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抱团取暖的老友

2020-08-06马海霞

情感读本·道德篇 2020年5期
关键词:圈子里抱团汶川

马海霞

我们在心底都藏著最初的友谊,平时忙自己事情,在自己的圈子里应酬,貌似没有交集了。但一朝有大事件发生,内心深处最想依靠和记挂的还是老朋友。

去年腊月三十,晴溪突然给我打电话,让我着实有些意外,我俩有十年未通电话了,虽然微信、QQ一直都是好友,但也很久未互动了,连赞友也不是了。曾经我和她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好到上厕所也要约着一起去,青春里的隐私也是彼此倾诉,后来再无来往,非忙非远,我自己究其根源是因为经济地位的巨变。

那是一个小雨霏霏的下午,我和晴溪坐着闲聊,我说我爱吃玉米软糖,晴溪白了我一眼说,那有啥好吃的,我吃糖就吃大白兔奶糖。我请晴溪吃鸡,晴溪不要普通鸡,她要吃乌鸡,我舍不得荷包里的钱,晴溪说,吃就吃好的,别怕花钱,她来埋单。

晴溪家境越来越好,自然手头宽绰,只是我还停留在我俩一起吃饭,点个荤菜还要思量半天的时候。吃不到一块了,自然也聊不到一起,我俩就这样渐行渐远,友情的温度却是断崖式下降。

开始还朋友圈出于礼貌点个赞,后来赞也懒得点了,数年都不来往,面子工程也不想维持了,她的微信、QQ昵称我都没有给她实名。因为已经不来往,将来也不想有交集,她爱谁谁。

没有矛盾也没有恩怨,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实属正常。所以晴溪突然来电,才出乎我的意料。聊天并未有寒暄,直奔当下热点话题——疫情,由武汉谈到湖北,由湖北谈到本地,由她所在的小区谈到我所在的社区。网上那些新闻又在我俩口中复述了一遍,不知不觉电话竟打了一个多小时。若不是我着急做饭,估计她的电话还不会挂断。

此后的每一天,她都打电话给我,话题还是疫情,她明显比我恐慌,不断提醒我不要外出。我也安慰她,只要安心在家不外出乱串,出门戴好口罩做好防护,不去人员密集地,回家洗手、消毒,便不会感染上病毒。这些话晴溪都知道,但由我嘴里说出便力度翻倍。

晴溪微信也不停塞给我关于疫情的链接,还打电话问我她想给武汉捐款,捐到哪里稳妥,晴溪这个问题一下让我穿越了。汶川地震那会儿,她也问过我同样问题,捐多少?往哪里捐?那个善良的故友又回来了。

这个春节,疫情让我们都宅在家中,所有的聚会和应酬都取消了,晴溪也是。往年她春节假期或忙着旅游或忙着和商业圈的朋友聚餐,即便回娘家途中经过我家门口,也没时间停车进来闲聊几句。

我们在心底都藏着最初的友谊,平时忙自己事情,在自己的圈子里应酬,貌似没有交集了。但一朝有大事件发生,内心深处最想依靠和记挂的还是老朋友。想想我和晴溪,2003年非典,那时她在广州打工,我俩每天都通电话报平安;2008年汶川地震,我俩也是每天关注前方救援情况,不知道在一起流了多少泪,甚至还相约一起去汶川当志愿者;今年的疫情又让我俩黏在一起,虽相隔五十里,但精神却紧密抱团,互相鼓励互相支撑。

或许疫情过后,一切归于平静,我们又将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少联系甚至几年也不联系一次。但朋友还在老地方,只要需要,一个电话就能将友情拉到峰值。

普通人的相处也是如此,平时个人顾个人生活,对他人关注和关心有些少,难免有人吐槽人间冷暖。但今年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太多感人的报道:逆行的医生,捐款捐物的善行,甚至陌生人送的一个口罩,都彰显危难时刻的人间大爱暖情。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困境中大家抱团取暖,点亮心灵之光,照亮彼此前行的道路。

谭日摘自《郑州日报》

猜你喜欢

圈子里抱团汶川
主持人语
如何应对机构抱团的估值泡沫
路旁紫薇
你在哪个圈子里生活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抱团”(双语加油站)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拆[外二首]
我走进人群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