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代社火表演之儿童乐舞

2020-07-30牛小芹

文物季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侯马竹马金代

□ 牛小芹

一、宋金时期的民间社火

迎神赛会是中国古代民间盛行的酬报神恩的祭祀活动,社火活动即由社日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社火表演在内容上与百戏并无太大区别,从本质上讲,二者是基本雷同的文娱表演活动,只是社火表演场地多在户外、规模更加宏大、演员更具民间性质。宋金时期,民间社火盛行。《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分别描绘了北宋与南宋社火乐舞的繁盛景象,可谓规模宏大、门类繁多。这是一个群体表演兴盛的时代,都市里的社火队伍频繁表演,逐渐催生出化妆舞队,表演人员也由勾栏瓦舍中的专职艺人向民间自由组织人员转变,民间社火舞队渐趋兴起。这些业余舞蹈队伍规模庞大,世代相传。节日里,各村、各社(城市里各行各业行会组织)都有自己的民间舞队。

金代社火表演的民间意味更加浓郁,进一步发展为民间节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人们游乐聚会的一大动因。金代陈赓《游龙祠》写道:“是时三月游人繁,男女杂遝箫鼓喧。骞菱沉玉答灵贶,割牲醴酒传巫言。”[1]描绘了游人如织、鼓乐喧天的社火活动场面。山西省宁武县定河村台骀庙前现存金泰和八年(1208年)州同知张守愚撰写的碑刻,碑阳题为《汾川昌宁公家庙记》,碑阴记载了祭祀汾河主神昌宁公时群众观赏社火活动的盛况:“每岁仲夏……作乐舞戏伎拜于堂下。是日阖邦远近,观者如市,大为聚乐,以极岁中一方之游观也。”[2]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金代社火表演的奉献祭神性质已经弱化,其娱乐性得到进一步强化,演变为群众性的游艺活动。

二、金代儿童乐舞表演

宋代以来,儿童舞盛行。在宋代宫廷重要的宴会中,一般都有儿童舞表演。宫廷以外,在民间寿诞等庆典中,儿童乐舞也很受欢迎。宋代儿童队舞表演的规模、服饰、节目名称等等有一定之规,儿童学习社火表演成为一种时尚,《东京梦华录》序云:“垂髫之童,但习鼓舞。”鼓舞,又称刮鼓,其名称在当时诗文中多有记述,是儿童拍鼓唱歌之戏,是儿童乐舞的一种表演形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晋南地区大量金墓砖雕得以面世。其中,社火题材的砖雕不在少数。从其中透露的信息看,在民间社火舞队表演中,《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记载的乐舞非常盛行,而且皆以儿童表演为主。一个表演单位内的演员,服饰妆扮整齐划一,表现出高度的艺术统一性。从表演内容看,若非乔装打扮、滑稽取笑,便是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图一 大李金墓儿童乐舞砖雕

图二 大李金墓儿童乐舞砖雕

侯马大李金墓,北壁上有六扇格子门,每扇格子门的裙板上各雕童子一人,从西向东,第一人为女童,其余皆为男童。女童头戴花饰,身穿衫裤,臂缠绸带;左手提锣,右手执槌,作敲击状(图一)。五名男童形态各异,个个活泼可爱。所穿衣衫服饰大致相同,皆穿红色衣裤,胸前佩带花饰。各人手持一枪,亦步亦舞。女童走在五名男童前面,可能为领队(图二)。这六幅砖雕为一组内容,合起来表现的是一种社火舞队表演,既喜庆又热闹。其表演内容,与现在流传于晋南地区社火活动中的“打花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3]。

新绛南范庄金墓,东西两壁面各有九幅社火砖雕,位于格子门上普拍枋之下。每个壁面都分为三格,每格内有三幅社火砖雕。以东壁为例,自左向右,第一格第一幅为一人敲小锣;第二、第三幅各有一人敲大锣。第二格第一幅为一人打腰鼓;第二幅为一人空手舞袖;第三幅有二人,其中一人左手执扇,扭腰拂袖,身后有一人为其撑伞。第三格第一幅为一人肩扛大瓜;第二幅为一人双手持物;第三幅为一人吹笛。以上三格九幅乐舞的表演者大部分为少年儿童,他们或戴幞头,边演奏边舞蹈,组成一个完整的小型社火乐舞队[4]。

侯马65H4M102金墓,须弥座束腰部位装饰一周乐舞砖雕。其中的六幅社火砖雕,表演者均为少年儿童,男童或额前垂髫、或戴花脚幞头;女童则头扎双髻彩结蝴蝶。除少数赤膊者颈戴项圈、腕戴手镯外,其余皆穿短衫、窄裤、窄裙,服饰整齐划一,显然是舞队在表演。表演内容可在文献中找到线索[5]。

《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宋代“舞蛮牌”、“扑旗子”等乐舞的表演形式。蛮牌木刀,《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记有“蛮牌木刀”一项,“牌”为兵器“盾”的通俗说法,蛮牌应是一种盾牌。“木刀”即“棹刀”,为形似船桨的一种兵器。其表演形式为:“……乐部复动蛮牌令,数内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这种舞蹈,产生于古代战阵生活,表演起来虎虎有生气,极具观赏性。

侯马65H4M102金墓中的两幅砖雕,其一,二人皆为儿童。一童手持“棹刀”;另一童双手端一板状物件,其侧面有简单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形似“盾牌”。二人各持兵器相对而舞,身后彩带随风飘扬(图三)。其二,二童子颈戴项圈,身披彩带,穿窄裤,着鞋,双双持牌,翩翩起舞。正是社火中的“蛮牌木刀”表演。

