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重构西藏绘画艺术教学的角色转换研究

2020-08-04刘洋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西藏绘画互联网+

刘洋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藏族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积极主动投身于“一带一路”的战略建设,互联网也逐步加速了我国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广泛发展,并且推动网络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发展,对于当代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学校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特别是高等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责任,找出西藏绘画艺术教育教学新的特点,探究西藏绘画艺术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与趋势;立足本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进行专业化改造,解决为什么要传承和怎样传承的问题;对西藏绘画艺术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研究,使文化遗产永久保存,实现其重生和利用,全方位体现西藏绘画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促进西藏网络经济创新发展、文化交流;推进西藏绘画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为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西藏绘画艺术正处于从过去的“历史、传统”到现代的“现实、未来”,由内向型的“民族化”到开放型的“国际化”,由地域性的“单一独特”到市场化的“多元精品”,由传统性的“量变”到创新性的“质变”的大转折之中。西藏题材的艺术创造在几代西藏画家的持续努力之下,呈现了多种艺术风格与多种艺术语言。近年来,国内外对西藏民间绘画和艺术的关注、研究逐步增多,溯源西藏民间绘画的历史,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厘清西藏民间绘画在哲学、美术学、宗教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等诸多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为西藏绘画艺术保护开发、市场前景、产业发展等做了不少工作。西藏绘画艺术由此从突破发展到更加完善,当代藏族题材的人物绘画艺术创作也在逐步地迎来了一个民族传统艺术的觉醒和对于艺术的自觉探索。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在我们面对民族的文化,时代精神,笔墨内涵的同时,缺少了这种艺术语言的主导性和时代精神。现今,在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带动下,高等教育在西藏绘画教育教学方面不断创新,对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教学法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逐渐丰富和完善,走出了西藏绘画艺术的崭新天地。

一、“互联网+”下教师角色转换重构

“互联网+”下,打破了现代信息教育的束缚和封闭状态,教学资源充分向我们敞开,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为多样化,教师进行课堂的讲授不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方式,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网络技术促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挑战,特别是2020 年疫情期间,也促使广大的教师面临转型的挑战,角色转换非常必要。在我国传统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老师与学生之间处于着其主导的中心地位,在掌握知识、技巧和道德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教师的工作基本任务主要局限于传授知识,监督管理;而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接受老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由于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相对狭隘,容易造成学生的视野狭隘,缺乏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我们传授这些知识时,也很容易忽略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战略及其能力的训练;过分注重自己学习的结果,而容易忽视学生自己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全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以及其他学生作为这个学习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为了彻底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提高其教育质量,以顺应我国经济社会进步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增长,进行优秀教师人才角色的转化势在必行。

网络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教学中,辅助着我们进行教育课堂的建设,同时也带给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积极转换,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方式、方法等,也从过去的“单一性”转换为多元化,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让它来服务于课堂教学。现代化教学的特点也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自身职业角色重新审视、定位,教师的角色也在悄悄进行着转换。《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舍恩伯格曾经明确地指出,大数据技术时代的大学教师和在校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他们一起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就好像是一个合作者。“互联网+”下,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这一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的职责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宣讲,教师角色的转换,意味着现代教师的真正职能将更加凸显,将由知识和品德的培养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和教材的执行者、教育和教学管理人员逐步转向为现代教育的设计者、学习手段的指导者、课程教学的研究人员、师生关系的艺术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在素质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过程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移动端和互联网的教学下,教学的开展,需要自己动手做好的教学课件,这对于教师来说会形成一定的挑战,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以此帮助他们适应移动端和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例如,2020 年疫情期间网络课堂“停课不停学”,为了在线上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PPT、微视频、各种画具、作品等。由于网课的学习互动都基本上是静态的,课前我们设置了很多学习问题,发放了学习工作单,以提问引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并且还要求每个学生在群里面做回应;课中,老师会发出教学指令,学生认真听讲,再集体进行练习、展示,把静态的课堂变得生动高效;课后,线下自觉地完成了练习,充分发挥了自我控制的能力,课程中所有知识的讲解、传授及指导,更多的是交由学校在线的教育平台上去完成,老师就可以腾出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担任做好导师的角色。同时,相对于老师来说,网课对于学生的考验更加巨大,要求学生自律。在此,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和转换,在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里,学生们就可以从一些较为智能化的教育载体或者工具中去获取更多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原有的知识传播者角色已经逐渐被淡化,主要变得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的指导和引领。实践中,我们观察得到,互联网+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角色定位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随之减弱,反而更加重要。因为教师本身就是教学规划的设计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承担着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使用,教学的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样学等问题,都离不开教师的不断探索。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互联网作为一项科学技术革命,仅仅只会被认为是一个人类身心的成长和发展的工具,它永远都无法替换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或者为其他人创造多种教学情境的老师。互联网教学始终贯穿于每个学生互联网学习的方方面面,包含了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实现其自主性的学习,而且要求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了解每个学生在互联网上的学习状况及其思维动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给予每个学生的指导,以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教育课程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在互联网的推动和冲击下,“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育”的方式势必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甚至会走向终结,教育必将会走进“互联网”的崭新时代。

