,不乏佳作。比如,有一位同学以常四爷与老式特务宋恩子与吴祥子之间的对话为例,写下了这一段:

常四爷虽然自己是旗人,在清朝时期,享受着“铁杆庄稼”的福利,但“得说句公道话”,大清国该亡!在那个年代,他抛开了民族隔阂,参加义和团与洋人打仗,是一位民族主义,国家意识觉醒的底层民众代表。但是,因为斗争不得法,限于自身阶级的局限性,无法通过“扶清灭洋”去拯救中国。反观吃着国家俸禄的宋恩子之流,有奶便是娘,谁给钱就给谁卖命,毫无民族气节可言。由此可见,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民智”,怎么“开智”,向谁“开智”,先驱们似乎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茶馆》中人物众多,这位同学从常四爷等人入手,分析了那个年代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即斗争与随波逐流。另外,也对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让斗争更具有针对性,失败自然是不可避免。另外,这位同学还提到了“开民智”的话题。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倡“开民智”的那些资产阶级革命家们大多都有意或无意地避开了中国社会最广泛的群体,这也是导致民智未开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位同学从第二幕中的报童卖报,报纸上刊登着长辛店大战的新闻,谈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军阀混战的岁月:

军阀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展开战争。而军阀背后站着的是帝国主义,这些军人没有想到抵御外侮,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今天王大帅打李大帅,明天赵大帅又打王大帅”,上演了军事政治舞台上一幕幕闹剧。连年的战争,百姓生活窘迫,比如王掌柜的新茶馆还没开张,就被勒索着交军费。难怪王掌柜痛骂到“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那些满街转悠的兵痞,打起仗来顺利还好,若是逆势,要么是逃兵,要么准备投降去别的军阀手下混饭吃,毫无军人的革命理想与信念可言,最终沦为了各路军阀的工具。

军阀混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军阀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而疯狂地燃起战火。这位同学在文章中还提到了兵痞勒索百姓的事情,这些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发生的,只不过在《茶馆》里得到了漫画式的夸张。原本保家卫国的军人都尚且如此,旧中国千疮百孔自然也就不足为奇。另外,到处打仗,最悲惨的是百姓,满街的流民、乞丐都是战争的产物。

也有同学角度比较独特,在一片悲观中仍然找到中国的希望。比如这位同学写道:

即使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我们也要看到希望。比如,茶馆改良有了公寓后,住在那里的青年学生们,也包括当时还只是个孩子的康大力。他们都是中国走向未来的希望。我们看到,这些上新学堂的学生对老伙计李三的关心,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他们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并没有“两耳不闻天下事”,而是冒着被逮捕的风险,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尤其是康大力,由一个苦孩子最终成长为八路军游击队的领导人,在更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投身于真正的革命事业,为解放劳苦大众而努力。这些年轻人,是那个黑暗时代的光明,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负起为中国拼出一片光明的未来的重任。

正如这位同学所言,旧中国虽然未来不明朗,但还是有希望的,年轻一代还在不断地成长。他们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整装待发,参加新的斗争。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两大重要的事件,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斗争的主力都是青年学生;后来的革命队伍中,更多的主力则是来自底层的苦孩子们。有这些年轻的火种在,爱国星火最终燎原,照亮中国的前程。

当然,既然是历史小论文,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的表面去了解,探究历史,而不是一味求文学性。那样就本末倒置了。

在今天的历史课堂上,在关注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跳出历史这门学科的圈子,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锻炼学生的能力。在此,使用《茶馆》中的部分章节来进行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也只是一个学科融合中的一个范例。而且,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有不少。但是,只要大胆地去尝试、探索,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参考文献:

[1]徐凤文.话剧:中学历史课堂的“添加剂”:以<茶馆>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21).

[2]林礼琼.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多学科融合教育[J].中华少年,2016(5).

[3]沈爱明.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合[J].知识窗(教师版),2017(12).

[4]张英勇.依托信息技术培养家国情怀[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5).

[5]徐彪,高娟.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的几点实践[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10).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中国近代史学科融合茶馆
《茶馆》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