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基于助力乡村振兴的广西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2020-08-03许文林张明坤

广西农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林广西学院

许文林 张明坤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要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1]。这充分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大批各级各类的农业人才,农业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涉农院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广西涉农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上说,加快涉农院校改革发展,对于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教育发展重大部署、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广西涉农院校要从三个方面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发挥科学研究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发挥社会服务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服务保障。因此,基于助力乡村振兴的广西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 广西高等教育的结构状况

广西现有本科院校共35 所,其中大学8 所,公办学院16 所,民办学院3 所,独立学院8 所;普通高职专科院校40 所,有25 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专科教育。从院校类别看,本科院校中有综合性大学1所,占2.86%,师范类12 所,占34.28%,文史艺术管理类10 所,占28.57%,理工类7 所,占20%,医学类5 所,占14.29%。1997 年广西农业大学与广西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广西大学后,广西也没有独立建制的农林类本科院校,成为6 个没有农林类本科院校的省(自治区)之一。

表1 2017年普通本科十二个学科招生人数情况

2017 年广西高校全日制在校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总数为3.0389 万人,在校本科生为45.7 万人,在校专科生为41 万人。2017 年广西本科院校招收研究生1.2038 万人,本科计划招生12.59 万人,实际招生12.6 万人,计划招生完成率为100.08%;其中25所本科院校招收高职专科生计划为28322 人,实际招生20418 人,招生计划完成率仅为72.09%,高职专科类招生缺口较明显。

从广西普通本科12 个学科招生人数来看,以工学占比最高,为27.70%,哲学占比最低,仅为0.08%,农学占比0.75%,排位第十;具体构成比例详见表1。

2 乡村振兴所需农业农村人才分析

《规划》指出,要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从乡村振兴需要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视角来看,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也必须依靠农业人才的力量。当代农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业和农村发展也获得了更多新鲜血液注入了的机会[2]。

2.1 创新型农业复合人才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规划》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基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人才应该是一种复合型的多面手创新人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农业低耗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标准化、产业化与组织化发展,要求农民和从业者不断提升种植栽培技能和对新型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规划》提出,要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返乡下乡人员等主体协同,推动农村创新创业群体更加多元。但是,许多农村年轻人离开农村不从事农活,使得承接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的载体减少,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上年纪的农民,针对这些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效果有限,农业专家到生产一线进行指导也很难起到以点带面作用。因此,要重点依靠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型农业复合人才的培养。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传播推广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等,可以成为农业农村发展创新团队的主力军。

2.2 经营型农业复合人才

农业生产最终的成果是农产品。但是,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只有销售出去,并卖得好价钱,才能变成经济效益,否则就无法给农民增加经济收入,还会挫伤农民积极性。《规划》指出,要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可见,要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有一批熟悉农村农业情况,既懂农业技术,又善于管理和销售的经营型农业复合才。对此,要加强农业院校农业专业的课程改革,融入农业经营管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增加有关农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内容,培养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有一定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3 技术应用型农业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首要是发展产业,产业要兴旺,要有一个生态家居环境,确保人们安居乐业。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层组织,也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主战场。产业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及乡村发展规划和建设,需要一大批技术人才深入到乡村和产业一线将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将现代农业科技,包括优良品种、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推广到乡村,传播给农民和产业经营者。对此,农业院校要强化技术应用型农业农村人才培养。除了专科层次应用人才外,还应有一定数量的本科层次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3 广西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近几年来,广西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不论是本科院校数量还是本科在校生人数都增加了不少。但是,广西高等教育仍存在学科结构不够合理,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不够高等问题。从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和乡村振兴需要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视角来看,问题更加突出。

3.1 农类本科教育规模小,没有农业本科院校

2017 年农学类本科招生为952 人,仅占当年招生比例的0.75%,在12 个学科中排位第十。1997年广西农业大学与广西大学合并后,广西没有了独立建制的农业类本科院校。原广西农业大学开设的农业类专业并入广西大学后,一方面是农业类专业的培养口径有所收窄,倾向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向更高学术科研领域输送人才为主,对于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则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农业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被弱化,或者直接整合掉部分带“农”字的专业,比如,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

