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钺山水画探祈

2020-08-04韩燕梅

书画世界 2020年6期

韩燕梅

内容提要:目前黄钺山水画存世作品大约有20幅,但学界对其的系统整理、出版长期阙如。本文在研究黄钺生活背景的基础上,结合作品,从构图、笔墨等方面深入探讨黄钺师承及其山水画特点。其早年作品主要得董源、黄公望遗意,温和秀润;中年时受王原祁影响很大,画面趋于典雅工致、沉雄厚重;晚年远追倪、黄,多了萧疏简淡的意味。

关键词:平淡;沉雄;萧疏;简淡;娄东派

黄钺,安徽芜湖人,原名戊,字左君,后来于原名上添加“金”字旁,乃成今名,并改字左田;又以目有微眚,自称井西盲左,晚年亦号左翁老人。生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祖居徽州祁门左田村,宋末先祖迁至安徽当涂,清顺治初年再迁安徽芜湖。常自署左田黄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1],官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军机大臣。工诗文,留有诗文集《壹斋集》四十卷;善绘事,并精于鉴赏,兼善山水、花鸟,存世作品以山水画居多;并著有《二十四画品》,对后世影响颇深;善书,存世以行楷作品居多。黄钺还是著名的教育家,“掌教皖南北书院十载”[2]2341,影响颇大;晚年致仕回芜,热心于家乡教育事业,兴办乡塾,为乡人子弟授课。

黄钺存世作品以山水画为主,兼有花鸟。山水画尺幅有立轴、横卷、扇面、册页等,尺寸不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黄钺的创作能力。本文主要就已知的存世作品对黄钺山水画做梳理,不免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权作引玉之砖。

一、生活背景

黄钺虽曾官居显位,但在仕途上建树有限,政绩平平,史书有载者寥寥。其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显然更高,所著《壹斋集》是清代重要的诗文集,对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人文具有重要的价值。与诗文相比,黄钺书画方面的影响要更大,其中以山水画的成就最突出。存世山水画作品散落各地,笔者目前已知作品有《壬子夏日宿豐溪寓斋》(立轴,131cm×31cm,1792年作)、《乾隆壬子四月既望,宿溪南锄月楼》(立轴,86.5cm×26.5cm,1792年作)、《为蒹浦作山水卷》(手卷,22cm×200cm,1794年作)、《云山草庐图》(扇面,53cm×17cm,1806年作)、《寒山积雪》(立轴,143.5cm×38.5cm,1807年作)、《鹫岭敷春图》(手卷,32.5cm×177cm,1811年作)、《湖山清旷图》(扇面,17cm×53cm,1816年作)、《道光三年六月雨窗》(圆扇镜心,25.5cm×25.5cm,1823年作)、《道光五年九日澄怀园作》(立轴,94cm×41cm,1825年作)、《溪山悠远图》(手卷,31cm×277cm,1825年作)、《为苏庭作山水卷》(手卷,20cm×135cm,1825年作)、《为廉峰作山水册》(册页,25cm×31.6cm×8,1831年作)、《溪月林风图》(立轴,108.5cm×40.5cm,1831年作)、《万壑云潭》(手卷,23cm×286cm,年代不详,据笔墨特点笔者推断当作于嘉庆年间)、《红尘飞不到青山图》(立轴,142cm×40cm,年代不详,据款识可推断当是道光六年后作,即1826年后)等。(注:因黄钺作品目前尚缺完整的整理、命名、出版,为免混淆,本文所用画名多为画面款识的前几个字。)

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是清初经济比较繁荣的港口小城,会集了以萧云从为首的一批书画艺术家,萧云从学倪云林、黄公望而自成一家,在当时的芜湖一时从者众多,形成了姑孰画派。姑孰画派在当时颇有影响,对后学黄钺的影响可想而知,这一点在黄钺的存世作品中可见一斑。黄钺诗礼传家,少时便聪颖好学,《壹斋集》自序云:“钺生九年,从同里钟实园先生游。先生偶他出,同塾生有应童子试者,效学使者考试为戏,钺口占五字诗四句诮之。方扰攘间而先生至,为笞同塾生而宥钺,且出告于人日:‘是子长,必以诗鸣。”[3]19事实证明黄钺确有诗名,后来因画名更显而掩过诗名。据记载,其祖父精于书画鉴赏,兄黄裳也颇知绘事,兄弟间感情很深,常有诗歌唱和,在书画上对黄钺的影响也很多。黄钺出身寒门,少年孤苦,父母相继去世,后在阿嫂故后,寄居于外舅家,舅母虽慈爱,但黄钺亦有寄人篱下之感。后来,他在《自武昌归,即之京师,与家人别》中回忆幼时生活时说:“……岁时独伤心,暗泣泪如雨。如此者六年,若寄生在树。”[3]72少时孤独的体验促使黄钺聪颖早熟,他成名后能提携后学,关心民生,捐银赈灾,热心教育,这些亦和少时的经历不无关系。

