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规则研究综述

2020-07-31张婕

中国电气工程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潜规则角度规则

张婕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加快,中国社会中原有的一些隐藏的文化现象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鲜明地显现出来--潜规则是其典型代表。“潜规则”作为当今一个稍显敏感的词汇,真实得存在于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是当下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探究潜规则的源起以及在中国的发展对认识潜规则有重要意义。

引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色彩,伴随这些文化色彩的是中国特有的一些文化现象,而这些特有的文化现象又受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西方文化融入,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与当下国情相结合以鲜明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诸如当下盛行的“潜规则”。当然,潜规则的存在有其自己的生成和扩展机制,虽然“存在即合理”,但是潜规则在社会领域尤其是政治、公共管理等研究中普遍被认为是对正式规则的破坏,其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但潜规则亦有作为正式规则补充的正性功能,它的存在能够推动正式规则的完善,并且在当下社会制度不健全,社会关系网错综复交织于社会运行的现实生活的背景中,“中国式关系”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这种“中国式关系”和社会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潜规则提供了一条更便捷的利益达成之路。因此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潜规则也有越来越被接受的趋向,因此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潜规则现象有一定现实和理论意义。

潜规则概念研究

当今国内对潜规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哲学、法律等领域,心理学领域涉及较少。潜规则作为一个名词和现象被人熟知来源于吴思(2010)的《官场潜规则·淘汰清官之一---当贪官的理由》一书,吴思将“潜规则”定义为正式制度外人们私下广泛认可的能够降低交易双方成本的行为规矩,这些规矩与正式制度相背离因此带有隐蔽性,但是却在实际中对社会运行具有支配性(吴思,2010)。王友琴(1989)对“潜规则”研究要早于吴思,随未得到重视,但其研究亦有重要价值。他认为“潜规则”是隐藏在生活深处的、未被明文规定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它们支配着社会生活但却未被意识到,并且是实际生活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我们固有的存在状态,从而为我们提供超越现状的必要前提(王友琴,1989)。这是对潜规则的较早研究定义。

关于潜规则的语义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个角度从社会学语境对潜规则进行阐释,认为潜规则是暗生的、潜在的规则,它即可能是社会规则也可能是道德礼数;另一个角度是从制度经济学语境对潜规则进行阐释,认为潜规则由博弈内生的一种偏离了正式规则的规则。经济学领域梁碧波(2004)在《“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一文中从经济学中的新制度理论角度来为潜规则定义,他认为:“潜规则”是制度体系中属于非正式制度范畴、且与主体制度体系相悖的非正式制度(梁碧波,2004)。孙强(2012)从哲学角度对潜规则进行定义:潜规则是相对于正式规则而言的,是潜存在正式规则背后在实际中发挥作用的不成文的行为约束。它是对正式规则的有意变通、过滤或曲解,这体现了一个人为化的过程。

关于潜规则的定义,各学科都有一定的自我理解,但大都是在吴思的对于潜规则的定义上发展而来,因此,追本溯源,“正规则之外的非制度化规矩,隐蔽的、私下的、潜藏的,但又是获得广泛认可的”等特征是其主要特点。在心理学领域中对潜规则的定义虽然也有差异,但也主要是以吴思的定义为参考,认为潜规则属于非正式制度范畴且与主体制度体系相悖的非正式制度(汪新建,吕小康,2009)。近年来对潜规则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哲学和管理学领域、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學的涉及较少。

各学科领域对潜规则的研究

潘雪江(2007)的《潜规研究》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潜规则,通过与显规则的对比对潜规则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潜规则的生成与社会历史文化密不可分,潜规则形成的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分别是人性异化、政治集权、人情主义,他认为法治社会应该是潜规则为零的社会,要消除潜规则需要确立当代正确的人情观、加强公民的法制精神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潘雪江,2007)。吕小康(2009)在《社会转型与秩序变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学阐释》一文中从社会学角度以规则与社会的互动为视角对潜规则的盛行进行阐述,认为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将西方引进的制度规定为中国的正式制度,但这种引进的制度短期内并不能与中国现实国情相适应,从而给了潜规则生存和盛行的空间,而且现代媒体手段的增多,增加了本就存在的潜规则的曝光度。民众在改革开放后对物质追求的欲望,为潜规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且从“惯习”的角度对潜规则进行了一定的解释,认为“‘传统与现代传统惯习与当下场域揉搓震荡的结果之一就是暴露和滋生出当下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潜规则”(吕小康,2009)。

孙强的《哲学视域下的潜规则研究》从哲学角度对潜规则进行研究。他从哲学角度通过潜规则的概念界定、表现形式及分类、运行机制、理性审视、泛滥成因探寻及消解途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孙强,2012)。宋圭武(2005)则从社会学角度在《“潜规则”之我见》一文中分析了潜规则产生的人性前提、基础条件和重要条件。当今对潜规则的研究角度主要聚焦在潜规则的源起、泛滥原因、社会危害以及如何治理等方面,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探讨的主要有汪新建和吕小康(2009),他们将潜规则做为一种惯习来分析潜规则的心理学框架。

范和生、李三辉(2014)等人从官场潜规则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考量,并提出治理方案和对策。程东旺(2015)从潜规则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潜规则对青少年的危害并提出了从何种角度开展道德教育,以消除潜规则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停留在理论论述和思考性质的研究阶段,缺少对潜规则的实证性实验研究。

在心理学领域对潜规则以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的主要是林炜双等人关于公众对潜规则的态度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他们主要以问卷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大众普遍对潜规则抱有消极的认知态度;潜规则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动力是个人的利益诉求,而制度的缺失和执行不力则给潜规则提供了运行的机会。并且以回归数据分析方式探究公众对潜规则的认知、对潜规则的态度和对潜规则的利用。结果发现接近80%的民众同意组织中存在潜规则,超过70%的民众接受组织中的潜规则,超过60%的民众表示会利用潜规则为自己服务。

结论

潜规则一词在我国虽然应用较晚,但是真实的存在于我国社会中已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从其源起以及发展来看,对我国社会发展确实存在较大影响。通过本文对潜规则的系统论述,希望能为大众更为系统的认识潜规则,对抗由潜规则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梁碧波.(2004).“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经济问题,8(6),14-16.

吕小康.(2009).社会转型与秩序变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学阐释(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天津.

孙强.(2012).哲学视域下的潜规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吴思.(2009).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吴思.(2003).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猜你喜欢

潜规则角度规则
当代女生交友潜规则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让规则不规则
角度不同
人啊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
潜规则
自作自受的“全民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