广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为保证农业现代科技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并结合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不只是需要学术科研方面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本科层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全国来看,除广西、宁夏、青海、西藏、贵州、海南共6 个省(自治区)外,其余都有独立的本科农业类大学,北京市和山东省有2 所本科农业院校。值得注意的是,原浙江农业大学合入浙江大学之后,浙江省于2010 年以浙江林学院为基础成立了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为地方大学,开设了全部农学类或涉农类专业

3.2 开设农类专业的院校数量少,专业布点数少

广西虽然有7 所本科院校开设农类或涉农类专业,据相关资料了解,5 所院校中,南宁师范大学北部湾大学、南宁学院、百色学院、贺州学院只有1个农业类专业,玉林师范学院2 个,广西大学9 个。在13 个本科农类专业中,除园艺、水产养殖学、茶学3 个专业有2 个布点(即2 所学校开设)外,其余的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等10 个专业都只有1 个布点。布点少的专业,即开设院校少的专业,招生人数自然少,规模也就小了,广西并且在有限的培养人数里,较大部分人才又侧重或者倾向于学术科研型人才培养,基于此,这也就成为了限制广西本科农业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纵观国内各个省市自治区,许多省、自治区都有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农类或涉农类专业,且不少专业均有多个分布点。比如,江苏省有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等至少6 所本科院校开设农类专业,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许多专业都有2 个以上布点,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有3 个布点,园艺和园林专业有4 布点;又比如邻省贵州,虽然没有农业大学,但也有贵州大学、凯里学院、安顺学院、铜仁学院等至少4 所本科院校开设农类或涉农类专业,其中农学、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部分专业都有2 个以上布点。广东省作为全国GDP贡献最大的省份之一,依旧开设了包括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共4 所农业类本科院校。

3.3 传统农类专业为主,缺少现代农业和乡村建设所需专业

2017 年广西农类本科专业13 个,分别是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蚕学、动物医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林、园艺、水产养殖学、茶学。这些专业中,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外,其余几乎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学类专业,而与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建设相关的专业,如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农村区域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等极少开设。

4 深化广西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广西是一个农业大区,不管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区,还是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来看,都必须进一步深化广西高等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下面就广西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4.1 增设一所农林类本科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填补广西没有农业本科独立院校空缺,从类别和层次上优化广西高等教育结构,汇聚高层级农业技术人才。大学不仅培养人才,更是汇聚人才的智力高地。大学需要一批专业教师、科研和技术推广专家学者,增设农林本科学院无疑也是为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的一个重要举措之一。新设院校可命名为:广西农林科技学院,定位为:培养技术应用型农林本科人才,以区别于广西大学培养学术研究型农林人才。广西农林科技学院的建设,可以以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建设基础,依托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科学院、广西林科院等涉农林科研机构力量共同助力建设。同时,为稳定高职专科农业人才的培养,可在建设广西农林科技学院的同时,在广西现有的7 所农业中专学校中,选择办学基础和办学成效较好的1-2 所,并整合当地职业中专的办学资源,凑建1-2 所农业畜牧水产类高职高专学院

4.2 增加农业类专业布点扩大专业办学规模,提升培养能力

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和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对已开设有农业类或涉农类专业的本科学院,如钦州学院、梧州学院、贺州学院、百色学院等,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可再多开设一些农类或涉农类专业,使这些专业的布点数增加,既可在全区层面形成专业办学规模,又可使学校内部的农类专业形成专业群,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率。

4.3 调整优化农业类专业结构,增设现代农业和乡村建设急需专业

如增设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装备工程、农业电气化、农业水利工程、农村区域发展、动植物检疫、中药资源与开发、农产品加工与贮运等专业。

4.4 深化农业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应用型人才要求,改革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实用性,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增加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设施设备、绿色与有机农业开发、特色乡村开发与建设、农业园区建设与经营、乡村文化与旅游,乡村服务业开发与经营等方面的课程或教学内容。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3]。并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农业人才培养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环节之一,应该是多样性、多层级的;既需要学术科研领域培养高层级本科人才,也需要在应用推广实践方面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农业类本科人才。

猜你喜欢

农林广西学院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广西贵港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广西戏曲》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