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合力营造和谐教育共同体

2020-07-30曾水清

教育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家校家长同学

曾水清

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是当前教育领域倡导的理念,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确保教育理念落实到位。在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必然相遇,这种相遇是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如何使家庭与学校形成最优的共育模式,杭州绿城育华小学一直在探索——

利用特殊资源,引领家长参与学校建设

小学教师在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小学学科教学这些方面有其心得和经验,但是就社会各个职业和各个层面来看,总是不能穷尽。家长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他们的职业特点和成长经历也能够提供别样的教育视角,学校要利用家长的特殊资源,充分挖掘他们的教育潜力,和学校教师的专业学习之间,形成一个有力的互补。

“请家长做老师”的倡议经过校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的传播,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他们纷纷登记、预约报名。于是,学校教室里,多了一些身影——他们就是学校的“家长教师”们,他们给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家长课堂”。

一位学生的家长是交通警察,便自告奋勇给学生讲交通安全课。学生们通过观看交通事故的短视频,真切地感受到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交警老师”对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学生们兴奋地当上了“小交警”,孩子们内心拥有着对警察职业的神圣感,他们充满骄傲,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交警职业的重要和辛苦。最后,“交警老师”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让他们监督自己的家长和亲人开车不能玩手机、不能闯红灯,要带头执行交通规则。孩子们做得很认真,还不定时地向“交警老师”汇报“监督结果”。家长和老师对这样生动实感的课堂非常满意。家长表示:“‘交警老师有真切实感,讲出来的内容非常切实可信,对孩子们很有触动。”

一位学生的妈妈是医院的保健医生,作为特约嘉宾来给学生讲解“生活卫生课”,通过几个小实验和显微镜的细菌观察,学生们发现原来“钱”等常用物体上沾满了可怕的各类细菌,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洗手,很可能就“病从口入”了。同学们体验了五步洗手法,此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啃手指头的了,饭前便后也会自觉做到及时洗手。

一位做厨师的家长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舌尖上的中国”课,他把同学们带到厨房,进行现场教学,教同学们做酸菜鱼。厨师家长让同学们辨别酸菜的质量,体验去鳞片、鱼鳃,切鱼片等,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动手尝试,不免笨手笨脚,但为了达成回家做一道“酸菜鱼”的目标,大家学得非常认真。很多学生回家给父母做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道“大餐”,有的学生还在作文中写了“做后感”。

这样的家长课堂,由学校做好统筹安排,让学生在合适的时候上合适的家长课堂。试想,如果只是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所得就非常有限,现在巧妙地把家长的人力资源实现了“共享化”,让更多的同学都能受益,也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学习收益。

成立“父母成长学校”,推动家长正向成长

“你呀你呀,怎么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了?”“你看,你看,这里又漏做题目了不是!”“我怎么说你好呢,这作文都写到哪个边际上去了都不知道!”“你比比隔壁XX同学,人家都考满分呢!”……最后有一位孩子壮着胆子说:“你比比克林顿,他都已经当过总统了!”

当听到家长在表述教育困惑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地想:许多财务、信息技术、数学等专业毕业的家长,读了大量的专业书,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但却是第一次做家长,而且很少有时间去看儿童教育的专业书,也很少听兒童教育的相关讲座。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那么,怎么让家长能够及时有效地成为一位好家长呢?学校决定成立“父母成长学校”,列出家庭教育培训菜单,采取分项积分考核评价的方式,积极推动家长正向成长。有家长上完后,开玩笑说:“有大学毕业证,代表我可以参加工作了;有驾驶证,代表我可以开汽车了;现在我拥有了家庭教育合格证,这个最高级,我可以做一个合格的爸爸了。”

怎样才能让家长心甘情愿地做“学生”,而且做“好学生”呢?学校采取菜单式讲座系列呈现的方式,每学年进行一次菜单项目的更新,让家长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需求、学习时间需求、学习难易度需求等进行点菜,就像是到饭店进行选菜一样。由于家长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学习,所以学习起来也非常情愿、非常卖力。学校对家长教育进行刚性和柔性评价,刚性评价则是要求家长每学期参加两次以上的培训,柔性评价是对每学期积极参加5次以上培训的教师进行适当表彰。

家长做“学生”,既体验了学生的角色,又学习了家庭教育的很多知识、方法,有效提升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效果。

聚焦话题,老师和家长开“专栏”

在绿城育华小学,家长们常常会领到一本“特别”的书——《家校育华》,这是一本家校“合著”的书,编辑由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组成;书里的文章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的家长。在开辟的“焦点”栏目里,会围绕学生和家庭近期的热点问题进行聚焦式探讨,每期有不同热点切换:共同空间意识、家务劳动观念培养、阅读习惯养成、个人卫生习惯、身体健康的珍视、视力保护的方法……每一期“焦点”都成为家长们热聊的焦点,他们在阅读相关教育智慧故事后,再到班级QQ群、微信群里进行二度交流,击鼓传花般形成近期讨论热点。书中有名人或成功人士的家庭教育故事;有父母和孩子背靠背互相写自己的印象,有的几乎一致,互为知己,有的大相径庭,互不了解,都能促进大家深入思考和改进;有爸爸妈妈回忆孩子成长的“萌言萌语”,孩子们记录爸爸妈妈的尴尬一瞬,令人捧腹;有孩子们的国际交流项目过程呈现,有家长作为大学访问学者的所见所闻,还有亲子国际游的异国风情。

没有说教,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都是鲜活、现实的成长故事、教育亲历。一本书,巧妙地将家长和学校形成理念共识。

开放引援,让家长成为学校的“家长校工”

有研究表明:家校合作的失败,大都源于家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实状况是:一方面是家长很想了解学校,参与学校的部分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是,学校和教师由于各项活动接二连三地开展,忙得不亦乐乎。那么,学校是否可以提出部分教育专业要求不强的工作,邀请家长自愿参加工作和管理呢?就是学校实施的新举措——家长校工。

有一年,学校举办每年一次的学生运动会,除了田径类比赛外,还有游泳嘉年华、趣味运动会等,分三个场地同步开展,各个体育竞赛项目多达80余项,需要裁判300多位。这样,即便全体教师不管理班级,也远远不够,何况需要管理和带队,班主任分身乏术。于是,学校让各班家长委员会自愿报名,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家长校工队伍,并且除了裁判员队伍,家长还组织了摄像摄影团队、后勤保障团队、宣传报道团队、奖品分发团队等,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会就在全体家长校工的支持下顺利开展了。活动结束后,学校收集活动反馈建议,令人感动的是,家长们100%都反馈希望学校将来有活动,随时召唤他们。

为此,学校茅塞顿开,与其关门办学,学校和教师忙得不亦乐乎,不如开放引援,让家长成为学校的家长校工,参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办学合力。于是,校园足球“绿超”联赛上有家长校工的身影,“女孩节”“男孩节”上有家长校工的讲座和主持,“迎新晚会”“科技嘉年华”“戏剧节”都少不了家长校工的工作主持。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教育培养孩子的任务。家校共育,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协调家校双方的力量使之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有效地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家校家长同学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长错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