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施策略

2020-07-27齐红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传统美德中职学校

齐红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血脉,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中职学校调整德育思路,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灌输正能量,提高学生内在素养,形成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学校的德育格局得以提升,育人环境得到改善。

关键词:中职学校;传统美德;知行合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血脉,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庄河市职业教育中心全面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总结学生问题,研究应对策略,探索出一条以课堂教学、国学知识竞赛和国学情景剧等系列活动,以及社会公益实践为依托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之路,形成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为区域输送了大量德技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背景

(一)文化背景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曾提出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倡议。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高中阶段,应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

(二)现实背景

2013年以前,学校德育工作主要以硬性管理为主,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标准和实施策略。实践证明,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大多数学生内在素养并没有真正得到提升。在规则下只要“听话”就是好学生,而中职学生恰恰是一群“不听话”的群体。教育效果离学校既定目标相差甚远,很多学生课堂表现懒散,行为习惯乖张,打架斗殴事件经常发生。

学校不断反思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分析出中职学生特点及问题成因,并开始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三)学生背景

中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中一部分学生属于疏于管理型,虽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能力强。然而,很多中职学生有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非常严重,这些问题不在关键时期解决,将会贻误其终生。

1.问题表现

(1)文化方面

中職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部分学生,在进入中职之前,一部分是很努力,对未来学校、职业满怀憧憬,但是缺乏有效管理与指导,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还有一部分则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厌学、弃学型,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更为薄弱。文化基础薄弱导致的文化底蕴浅薄,是中职学生最突出的特点。

(2)心理方面

部分中职学生曾因成绩不理想等原因,未得到老师重视。很多学生表现为自卑心理严重,做事存在畏难情绪,缺乏自信。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表现欲过强,不断以高调的行为博得他人的关注,显示自我的所谓“厉害”,发生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等现象。他们经常辨不清正确的方向,或许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不知道为什么要改正、如何改正,心中迷茫。

(3)行为方面

当学习成绩、受关注度下降后,一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生了转移,吸收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例如,迷恋手机,沉溺游戏,甚至早恋,等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反之,先是受外界环境影响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导致成绩下滑,没有及时得到关注和扭转,形成恶性循环。

2.问题成因

(1)学校方面

部分学校德育课程开设不足,或者被主科占课,德育实施严重“缩水”;有的则是学生忽视德育课程的学习,上课缺乏积极性;有的学校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区别对待“优等生”和“学困生”,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造成学生心理、行为发生变化。

(2)家庭方面

中职学校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相对较多,生活环境、父母问题给学生造成很多困扰。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因父母疏于管理造成的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远远超过完整家庭的学生。若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与调节,就易产生心理障碍,从而造成品行偏离正轨。

(3)学生方面

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正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迷惘、困惑;又长期缺乏教师、父母、同学的引导、鼓励和赞同,自我认识水平低,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极易情绪消沉并缺乏理智。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解决问题的依据

1.人格发展理论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时期对“自我同一感”的追寻能够顺利渡过者,对自己能比较了解,并能建立未来的目标。反之,不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中职学生恰恰就是人格发展理论中“自我同一感”混乱的群体。他们需要被关注、被认同。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多给予学生舞台。

2.德育活动理论

对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德育活动有内化和外显的作用。上海特级教师丁如许有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德育在于活动。”从学校角度而言,应该增加活动数量,扩大活动普及面,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效果。

(二)实施方案的制定

基于以上分析,中职学校必须适时调整德育思路,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灌输正能量,提高学生内在素养,赋予学生自我修正的能力,授人以“渔”。

1.调整思路,设计方案

学校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突破口,调整德育方案,具体做法为:以教研处为中心,开发校本教材;以教务处为中心,调整课堂教学改革细则及实施方案;以团委为中心,设计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年度实施方案及活动细则;以学生处、招生安置处为中心,实施从入学到顶岗实习、从学校到企业全面评价的方式,形成德育工作全面监管。学校对学生的德育不再是学生处“一家”的事,而是学校“全家”的事。

2.全面实施,坚持不懈

根据中职学生特点,要想改造学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于学生学习和活动中,才能产生效果。认识到这一点,此后的学校德育方面的活动设计都紧密围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中心,坚持不懈地给予干预,形成统一认识、整体设计、全面实施。

(二)实施模式与策略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学校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施重点设定为“‘三位一体树人,学生‘知行合一立德”。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促进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是实施难点,改变学校德育思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学校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

1.以“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转变传统德育观念

学校依据德育教育设计思路,转变观念和做法,开发国学校本教材,以“课堂+班级”为主渠道和主阵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活动+比赛”,促使学生内化国学知识,审视自我行为;以“慈善+义工”为主要方式,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学校构建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让文化、活动、实践目标和谐统一,形成德育“一条龙”服务。