二、“互联网+”下教学理念的转换重构

“互联网+”下,课堂教学对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知识本位观和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再能够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一定要向着教师思维本位观和价值取向进行改变,教师首先要“授人以渔”,将其教学核心由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为主体转向以思维锻炼和训练为辅。教师要继续强化理论研究与教材建设,重构一种充满了生命力的艺术教育与模式,以互联网促进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学改革,变革传统的课程与模式,善于挖掘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对其内容进行梳理,更加具有体系化、系统性、学科化,使得在艺术的面貌、艺术的表现空间、艺术的档次等多个方面都再上新台阶;设计了一个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开放性、思想性、艺术性与文化教育性的创意课程,整合了互联网的资源,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了高校人员数量集中、专业门类齐全、学术气氛活跃等特点,着重研究开发“慕课”“微课”课程,提升了艺术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指导广大学生充分运用各种开放型的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构成一个完整闭环的教育体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绘画艺术教育理论的发展转变和教学观念的转变,确保不断改善和提升西藏地区绘画艺术学科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质量及其整体的办学水平。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网络的延展性和即时性,能将课堂延伸到了网络所能涉及的各个角落。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问题,教师也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当下环境,启发式、探究型、讨论式、参与型课堂教学、创新型课堂研讨、实际学习成果汇总等多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模式已经在各所高校得到了广泛运用,大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已经从单一的讲授方式转向了多样化的师生之间互动。教师已经成为我们学生独立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的重要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提出不同的问题,大家都利用网络资源分头去获取资料,找出结果。这样我们学生的逻辑思维就得到了锻炼,同时老师在积极地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沟通了思想,和谐了课堂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教师本身也深刻地受到了启示,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库,提高了教学素质,把“信息”变成了“知识”,把“智能”变成了“智慧”,形成了“合作者”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得教学相长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例如,笔者在素描单元课教学中,把信息化技术手段、研究性学习方式和绘画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探究素描艺术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与趋势,强调“理念先行”。从开始就颠覆了他们对素描的认知,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素描?”学生们的答案都像百度搜索的一样,十分一致:单色的用线的基础绘画学科;紧接着,我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查找大量的资料,明白了“素描”是一个工具,通过“素描”可以实现想要实现的结果;然后,提出“素描的意义何在?我画什么样的素描?”确定了各自的目标方向。结果,学生们在素描课程中作出了多种尝试,并不一味地用铅笔或者炭笔来描绘,使用了多种工具、多种方法、多种材料,做出了大胆的尝试。比如有彩铅画的形式,有国画和彩铅画结合的形式,有色彩和素描结合的形式,表现他们心中各自不同的素描梦,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同样,他们会把这一理念方法带到下一个单元课中去。“互联网+”新时代为我国创新现代化美育实践模式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打破了依靠网络课堂方式进行现代化美育教学的传统模式,拓宽了现代化的博物馆、科技展览厅、艺术馆等场所的美育信息服务场地,搜集到更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采用座谈会、茶话会、展览、访问、参观、游学的方式加强艺术交流学习,拓展艺术实践途径,运用情感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与创造力,使学生真实体验到审美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