乾隆三十八年(1773),黄钺因岁试优良,被推荐入京应试,屡试不第。乾隆五十五年(1790),黄钺参加会试,获第二十一名,后中殿试二甲第六名进士。《清史稿》本传记述黄钺在中第后,授户部主事,由于“时和珅管部务,钺不欲趋附”,故“乞假归,不出”[2]11679,这为其后来得嘉庆帝赏识奠定了基础。黄钺得以名噪士林,官居高位,与朱筠、朱硅兄弟大力提携有密切关系,但最终能得嘉庆帝赏识,与他在重臣和珅权倾朝野时未曲意逢迎,而与之抗衡不无关系。嘉庆帝在铲除和珅后,正需要像黄钺这样站在和珅对立面的人,以消释和珅多年经营的势力影响。嘉庆四年(1799),黄钺奉诏入京。《清史稿》本传末附史臣评论日:“黄钺以不附和珅,特邀殊遇,改授馆职,驯参机务。”[2]1270这段话已清楚地说明黄钺受嘉庆帝重用的根本原因。黄钺虽受皇帝重用,但政绩平平,关于其记载甚少,“习于掌故,持议详慎”,由此可见他为官敦厚。

真正让黄钺扬名的是他文学艺术上的风雅才华,其中又以书画最重。时人刘瑗誉之曰:“诗文书画,名满天下。”[4]与写诗治印相比,他的书画才情更为出色,有人评论:“人喜其书与画,遂掩诗名。”[5]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曰其“公书善画,所进画幅,久邀睿赏,与富阳相国称董、黄二家,内府名迹,均经其鉴定”[6],即黄钺的书画技艺与董诰齐名,时谓“董黄”。官居高位,得以遍览内府所藏,对黄钺书画艺术及鉴赏水平的提升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为其绘画理论的著述奠定了基础。其所著《二十四画品》正是吸收了历代名家作品的丰富营养和基于长期的绘画实践,以及长期积累的广博深厚的文学修养。

黄钺晚年致仕回到家乡芜湖,常与友人诗酒唱和,登山临水,写字作画,生活较清闲,但仍不忘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第一次入仕,一年后即辞官归田,后在安徽主讲书院十年之久,培养后学,成才者众。他晚年在家乡兴办乡塾,亲自为乡人子弟授课,其间笔耕不辍,留下诗歌、书法、绘画作品颇多,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构图形式

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现象随着文人画的成熟而越发显现,到了清代,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返祖”之风,山水画无论是思想精神还是形式美感都呈现出雷同、复古的意味,在笔墨、构图、风格上干篇一律,在构图上更是如此。构图即构思于图或结构成图。它不仅是绘画技术的表现,还是绘画形式的范畴,同时也是绘画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体现。清初主张复古、摹古的“四王”山水画一统天下,黄钺受其影响不言而喻。他出仕后身居最高统治阶层之中,更是很难摆脱绘画形式雷同、构图重复的现象。笔者就已知的黄钺作品总结其构图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縱横开合式

《鹫岭敷春图》(手卷,32.5cm×177cm,1811年作),全卷采用平远结合深远式构图,纵横开合,充分发挥了横卷山水画的优势。峰峦连绵起伏,翠色莹润,云雾缥缈,山路蜿蜒,深谷丛林间古刹点缀,松涛鸣籁。峰头隙豁处,可见城堞,旗帜高摇。山势稍缓处,可见庙宇、凉亭,碧桃盛开。纵观全卷,画面重冈连嶂,青山如簇,山道迂回,宫苑朱栏错杂其间,长城岭卧于云峰之上,极目不见际涯。

《道光己酉七月临黄鹤山樵卷》(手卷,20cm×135cm,1849年作),画面起首处汀树短坡,远处雾山缥缈,木桥连接处湖面如镜,过桥便入丛林深处,群山如簇,平缓处见屋宇数间,峰顶青松成林。山谷罅缝处有瀑布由上而下,折成三段,更显幽趣:瀑布前有观赏长廊,临水赏泉,听松涛泉鸣,不觉清凉满身。结尾处远山虚化处理,近处矮冈缓坡处有凉亭一间,顺势而下,有步入另一空间之感。画面虽已结束,但给人无限遐想,整篇布局大开大合,疏密有间,有连绵不断之势。

