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作自受的“全民潜规则”

2009-07-20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21期
关键词:制造者潜规则全民

马 军

中央音乐学院“殿堂级”的梁教授“潜规则”美女考生,中青报调查显示“99.8%的人都遭遇过潜规则”……潜规则一词人们太熟了;只是这一次,它已经演化成为“全民潜规则”。其实,我们每个人跟梁教授一样,都既是“全民潜规则”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它的受害者。

“全民潜规则”

不久前,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年届七十的知名博导梁教授,在财色两方面“潜规则”一名女学生,后未能兑现其考博承诺,在该女生到处告状的情况下,梁教授无奈之下“声泪俱下”地向中央音乐学院纪检部门主动坦白。此事经媒体披露后,有关艺术院校“潜规则”的话题再次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遭遇过‘潜规则?你会怎么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从8月7日起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截至明25日)让人有些触目惊心:99.8%的人都认为自己遭遇过“潜规则”,仅0.2%的人表示“没遇到过”潜规则。这一调查结果被众多媒体转载,甚至有的媒体宣布“99.8%的中国人遭遇过潜规则”,还引申为“全民潜规则”。

该调查中的“潜规则”主要指消费服务领域,“消费潜规则”当然也是一种潜规则。正如该调查所描述的那样:在餐馆就餐却被收餐具费,承诺的电器免费维修却被收上门费,老人、小孩旅游被以消费能力低为由加收团费……“潜规则”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许多人都习惯了忍气吞声。今年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挑战潜规则”行动,现已在各地征集了“潜规则”800多条。

也许网络调查的样本局限性还需商榷,但许多人认为,潜规则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已在社会上泛滥成灾。因此,“全民潜规则”这个词看起来很夸大,但多多少少有现实依据,也是人们无奈情绪的一种反映。

人人都是“全民潜规则”制造者

中青报的调查显示99.8%人吃过潜规则的亏,但高达78.0%的人选择“忍了”,认为维权成本过高。“现在光靠几个人来维权是不够的。如果所有人遇到不公平的事都能提出来,这些潜规则就不可能存在了。”专家如此说。

也有消费者呼吁:“我们日常也要带头抵抗这些霸王条款!什么事都要较个真,这样就会少吃亏了!”但有此行动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本来拿不上台面的“潜规则”大行其道,往往是因为人们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就成为“惯例”。因此,与其说人们“被潜规则”,不如说每个人都是“消费潜规则”的制造者。

女学生为了一顶博士帽,不惜用金钱、身体与老教授做交易。一名学者前不久在自己的博客上透露,他在大学任教的好友对此笑称:其实很普遍,只是梁老没“玩”好,媒体大惊小怪而已。

真令人感慨,潜规则已经到了让人见怪不怪的地步。近年来,高校招生丑闻不断。丑闻背后,考生不是努力准备专业,而是费尽心机盘算如何抄小路;考官不是严把考试关,而是接受财色贿赂。当潜规则成了公开的秘密时,比潜规则更可怕的,就是大家去适应潜规则,去利用“潜规则”。

也有专家建议立法破除潜规则:要根除这种不良风气,就应让每一项权力置于公众的注视之下,放在制度的监督与制约之中。唯有如此,“潜规则”才能守规则。

老教授也是“全民潜规则”受害者

“中国音乐殿堂级的人物都栽到了潜规则上”——人们不是为潜规则震惊,而是为当事人的身份震惊。其实尘世里本没有干净的人,都要靠规则来约束。随处可见的潜规则,让明规则变成一捅就破的窗户纸,梁教授自然不能免俗。

如果一切正相反,任何潜规则都铁定受到惩罚,梁教授也就不至于晚节不保。因为在一个潜规则无所遁形的社会里,他连潜规则的念头都不敢转,更别说动手去做。从这一点来说,梁教授也是“全民潜规则”的受害者。

“大环境如此,我们大家只能一起来接受潜规则的事实。在这个大学校长院士抄袭作弊的年代,谁能幸免于潜规则呢?”一名网友如此反问。

啊,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对潜规则,我们每个人跟梁教授一样,都是制造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在每个人心中,其实都隐藏着一个“梁教授”。

国内六大潜规则

什么是潜规则?“潜规则”一词最早在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中提出,本意是指“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这一词汇是那样精妙,以至于它一经创造出来,就获得了惊人速度的流传和外延拓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活的词汇。

说到底,潜规则就是不成文的一些暗箱操作的规定和原则,如今已经无孔不入地渗入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百度百科对“潜规则”这样定义:它是相对于“明规则”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但又是众所周知的、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

因此,老教授和美女学生之间的“潜规则”,虽然看上去跟“消费潜规则”不一样,但性质相同。社会上的类似潜规则还有——

1.娱乐圈潜规则:

想上戏先上床——娱乐圈向来都是是非之地,权色交易、绯闻炒作、买榜打歌……潜规则的多方式大手笔,让人们大开眼界。大陆前几年的张钰、周璇事件都一再风生水起,前不久韩国明星张紫妍自杀也与潜规则有关。

2.招生潜规则:

想上学先塞钱——网上流传一段关于落榜北影考生的视频,落榜女生自称是艺校优秀学生,却连初试都没过。母女两人哭诉考试不公平,考之前老师就说必须准备30万,不然门儿都没有。其实很多学校都有类似潜规则,想读好学校要交赞助费、转学费、借读费……名称不尽相同,但性质都一样:你想来念书,先跟学校“意思一下”。

3.幼儿园潜规则:

参加收费班才能拿奖状——某幼儿园的一个孩子,因为没参加收费课外班,结果成为唯一没有领到奖状的孩子。“课外教育的潜规则深深地伤害到了孩子和家长的心灵,我们该怎么办?”网友就此话题进行了热议。

4.求职潜规则

招聘是为了宣传——大公司更不可靠,利用网络、报纸、现场等多种方式招聘,其实他们并不需要人,只是为了广告宣传。据称人才网站50%以上的职位都是过期的、无效的、不招人或招满人的,所以求职者会抱怨“我投了那么多简历为什么反馈率那么低?”

5.文坛潜规则:

拿红包写评论——拿了人家的“红包”,写评论时自然只有溢美之词。据称目前北京评论界有一个大致的“红包评论”行情标准:写一篇评论文章,“关系户”500元左右,无关系者1000元以上(不含出席研讨会吃、住、行等费用)。

6.医院潜规则:

做手术给医生塞红包——这事儿地球人都知道,就不用多说了吧?

(摘自《西安晚报》)

猜你喜欢

制造者潜规则全民
当代女生交友潜规则
3月历史大事记
搞笑事件满天飞,就数你们最给力
文字场景、现实气场和精神效果的“制造者”
洪水制造者
终结艺考潜规则需要“靶向治疗”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关于安全
潜规则
把医疗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