互联网使得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说,要求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问题意识、迅速地辨认和判断的技巧、全面信息整理与综合应用的能力,进而促使教师自身在专业方面的发展与自我提高。由此可见,西藏高校艺术教育以“互联网+”为驱动,大力开发艺术课程,分析研究互联网下艺术教育方式方法,为艺术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变革高等院校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育人成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指引方向,构建一个融学习、实践、教育为一体的西藏绘画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成为可能。我希望可以好好畅想一下未来的教育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走向何方,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何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助推而锦上添花。教师可以在授课的整个过程中,把教学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成课堂的教学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型思维直接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国内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直接补充到课堂;鼓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科学探索研究及其他科研的培养,做到将自己在课堂上的所学融会贯通,努力培养成长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当传统的教育模式借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线上课程,比如,翻转传统的课堂、微课、慕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以前单纯的虚拟世界,变成了现在的真人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同步演进,从以前的线下交流变成了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同时演进等,这也同时意味着,过去的师生之间面对面的那种教学指导和沟通,更加重要而且具有了针对性,信息技术所带给我们教育的巨大改变不仅仅是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效率,教育的质量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作用因此得到了凸显。

三、“互联网+”下学科建设的转换重构

西藏高校艺术教学以对唐卡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为切入点,立足于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对唐卡进行数字化保护。如今西藏还有很多传统作坊中的唐卡画师教学中,只是注重对于技法的学习,不太注重对于理论与文化的学习,造成许多画师的“眼界不够”,制约了唐卡绘画艺术的进步。随着非遗传承人一个个老去,技艺如何保护传承?对唐卡是否可以进行数字化保护,以开放的心态将传统唐卡文化进行传承创新,促进西藏网络经济创新发展、文化教育交流。在传统的藏画教学中整合互联网的资源,让优秀的传统技法和现代藏画的文化教育搭载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藏画文化资源进行录入、扫描、摄像,加工后变成一种数字化的资源,建立数据库进行储存、共享,通过开发制作“慕课”等,对唐卡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保护,解决唐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教育师资匮乏的困境,跨越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使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传承,为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作为勉唐派唐卡和钦则派唐卡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特别是勉唐派唐卡传承人丹巴绕旦已八十多岁了,对唐卡进行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

加强互联网教学方面的投入,在资金、人力上要满足互联网教学的需要。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将西藏绘画艺术从传统民间直接移植至高校数字化艺术相关专业的教育,营造一个数字化唐卡教学环节,构建一个数字化的教学设施,优化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完善学科建设,满足学院师生教与学的需求,进而改善和提升学院的教学质量,是一项有利于推动西藏绘画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推动学院的重点。通过对高校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性、多样化水平提高的具体实质性探索;在高校艺术教育领域,不但必须对绘画艺术技法的传统文化及其理论的重要性进行研究,还必须对绘画艺术教育的现象及其与绘画艺术教育的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翻转式的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地出现在了各类高校的课堂,利用“互联网+”的丰富知识和资源从深层次上挖掘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找准定位,准确地把握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作为其培养计划制定的重点和依据,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进行专业的设置、课程架构、教学内容等因素进行了确定,积极地开发相关的教材。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对藏画进行梳理,使其更加体系化、系统化、学科化,促进藏画学科建设的转换重构,建立具有新特色的藏画艺术教育理论新体系,完善西藏绘画艺术学科建设,制定一套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藏画民族教育教学标准。教师们也可以有限度地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来转换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教师在下发了目标任务后就引导学生们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活动积极性并通过移动手机 app 、校内学习平台等多种软件,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从理论和实际在各个角度给予了帮助,让学生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构建以产教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也是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有效途径的重要手段,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高校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把自己所学藏画艺术技法与藏画元素相互投射融入到藏画艺术创造中,讲好西藏的故事;学校和用人单位两方可以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平台等多种信息化手段搜集市场信息资料并综合分析判断确定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要求,并将其相关理论学习、实际操作及相关科研成果的开发有效结合在一起来,开发旅游产品、纪念品,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探索西藏绘画当代创新发展的趋势,发展和壮大西藏绘画创新型人才队伍,促进西藏美术的繁荣。