《万壑云潭》(手卷,23cm×286cm,年代不详),画面烟雾缭绕,树木浓荫,一片生机。起首处烟波浩渺,远处淡墨轻岚,山路蜿蜒,杂树众多,夹叶居多。中段干岩万壑,纵横开合,构图繁密,白云翻滚,恍若仙境。尾部衔接起首处的远山远水,整体大起大落而又连贯统一。

纵横开合式构图很适合表现气象万干、连绵不绝的山川之景,通常用长的横幅和竖的卷轴来承载,这是山水画独有的优势。从这两幅作品来看,黄钺对此种画面章法的研究颇有心得,两幅作品呈现的山川气势都有独特的气质。

(二)近景、中景两段式

《壬子夏日宿丰溪寓斋》(立轴,131cm×31cm,1792年作),构图主要分上、下两部分,近景处林木葱茏,夹以茅屋三两间,临水坡岸见林荫道。中景缓坡上树木茂盛,穿过木桥进入画面主体山峰,山石以披麻皴写之,前峰山头树木杂密,间以夹叶树,明亮通透,山下掩临水阁楼。山势蜿蜒,画家用截取的手法使画面主体山峰完整统一。

《溪月林风图》(立轴,108.5cm×40.5cm,1831年作),近景以枯柳杂树为主体,树下茅屋修竹,平坡缓石,一片萧疏。上段两峰相互交错,有泉出石罅,泉下有碎石,山石以短线枯笔皴之,老辣苍劲。此幅作品石老而劲,水净而明,是黄钺晚年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种构图方式一般采用高远法,适宜以立轴的形式,以表现山高水长、辽阔高远的境界。

(三)繁密、疏简对比式

《溪山悠远图》(手卷,31cm×277cm,1825年作),黄钺此幅作品以平远法构图,相对疏朗明净,简淡平和。画面山石疏密有致,其余安排皆疏简写之,整体空灵缥缈,节奏感强烈。枯树、人物、凉亭、茅屋、船只等安排有序,结尾处大段的留白更增加了溪山悠远之感。此幅作品在章法上取繁密与疏简对比的反差,此类构图在黄钺作品中不多见。

三、笔墨特点

为方便探讨黄钺山水画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笔者将其作品分为三个阶段,即乾隆年间、嘉庆年间、道光年间。黄钺早年作品即呈现出温和浑厚的特点,从其存世作品可见他从董源、巨然、黄公望中来,后学清初“四王”中的王原祁较多,也受同乡先学萧云从的影响。清初“四王”也从董、巨中出。董源山水多画江南景色,温和柔润,他的作品“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笔下的“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干岩万壑,重汀绝岸”等景物,能使人观之有“寓目于极处”的身临其境之感;巨然师承董源,善画江南野逸之景,笔墨秀润,较董源山水更具田园诗的意境。黄公望把董、巨的笔墨发展到极致,结合生宣的运用,创造出浑厚华滋的南方山水画;可以说黄公望开拓了一个师法董、巨的时代。元明清时期文入画逐渐成熟,董源、巨然的绘画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水墨点染带有抒情意趣的董、巨画法在山水画中占据主流地位。

(一)第一阶段:乾隆年间(1736-1795)

《壬子夏日宿丰溪寓斋》以细密柔性的披麻皴和苔点表现山石的阴阳凹凸,山石轮廓圆转而少方折;林木葱郁,与山石的白形成对比;山坡草木以墨点兼披麻皴画成,浓淡虚实恰到好处,气格清润,体现了黄钺深厚的绘画素养。画面款识:“壬子夏日宿丰溪寓斋,偶仿太仓派,左田黄钺。”钤印:“黄钺”(白文)、“左田”(朱文)。款识中的“太仓派”又称“娄东派”,代表人物为清初“四王”中的王原祁,他继祖父王时敏家法并参黄公望法,在当时影响很大,弟子众多。很多学者把王时敏、王原祁、王鉴归于“娄东派”,把王翠归于“虞山派”,因两者在艺术思想上皆崇古、仿古,把宋元时期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被视为正统,影响整个画坛,后人统称他们为清初“四王”。所以黄钺学王时敏、王原祁也在情理之中,特别是王原祁对他的影响最大。

