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的创新力提升及对策

2020-07-30杜才友

教育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创新力学段课程体系

杜才友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更是学校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从规模、数量“高增长”发展模式向更加注重内涵、更加注重质量的“高质量”发展转向,而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的就是校长的创新能力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贯通发展,需要校长的创新思考与创新行动, 这是校长的使命与担当。

校长的创新力提升与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的讨论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新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汉字中的“创”就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开创“新产品”,达到“前所未有”;“新”是新的想法、新的举措,犹如对“损伤的部件”进行维修或者保养,让它更完美、更丰满、更有动力。“创新之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学校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核心,其个人创新力是指在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中,能够针对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提出个人的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观点、方式、途径、对策、指导有效的组织变革等等的能力。审视当前中小学校长的创新力,存在三种现象值得深思: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创新缺乏必要的系统设计;二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创新没有科学的过程管理;三是“狗熊掰棒头,掰一个丢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创新没有良好的传承机制,校长自身缺乏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学校深度改革缺乏整体思考和系统设计,同时校长也没有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把管理的科学化、人文化、网络互动时代的要求落实到学校的管理实践之中。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前身是陶行知先生1937年在合川草街创办的育才学校,后迁至新龙湾更名为重庆育才小学,历经多次更迭,2006年学校迁现址办学,定位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至今,学校有幼儿园6个班,小学47个教学班,初中25个教学班,近3820名学生。这样一所规模庞大、学段漫长、体系复杂的学校,有它的自身特点:学段长,基本上有四个学段;管理层级多,基本上有六级管理之多;能力评价标准统一难,有很多不同的系列等等。如何让学校的管理精准、高效、优质,其实是对校长个人创新力的考验,更是对校长创新力的鞭策。作为一校之长,要有理论、有政策、有意识、有实践地开展学校深度改革,特别是组织结构变革的创新。

在转向变革中重构学校组织机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多项深度改革,如课程改革、课堂改革、文化建设等不断提出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实践要求。具有创新力的校长,自然应当审时度势,在学校的运行机制深陷“少慢费差”的怪圈之中时,大胆进行人、事、权、责、利等方面的重构组合,优化内部结构,扩大组织功能,重构一个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教育生态组织系统。

校本化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是对学校管理部门的权、责、利进行重组和调整,创设没有旁观者的管理团队,确保组织中每个人的“精神软件到位”,让管理人员真正参与到变革中来,从而减少在变革中的阻力。在笔者所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九年的跨度(不含幼儿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不关注这些差异,进行分段管理,就会少了针对性、实效性,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九年一贯,一把双刃剑”。为使管理高效并落地生根,以适应幼儿园、小学、中学一体化的组织结构,校长的创新举措是设置一室四中心和四学段扁平式组织结构:党政办公室、教学服务中心、教師发展中心、学生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和学前段(幼儿园)、低段(1-3年级)、中段(4-6年级)、高段(7-9年级),科学重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配置,让学校实现扁平化和短平快管理。

一方面在全局统筹下学校将管理重点放在学段,让学段有充分的管理自主权,强化学段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职、权、利,从而使学校从一贯化向特色化发展,进而达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境界;另一方面,学校强调各个学段之间的有机融合,打通“幼儿园和小学,小学低段和中段,小学和初中”各学段间的断层,加强一贯制的落实。例如,教研一贯制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融合开展,教师培养一贯制强调学科教师在学段教师中间做到相互交流与互动,实现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等。学生能尽快适应小学与初中的差异,教师能真正了解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的课程标准,明确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有效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优势。

在传承与创新中重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之根本,是学校之魂,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长期以来,学校的行知课程体系将真实世界与生活课程有机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学校的发展,原有的行知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梳理学前教育到九年级的课程系统无缝建设,没有很好地凸显“九年一贯”的课程特色,已不适用于当前的校情。由此,在传承与发展中重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就成为校长创新的思考与实践的需要。

校长对于“九年一贯”的课程体系特色,思考上拟采取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学术委员会讨论研究,突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会生活、有大爱、能创造的人格品质,以及具备现代社会生活技能和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具体实践建设上:一是传承老育才学校对学生提出的“二十三常能”,从中提炼出新时代育才学校学生的新技能,并将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注重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美术、体育等特色精品课程建设;二是创新做好学前教育与低段(1-3年级)、低段与中段(4-6年级)、中段与高段(7-9年级)、高段与高中的课程衔接;三是加快实施小微课程或微课程建设,如微党课课程系列、微团课课程系列、微家长课程系列、微学生课程系列等;四是构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行知课程”读本系列,形成“行知课程”实施策略。

在系统思考中集成学生“科创节”

系统由部分组成,管理也是由不同的分系统部分组成。校长的管理不能忽略部分的互动关系,要学会各部分的有机结合,达成整体系统发挥作用最优厚的功能。笔者结合学校愿景:创建富有生活气息和创造精神的爱心校园,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原理指导,努力实践于愿景的实现。创新举措上: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结构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潮流,系统思考“一贯制”学生的实际,系统性考虑中小学,融会贯通;二是将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实际有机融合,整体架构学校的科创活动,打破学科界线与学段隔绝,将小学科学、综合实践等与中学理化生、地理、数学等结合起来,将中小学信息技术、美术融为一体,系统构建学生的科创活动体系,集成属于育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创节”。

科创节由学生服务中心牵头,各处室、各学段协助,各教研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美术等)参与,各学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项目,如低段1-3年级学生主要完成生长观察日记、科幻绘画、“科技与生活”板报等;中段4-6年级学生主要完成创科技小论文、科技小制作等;高段7-9年级学生主要完成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信息技术技能大赛、编程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积极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班级大行动、各教研组齐上阵、学生头脑大风暴,校园里处处充满了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浓烈氛围,在各项科技比赛中,同学们放飞科技的梦想;在琳琅满目的科技制作中,同学们学会了创造;在紧张激烈的竞赛中,同学们体验了成功;在精彩绝伦的科技小发明中,同学们展示了才能。我们注重在精彩纷呈的“科创节”实践活动中,努力让同学们体会到当今时代“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校长的创新力提升,需要依法依规,采取科学的组织结构,发挥特色育人活动开展的功能,更离不开加快完善校长创新力评价机制的建设……解决实际问题以有利于学校发展,校长的创新力提升始终在路上。

猜你喜欢

创新力学段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2017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榜单发布,阿里创新力领衔中国公司
创新力社会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全球十大创新力国家地区排名
2009最具创新力公司TOP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