扑旗子,《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载:“次一红头巾者,手执两白旗子,跳跃旋风而舞,谓之‘扑旗子’。”至今古典戏曲舞蹈中尚有“扑旗子”这一术语,一般用于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

侯马65H4M102金墓中的一幅砖雕共有四位童子。左边一童双手各执一面三角旗,上下摆动,跳跃舞蹈。中间一童子身携腰鼓,回头招手示意。右边二童,各一手执剑一手持盾,相背而舞。这一场面与文献记载的“扑旗子”表演非常相像,应为社火表演中的“扑旗子”场景(图四)。

图三 侯马65H4M102金墓“蛮牌木刀”砖雕

图四 侯马65H4M102金墓“扑旗子”砖雕

图五 65H4M102金墓“村田乐”砖雕

图六 新绛南范庄金墓“乔宅眷”砖雕

村田乐,《梦粱录》《武林旧事》中均记载了元宵舞队中的“村田乐”一项。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记载了当时临安演出的情景:“村田蓑笠野,街市管弦清。”诗人自注:村田蓑笠野指“村田乐”。“村田乐”,是表现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民间歌舞,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新绛南范庄金墓中的一幅砖雕,一人涂眉敷面,肩扛大瓜,扭腰摆胯,翩翩起舞。侯马65H4M102金墓中的一幅砖雕,正中一童子,戴花脚幞头,肩扛大瓜,欢呼跳跃。左右两边各有二童子,一童吹横笛,一童打腰鼓,二童敲锣,另一童跳舞。众人皆眉开眼笑,欢呼雀跃,纵情乐舞。气氛热烈,表演欢快。这两幅均为“村田乐”,表达农民丰收后喜悦的心情,生活气息很浓。表演者俱为儿童(图五)。

新绛南范庄出土的一幅砖雕,一人男扮女装,披长发(或披巾),着长袍,右手以帕托腮,忸怩作态;另一人头裹幞头,步态夸张,擎伞随后(图六)。侯马65H4M102金墓中的一幅砖雕,前面有一乔装妇人,头披长发(或披巾),身穿窄袖衫,下系长裙,翩翩舞蹈。周围有四名童子,有的撑伞,有的拍板、有的摇鼓、有的肩扛“方牌”,一伙童子围绕乔装妇人耍笑嬉闹,场面欢快。此两幅即为当时男性乔装女子,以博人一笑的“乔宅眷”场景。

图七 侯马65H4M102金墓“竹马交战”砖雕

竹马儿戏,民间纸扎工艺与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民间艺人们用竹条扎成骨架,外蒙彩帛或彩纸,经艺术加工而成马形。竹马的腰间留一自上而下的孔,套系于骑者的腰部,宛若骑马。骑者亦步亦舞,同时伴以音乐与歌唱,形成一种饶有情趣的民间歌舞。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侯马65H4M102金墓须弥座束腰部位的四幅竹马儿戏砖雕,其画面皆为两军交战图。每组有四名童子,胯骑竹马,翩翩起舞。竹马精雕细刻,鞍勒俱全,颈系缨穗,项戴串铃,竖耳扎尾,神态机敏,形象生动逼真。竹马骑士,皆由儿童所扮,头部有的裹巾,有的挽髻,个别的戴“瓦楞盔”;身着紧袖衫,盘领打蝶结。竹马腹下缀围裙,舞蹈者下身藏于围裙内。马肋部雕假肢,着高筒靴(图七)。

狮舞是北方地区传统的舞蹈形式。《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可能是舞狮的前身,唐时狮舞被引入宫中,成为“燕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北宋善昭《汾阳无德禅师语录·西河师(狮)子》曰:“西河师(狮)子九州闻,抖擞金毛众兽宾,哮吼一声天地静,五州四海奉明君。”[6]

新绛南范庄金墓,北壁门楼两侧各砌一直棂窗,窗下各砌“狮舞”砖雕一块。砖雕中间为一假狮,狮腹缀布裙,下露四条腿,狮前有一孩童牵引,一孩童敲锣指挥,狮后二小儿持球追赶。狮子造型生动、憨态可掬,小儿表情丰富、动作滑稽,整个表演场面轻松欢快,喜气洋洋,节庆气氛浓郁。可见金代舞狮表演已经成为民间乐舞的一项内容,由儿童表演,娱乐成分更足。从其以锣为指挥乐器,以及欢快热闹的表演氛围看,应该是社火表演的一种,与现代社火表演中的狮舞一脉相承。

宋金时期世俗生活发达,墓葬装饰中孝子故事、戏曲人物、社火表演等题材流行。按照中国古人“视死如视生”的文化心理,生前享受什么,死后也要享受什么。金代墓葬砖雕中大量出现儿童乐舞表演的内容,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反映出儿童表演在社会文娱活动中的受欢迎程度。这些墓葬砖雕作品,对于今天认识了解金代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元]房祺《河汾诸老诗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2页。

[2]冯俊杰《金〈昌宁公庙碑〉及其所言“乐舞戏曲”考略》,《文艺研究》1999年5期,第114页。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大李金代纪年墓》,《文物季刊》1999年 3期,第 3~7页。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新绛南范庄、吴岭庄金元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1期,第64~72页。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65H4 M102金墓》,《文物季刊》1997年4期。

[6][宋]善昭《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下,《大正藏》第四十七册,628页。

猜你喜欢

侯马竹马金代
郎骑竹马何处来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陇县原子头M56金代大定二十四年买地券校释
金代官员越级赠官现象考论
侯马:召开小麦吸浆虫防治现场会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连云港新东方集装箱码头侯马内陆无水港业务再推进
NO.5竹马
金代赐姓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