黄钺作此作时年42岁,正值壮年,处于“乞假归,不出”的阶段,常与好友诗词唱和,登山临水,游赏大好河山。他在家乡书院主讲近10年之久,靠课徒自给,那段时间虽生活清苦,但心情畅达,写下了大量诗歌,其中有很多山水画题诗。笔者以为黄钺自中进士至被嘉庆帝重新起用这10年间的游历生涯,滋养了其后的诗歌创作、书画创作。在经历了少年孤苦贫寒的苦读生涯,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17年间,黄钺又经历了屡试不中的苦闷阶段,终于在40岁时高中进士,授户部主事,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后因不满和坤专权,不肯趋附,便“乞假归”,由此可知黄钺其人耿介忠直。方濬师在《蕉轩随笔》中记述黄钺相关行事云:“公之品节,以不入故相和坤门为最著。初,公为诸生也,即有名……未几即假归,主讲书院,课徒自给。家无储粟,晏如也。曾有句云:‘藏身人海日憧憧,深谢何刘亦难记。驰驱九陌逐下风,不肯轻投一人刺。其孤标如此。”[7]

《乾隆王子四月既望,宿溪南锄月楼》款识云:“乾隆壬子四月既望,宿溪南锄月楼,偶学太仓派似,子远大兄鉴之。左田弟黄钺并识。”钤印:“黄戊”“壹斋”。画面采用高远结合深远的构图方式,浅绛设色,山石以披麻皴为主,施以点苔,汀柳烟树,水榭烟村,温和秀润。虽款识学太仓派,但分明可见董、巨、黄的笔墨,且变化不多,由此可知黄钺早年学习传统笔墨的功夫。

乾隆时期黄钺山水画总体变化不多,以古人为师,多学董、黄,也受娄东派影响。而董、黄主张“平淡天真”,所以黄钺作品整体风格趋于温和秀润。其山水画主要有水墨和浅绛两种,以披麻皴为主,含蓄蕴藉,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体现了他深厚的传统笔墨基础。

(二)第二阶段:嘉庆年间(1796-1820)

这个时期该是黄钺一生最春风得意之时,前文已述,他深得嘉庆帝重用,官居显位,常受特殊待遇。在绘画上受娄东派影响很大,原因有二:其一,为迎合帝王的喜好,常常奉敕而画,如《鹫岭敷春图》等;其二,因官居高位,有机会遍览内府所藏历代精品,其中清初影响巨盛的“四王”作品自然不少,对黄钺可谓直接影响。

黄钺作《鹫岭敷春图》时年61岁,全卷集黄钺山水画与董诰书法于一卷。此卷乃黄钺奉皇帝命而作,画上有嘉庆御题,由此可见黄钺在当时所受的格外恩宠。嘉庆御题:“大岭凌春宇,凝眸畅晓晴。云容笼远近,岚黛衬晶莹。古寺红莲堞,乔松翠绕城。词臣抒藻思,画法印诗情。辛未闰三月,御题。”应是画后不久即题的,君臣合作,歌咏升平,当是一时佳话。从尺幅、技法、意境等方面来看,此卷都可谓黄钺存世精品。画面以干笔细皴为基调,笔墨严谨细腻,敷色清丽,不失文人山水画的温润含蓄。起首处淡笔勾勒,远峰隐约,云雾缭绕,有黄公望遗意。山峰夹岙处见屋宇,山峰用披麻皴结合荷叶皴,山头苔点用渴笔散锋,沉着灵动。中段山峰松林掩映处见旗帜高招,屋宇宫殿、青松用浓墨勾勒,与高峡流云、山色明丽形成对比。画面清雅淡冶而有苍厚处,实为难得。长卷《万壑云潭》年代不详,笔者推断应为黄氏这个时期的精品,其笔墨清疏苍秀,饶有逸致,深得萧尺木遗意,苍厚处似麓台。《云山草庐图》《湖山清旷图》为山水扇面,分别作于嘉庆丙寅年(1806)和嘉庆丙子年(1816),尺寸相当。对比这两幅作品,我们不难发现黄钺的笔墨变化,前者笔墨松快,水墨恣意;后者严谨工致,深沉厚重。

