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字义”到“字韵”: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识字教学
——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学为例

2020-07-27蒋剑秋

辽宁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识字汉字笔者

蒋剑秋

(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识字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它不仅是学生读写的工具,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在识写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认同和热爱。

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识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试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一课的教学来探索识字教学设计的新路径,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人之初》一课是选自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的前四句,编者用八行、两个片段来呈现,分别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学生需要认识“之、初、性、幼、玉、义”等13 个生字;会写“之、习、相、远、近、玉、义”这7 个生字。“识字、写字”是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要突出这一重点,教师要在“多元认字、科学识记”的过程中,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识字教学。

一、明“字义”,在运用中进行语言积累

识字教学要教学生理解字的音、形、义。对于字义教学,很多教师认为只要讲清楚字的意思,学生能组词,就基本达成了目标。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在具体的情境中建构和运用语言。

在学习《人之初》这一课时,“幼”字是需要学生会读会认的生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义,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谈话:“上小学之前,你们都是在哪里学习儿歌、交朋友、做游戏呀?”学生答道:“幼儿园。”笔者便就此指出是幼儿园的“幼”字就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进而提出“幼”就是小时候的意思。笔者在联系生活实际和依据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了“幼”字后,再将之放入课文语境,提问:“‘幼不学’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出是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的意思。笔者追问:“在这一句中哪个字是‘幼’的反义词?”学生回答道:“‘老’,意思就是长大的时候。”笔者进一步追问:“如果有个小朋友上课不肯认真听讲,你会用哪句话来劝他呢?”学生答出:“幼不学,老何为。”至此,学生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二、析“字理”,在诠释中提升思维品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主张学生不完全依赖拼音认字,倡导教师要多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构字规律开展识字教学,凸显汉字作为文化视觉符号的直观性、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构型有明显的逻辑规律,教师用“字理”揭示汉字的本质特征,可以带领学生经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的过程,有效培养其识字的观察、理解、想象能力,从而提升其思维品质。

在学习《人之初》一课时,教师可以找到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典型代表。比如“玉”是象形字,它是照着玉的原物“画”出来,甲骨文 像串玉呈半圆的样子,不失玉之形体,后来演变成现在的“玉”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在“玉”的抽象字形和直观的原物图像之间架起联系,帮助学生进行形、义识记。又如“初”是会意字,由“礻”和“刀”组成,从衣从刀,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开始,本义是“起始、开端”,其中“人之初”和“初春”中的“初”是“开始”之义。教师再联系学过的“明”“男”“尘”“尖”等以同样规律构型的字,学生在顿悟中不仅能够见形知义,还能知晓先祖造字的创意和智慧。

三、察“字形”,在领悟中涵育审美情趣

汉字不仅具有“象形表意”的特质,还有美育的价值。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有利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初步建立起对汉字结构的审美意识,逐渐培养其审美情趣。

教师写字教学的指导应当分两步走:第一,引导学生观察字的形态结构,促使学生明白写字的笔画、笔顺,把字写正确;第二,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人之初》这一课需要会写的“之、近、远、义”等字中都有捺,平捺和斜捺的形态不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写字时观察、感受、品味、揣摩平捺、斜捺。在教学“之”时,笔者先指导学生笔画笔顺,提示学生第二笔横画上扬撇夹角,注意夹角的角度要小,重点强调平捺就像小滑梯:左边高,右边低。在教学“近、远”时,笔者先指导学生观察结构,要求其记住字形,重点强调右上部分写得稍宽一些,“辶”的横折折撇要窄一些,这就是汉字的“避让”。教学“义”字,笔者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观察“义”中的捺和“之、近”中的捺有什么不一样,继而学生发现:“义”的捺是斜捺,下笔较轻,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捺脚处重按笔,再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而“之、近”中的平捺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再向右下(略平)方向行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课件演示两种捺画的行笔,让学生进行描红和仿写,感受不同的运笔过程。这种训练,有助于学生发现汉字形象的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意蕴美等,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审美情趣。

四、悟“字韵”,在追根溯源中传承文化

识字教学的魅力在哪里?我国现代语言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言:“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可见,汉字看似抽象、枯燥的一笔一画,都蕴藏着中华文化。教师的识字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写字技能,还要发掘和传承汉字的文化内涵。

在《人之初》一课中,“义”是个会意字,但是从现在的字形来看,学生无法望形而知意,因为它已经简化了。小篆“義”,从“我”、从“羊”,其中“我”就是“己”,而“羊”表示“善祥”之意,两个部件合起来,可理解为“我善良”,深含着人性本善之意。这就给学生正确理解“义”的内涵找到了依据:一个人能让自己保持善良的品行,就是“義”。在这样的追根溯源中,识字课就具有了品位和厚度。这样的文化渗透和熏陶,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教师挖掘汉字的价值,有效设计识字教学,可以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文化。

猜你喜欢

识字汉字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识字
识字儿歌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