2.以科研为依托,开发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学校及时申报省级课题“弘扬传统美德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组成以“语文+德育”教学骨干为核心的教研团队。教师根据学生需要,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纲,筛选国学经典,设计相关案例和习题,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德育校本教材。学校基于《弟子规》《二十四孝故事》《三字经》及《国学读本》等资源开发出校本教材。这些文化资源使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实现了“教”有纲要,“导”有理论;学生学有所依,行有所据。不但对学生产生影响,也促进了教师深入学习传统文化,起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赢的效果。

3.以课堂为基础,加强学生理论学习

开发校本教材后,学校调整了语文课和德育课的教学实施方案。在语文课中,每周增加一节国学课,保证校本教材的理论学习时间。以德育课堂始终跟进的原则,运用国学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相关教师也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国学经典教育内容。例如:各班级学生利用晨读时间诵读国学经典;语文课前安排“学国学、讲故事”等演讲活动。课堂教学的日常渗透,对学生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4.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领悟内涵

为了让学生全面参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深化中华传统美德内涵,学校每年都引导学生依据校本教材改编情景剧,开展校园“国学情景剧”大赛;以擂台赛的形式,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校赛之前有班级小组赛,校赛之后择优向省市赛推荐。学校要求“班班有比赛,人人必参与”,班级比赛则以“自由组合,争取晋级”为原则,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为了引导比赛有效并有序进行,组织“班内PK活动”,团委、语文教师、德育教师进班指导和点评。学校还结合比赛,推出一系列家校共育活动,例如,“孝亲活动+国学知识竞赛”“校园开放日家校共育活动”等,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

5.以社会实践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为了让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到社会行为层面,学校不断寻求校外服务基地合作,其中包括“庄河市慈善总会”“庄河市敬老院”“社区义工服务网点”等近十余家基地。优质义工服务基地的探寻是社会实践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学校有计划地根据义工服务基地项目,进行合理设计与规划,定期带领学生参与社会义工服务,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志愿者”服务。让义工服务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有效的实践方式。

6.以多元评价的形式,建立综合评价方案

学校摈弃以往单纯的结果性评价考核方案,全面实施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德育量化考核标准。在考核过程中,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安置处都为学生建立了完整的考核评价档案,其中包括学科考核评价、班级考核评价、团委活动考核评价、企业实践考核评价等。学生完成的学科结果性评价中,德育评价占30%;所有考核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效果

(一)实现整体规划,德育格局得以提升

自学校转变德育工作思路,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后,结束了以往的只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熏陶、散兵散打的局面。学校举办的相关活动都目标明确,将课堂、活动、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德育体系。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完善、更具整体性和实效性,打破了原有的德育教育格局。

(二)学生行为改善,育人环境发生变化

校园内,学生已经把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请、您好、谢谢、对不起”作为必备的交际语言;把“鞠躬、行礼、示意、微笑”作为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校园内,环境干净整洁,学生举止文明,打架斗殴现象消失,育人环境发生了质的飞跃。其他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也多次来校参观学习,并复制经验,实现了区域性辐射带头作用。

(三)活动人人参与,学生参与度提高

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应以实践检验结果,学校的比赛模式让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100%。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出的创新点,讓评委和专家都刮目相看,有的甚至让师生感触颇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学校校本教材中的案例,全部被学生搬到舞台上,呈现出“生生心中有故事,人人身上有变化”的教育景象,中华传统美德已然扎根在学生心中。事实证明,以活动为载体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内化功力,有单纯的理论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效能。

(四)学生义工服务,社会高度认可

在实践中,学校寻求合作的义工服务基地都是庄河市义工服务的优质单位。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有了思维碰撞点,真正感受到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帮助,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明确社会责任与担当,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很多学生都有“义工证”,定期进行义工服务;部分学生在校三年,每个假期都自行参与“志愿者”服务。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表现优秀,受到义工单位高度认可。学校多次被评为 “慈善义工,先进集体”“慈善义工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规划的慈善项目也多次被评为庄河市“最佳慈善服务项目”。

(五)学生职业素养全面,用人单位给予好评

企业是学生素养提高的见证。近年来,学生遵章守纪、吃苦耐劳、互助合作的良好品质不断提高,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也越来越高,用工需求逐年增加。学生还没离校就被预订一空,就业率达到100%。学生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越来越受欢迎,这都得益于平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积累。

通过多年的实践,学校的育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跃,学校也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认可。今后,学校将继续开展文化修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开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项目,改善育人环境,促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尹玉辉.全国中职学生道德品行与法治观念的调查[J].中国德育,2019(9)

[2]盛杰,程翠翠.浅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J].新课程研究,2019(26)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传统美德中职学校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德育工作浅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