四、“互联网+”下评价管理系统的转换重构

“互联网+”下,教师从传统的教学评估者逐渐转化成为了学习的记录者,通过开放式的动态管理系统运行和评价,学生在线上课程中所学习的状态和情况都能够被及时地记录下来,通过采集和整理学生在线上所学习的信息,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动态,并将其储存了起来,建构了学生的个体档案库,从而更好地让教学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从每一位学生入校时就开始记录,将每个阶段、单元的日常学习状况、思维动态等资料一一记录,直到每一位学生完成大学毕业乃至入职,这份资料和信息档案将一直伴随学生的终身,对于学生的接受教育和成长都将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性。而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从以前传统的课堂教学向以后的学生信息的记录者,通过对信息的记录,分析、了解和评估学生,促进其自我的进步,发挥学生作为信息记录的功能性和价值。同样,也可用于教学的评价,更有利于总结藏画教学的有效方法和发展路径,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逐步建立行动研究模式,进一步探索西藏绘画艺术传承、保护、发展的途径,不断发展和壮大西藏绘画创新型人才队伍,促进西藏美术的繁荣,最终实现西藏民族文化藏画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目标,真正实施“发展性”教育。

构设合理、有效的开放动态管理体系和信息化运行评价机制,使我们可以为前一阶段的教学效果作出科学评估,也同时可以给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意见,评价机制和考核的重点并非只局限于通过考核来保证学生对所有知识点的基本掌握状态,还因为我们需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和实践来了解其所在的学习环境、实践效果和创新能力水平来确定。开放动态管理评价体系是一种多角度地进行评估和综合考量的、兼顾研究过程与结果的考核体系,尤其适用于藏画类的课程,其内容实践性很强、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面广,着眼于对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鉴赏技巧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知识的扩展与深化和全面的发展,主要通过基本技法、理论的讲授以及临摹、实践练习、掌握藏画的表现技法,使学生了解藏民族传统绘画的美学思想及艺术成就,提高学生对藏画的鉴赏水平,彰显“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

五、“互联网+”下教师角色转换策略

“互联网+”下,教师们应该清晰地明确自己角色的定位,树立网络化教育的理念,推进自己角色转换。我们充分意识到了互联网课程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深入探索了互联网课程教学的模式并始终把它们贯穿自己的课程教学结构中,推动了互联网课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实践和发展;教师需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养成一种互动型的学习理念,推动互动型课堂模式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革命性地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整合大量的课程教学资料,挖掘有价值的课程教学信息和数据,引领广大学生去理解、思考和认识,以各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深入开展课堂互动式的教学,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引导,与学生一同去沟通、解决问题,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广大学生去思考,依托于互联网的平台,获得更多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在移动端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知识素养,能够进行分析、整合、获得、接收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制作出良好的教学课件,以此来协助互联网时代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自身的创新性和思维技巧,优化了教学资源,实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化教学的有效对接,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得到了培养,彰显了教育和学习者的核心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适当的应变能力,针对各种突发的教学状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解决其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进而使得互联网课堂教学更加富有价值。

六、结语

“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但是永远不会彻底颠覆传统的教育,更不能彻底破坏学校现有的教育体制,而是带来一种提升。高校的师生关系一定不会被科研技术所替换或者取代,而是会沿着科研技术发展和变革的轨道不断地转换与重构,在科研的理念和手段上都会走向一个可持续、可发展的多样化,西藏绘画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历史现象及对价值观的取向,我们更要充分借助于互联网不断从科研的理论到实践来开拓西藏绘画艺术的外延与内涵,改变传统的西藏绘画教育观和教学方法,注入时代精神,以期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更多的创新性,从而更加契合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互联网进行藏画数字化保护,资源共享,能够促进高等院校教学的改革,开放教育资源有利于更多对藏画感兴趣的人自主学习、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虽然在课程和教学中都具有许多的优势,但在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还很难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充分地依托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实践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实践与育人的渠道,着力于推进实验与教学、创新实践和综合教育与实践等多种途径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与育人教学的大平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就是西藏绘画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是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西藏绘画互联网+
都是西藏的“错”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