在嘉庆年间,笔者以为黄钺在绘画实践上深受娄东派影响,画面气度典雅,深沉厚重。娄东派中以王原祁对他的影响最大。王原祁传统笔墨功底极深,一生追随黄公望;注重笔墨风格,追求用笔本身的变化,重视画面的结构气势;但“摹古”使他缺乏师法自然的热情,大大限制了他的艺术才情与艺术成就。黄钺作为地位显赫的文入画家,他也更关注纯粹的绘画语言,讲究笔墨韵致。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涯及开阔的眼界为其绘画创作带来了活力,作品无匠气,不致流于俗格。但由于其自身及绘画思想的局限,他的作品并没有集古之大成,自出机杼。其画面丘壑布置和笔墨功力较前期更胜一筹,或松快冲和,或浑厚古拙,在当时画坛影响颇大,一时从者众。

(三)第三阶段:道光年间(1821-1850)

道光五年(1825),黄钺76岁,请求归休,宣宗“温旨慰留”;次年,又申前请,获准荣归。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钺逝,终92岁,谥号“勤敏”。黄钺在道光年间最后这一阶段共21年。晚年的黄钺心态更趋平和,倾心于书画创作、诗歌创作,并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作《道光五年九日澄怀园作》时黄钺76岁,7年后再题:“气韵还从书卷出,笔蹤要与性情具。须知画理通试理,莫学卢仝鬼画符。积墨为山不解皴,强将空处当烟云。横琴坐待知音赏,未必能来宗少文。水木清华山弄姿,偶然兴到一涂之。右丞自有诗中画,未要人称老画师。涴壁污窗六十年,零缣断楮闲流传。惭余已是东家妇,更笑东家亦可怜。顷有示余五十年前所作画,半皆膺本。道光十二年壬辰孟夏,人海归肮再题。”再题也说明黄钺本人对作品的肯定,在题画诗中他强调“士气”,阐述了气韵、用笔与读书、性情的关系,论述读书的重要性,腹有诗书,胸有丘壑;也记述了因画名在外,仿者众多,侧面反映了他在当时画坛的影响力。此幅立轴,淡设色,平沙烟树,桃林山屋,远山虚实相间,以淡花青写出,空灵缥缈。用笔虚而沉,墨色苍润松秀,意境冲淡平和。

《溪月林风图》当是黄钺晚年精品,入画俱老,气度冲和,用笔苍劲老辣,用墨沉雄秀润。画中丘壑松秀,萧疏简净,极有意趣,得云林意趣。画面款识:“溪月林风过竹庐,不知何处仿倪迂。依稀小阁开清秘,一抹修螺辨有无。道光辛卯冬月几望,左田退叟黄钺画于京邸。”此时黄钺年已81岁,仍居京师,后目力不济,书画渐少。晚年在一首题画诗中云:“余生也晚殊可怜,云烟过眼空茫然。风流事事都非昔,岂仅丹青远逊前。”[8]往昔如烟,无奈心绪只能诉诸诗歌。

观黄钺道光年间的作品,其笔墨更加纯熟,苍润松秀之外多了几分萧疏简淡,较前更含蓄蕴藉,实为难得。他学麓台而能另辟蹊径,成为姑孰画派后期重要的代表人物。

四、后世影响

黄钺虽一生政绩平平,却在文艺方面的成就颇高,其曾奉诏编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得以遍览内府珍藏,开阔眼界,鉴别真伪,品评等次;这也为其绘画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亦使其绘画创作臻于成熟。黄钺的《二十四画品》萃其艺术见解和美术思想为一体,以诗论画,以四言韵语将绘画风格、意境转化为意象,寓理论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对后世绘画理论研究贡献颇大,为后代美学研究者开拓了空间;所著《画友录》成为重要的史料,为后人研究地方画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诗文集《壹斋集》收录了大量描写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名物特产、风俗民情的诗歌,其中很多诗有序,对文化史实有较详慎的考述,可补史缺;对姑孰画派的梳理,为后人研究姑孰画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搜集刊行萧云从遗失的诗集,为后世研究萧云从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清代绘画艺术理论繁荣的环境里,黄钺在艺术实践和绘画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为后人对姑孰画派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并推动了画派的发展,也为清代绘画理论体系的完善做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碑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36.

[2]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黄钺.壹斋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4.

[4]刘瑗.国朝画征补录[M].刻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849(清道光二十九年):32.

[5]徐世昌.晚晴移诗汇[M].刻本天津:退耕堂,1929: 28.

[6]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M].长沙:岳麓书社,2008: 479.

[7]方濬师.蕉轩随录[M].刻本[出版地不详]:退一步斋,1872(清同治十一年):38.

[8]黄钺.壹斋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4: 445.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