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研学旅行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2020-07-27王巧宏

辽宁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陶渊明菊花研学

王巧宏

(大连市第六十中学)

2016年,教育部联合十一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积极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提出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目标。为此,研学旅行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所谓研学旅行,是学生参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其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指导与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文字的表达与运用,在读写中感悟文字的内涵,提升思维品质,陶冶性情。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教学中,笔者从语文教学角度,结合地域性资源,进行了初中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有机融合的实践。

一、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融合的优势

(一)符合教学发展规律

早在我国的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孔子引导弟子体验“六艺”之学,感悟“仁义”之本。美国著名教育家、作家海伦·凯勒,在回忆她的启蒙教师沙利文老师时提到:老师为了让她区分“杯子”和“水”的拼写不同,亲自带她到井房,把她的手放在喷水口处,让她去感觉水,在井房的经历中唤起她求知的欲望,她将知识学习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可见,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融合,符合教学发展规律。

(二)深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融合,既有利于拓展研学旅行的内容,又有利于深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个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是个体主动探究的过程。基于语文教学的本质,结合研学旅行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观”,深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融合,可以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促使语文学习可以涵养学生心灵,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而研学旅行具有的集体的、校外的活动式课程特点,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强化,进而促使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以落实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融合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地域资源

研学旅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长时间、远距离的研学旅行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去挖掘资源,在具体实施中的组织难度也很大,不适合成为学校的常态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实现研学旅行和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就要在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挖掘地域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研学活动。

众所周知,旅顺口是一个有故事、有历史、有风景的地方,这里不仅拥有着半部近代史的故事,还是一座露天的博物馆。老树古街、神秘军港、战争遗迹、日俄风情老建筑……它们的交融汇合,构成了一个静美、神秘、闲逸、浪漫的景区,不管是这里的人文建筑还是自然风光,一年四季都让旅顺口散发着诗意与神秘。语文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地域资源,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设计有价值的研学课程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远比“语文”更宽阔的人文视野,教语文不能就语文论语文,要从教育的高度看语文;做教育不能就教育谈教育,要从社会的高度看教育。“醉美太阳沟”是旅顺闻名的景观,素有北方“鼓浪屿”之称。于是,我们结合语文新课标、教材体系、学生年龄特征及学情等,对太阳沟的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提出通过太阳沟秋景,了解菊花意象,走近一位诗人,了解一位作家,从而品味自然,感悟人生。因此,我们确定了“最美太阳沟,探寻秋的诗意”的研学旅行课程,表1 是我校七、八年级的语文研学旅行课程。

表1 我校七八年级的语文研学旅行课程

(三)拓宽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的有机融合,可以促使学生将研学的所见所闻运用到语文学习上,同时又将语文课堂所学知识拓展到课外研学之中。在学习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笔者进行了以下实践。

从语文教学角度,笔者将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定为: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及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完成这些教学目标之后,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这一诗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准确理解菊花意象的运用以及菊花是诗人形象的另一种呈现方式。笔者便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课外研学——走进秋天的太阳沟,去观赏菊花,感悟诗人的追求与情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空的久远让学生无论是对诗的理解还是对诗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寻找相同的自然之境,会让学生深刻感受诗人当时眼中所观、内心所感。学生走在太阳沟静谧悠长的大路上,温热的阳光倾洒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秋天光与影的晕染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安静与悠然。学生走进一个幽深曲巷,尽头之时却又别有洞天,见到农家小院安然矗立,眼前一片空旷之地中开满了各种颜色与形态的菊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灿然而开、有的颔首娇羞、有的迎风欢颜……面对此情此景,学生内心一片欢喜,走近轻嗅、细看,拿出自己手中的相机纷纷拍照,在这样一片灿烂的花海中,已完全忘记了尘世的喧嚣、内心的纷扰。

有学生说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学生说道:“老师,想不到我们的家乡也有这样古韵悠悠的生活居所”;还有学生说道:“好想像陶渊明一样,生活在这安静的地方。”于是,笔者抓住这样一个适当的契机,对学生强化菊花的意象,并提问:“同学们,陶渊明偏爱菊花,那菊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有的学生说:“因为菊花不争不抢,开放在安静的角落里”;有的学生说:“因为菊花开放的姿态很美,各种颜色都有,花瓣的形状也很独特”。笔者因势利导,说道:“是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想必你们也和陶渊明一样有着相似的感受,菊花开在秋季,在百花争艳后缓缓登场,在萧瑟之中带给大地暖意与安详,它超凡脱俗的品性令人怜爱,想必陶渊明爱的也正是它这一点吧。所以,菊花往往是超凡脱俗、隐逸之士的象征。”学生纷纷点头,若有所思。

对自然的热爱,对美景的沉醉,是每个人心底最真情感的流露。此次研学课程的开展,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和亲身感受自然契合,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菊花的意象,还让学生理解了陶渊明作品的风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知识是静的,亲身感受是动的,动静结合,学生将书本所学知识融入实践中,去眼观、耳听、心感,可以真正领悟。此外,此次研学活动对八年级下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融合的建议

语文教育在指向社会教育的同时,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涵养学生的心灵,注重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融合时,应明确精准设置语文教学目标,完备规划教学现场。

(一)明确设置教学目标

研学旅行课程的计划与实施要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形成指向发展能力的自主合作学习实施范式。在研学课程纲要研制中,我们提出“用心灵感悟自然”的课程口号,确立“赏景之旅、文化之旅、研学之旅、感悟之旅”的课程理念,设置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采用行前准备、行中体验、行后展示的实施方式,注重各学科知识融合,通过研学任务单明确学习任务,从而促使学生更精准地领悟课本知识,并对家乡有更全面的认识,产生更深的情感。

(二)完备规划教学现场

教学现场规划完备的前提来源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引领和指导。教学现场作为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的基础场所,应具有气氛活跃、资源多维、多向互动的特点,因为这直接影响着研学旅行的质量。语文教师在课程具体实施中要合理对接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的任务,增强研学旅行的时效性。

总之,教师将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有机融合,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二者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以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推动研学旅行的发展。

猜你喜欢

陶渊明菊花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你好,陶渊明
菊花赞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研学之旅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