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背景下基于网络舆情诱因的高校学生工作探究

2020-07-26李筱倩滕昆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网络舆情全媒体

李筱倩 滕昆

摘  要: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媒体时代来临。网络媒体已经渗透到高校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诱发网络舆情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工作中要正视网络舆情诱因,对大学生展开有效教育,引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全媒体;网络舆情;大学生;学生工作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媒体形式不断出现和变化,“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人掌握麦克风”,在热闹喧哗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主流话语权,促进正确的舆论走向,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本文先分析当前高校网络舆情诱因的特点,接着分析高校学生工作者如何正确引领网络舆情的对策。

二、高校网络舆情诱因的特点

目前,微博、微信、抖音等流行的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高校网络舆情诱因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的博弈

大学生个性鲜明,他们渴望通过网络媒体来自由表达个人情怀,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个人言论和观点。在网络互动中,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往往会迅速凝聚成一个网络集群,由于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如果他们处于网络集群中,非常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煽动而变得肆无顾忌,甚至发表反动言论,严重时能引发大面积的网络舆论暴力,造成网络舆情危机。由此可见,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的博弈中,如果大学生失去自主判断能力,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矛盾

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自我认同是个体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追问中理解到的自我,并在个体的反思性活动中不断生成”。由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变迁缺少深入、全面的思考,所以可能对自身和社会发展形成非理性的极端化认知,一旦这种非理性认知遇到来自各方面的不公平评价时,大学生会将眼光投向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尽情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而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从某种角度而言,网络舆情危机反映了大学生难以改变现实的无奈与无助。

(三)猎奇态度和娱乐心理的驱使

当今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00后”,追根究底是他们的显著特点。他们倾向于借助网络媒体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体现个人价值。然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他们开始习惯用一种娱乐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与物,然后做出娱乐化、戏谑性的不理性判断,这直接影响了网络舆情环境,对主流舆论价值导向进行干扰。

三、基于网络舆情诱因完善高校学生工作的对策

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舆情诱因,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引领大学生获得健康成长。具体而言,高校的学生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构建互动对话机制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正确引领大学生网络舆情,必须构建互动对话机制,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与沟通,通过开通校级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建立与大学生交流的渠道,还可以推出新媒体“微活动”设计,吸引大学生的眼光。高校要在这些网络平台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同时,高校学生工作者还要了解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尽量做到在网络舆情形成之前能够“准确预知”,网络舆情发酵之中能够“应对及时”,网络舆情引导之时能够“精确到位”,时刻关心大学生,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动向,并对他们因势利导,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二)坚持为学生服务

高校学生工作的宗旨就是为青年大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服务。鉴于全媒体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很强的影响力,所以高校学工部门要发挥网络阵地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这支工作队伍要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舆情。首先,这支工作队伍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素养,能熟练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能用自身素养感染学生。其次,这支工作队伍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能及时发现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能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能第一时间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减少大学生受不良言论的影响。再次,这支工作队伍还要善于使用生动简约的网络语言,在网络平台中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时,少发表“假大空”的言论,要使大学生心服口服。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马克思明确指出,事物发展靠内因。大学生网络舆情由大学生形成,要对这些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和管理,根本之策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用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网络舆论,要保持个人观点,不要哗众取宠、不要随便盲从。有鉴于此,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要坚持网络育人与现实育人相结合。不仅要通过网络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发挥现实教育活动的作用。高校学工部门可以在校园内组织专题讲座,邀请专业人士为大学生介绍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形成机制和应对方式,使大学生对网络舆情保持理性认识。同时还要多组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比如团日活动、社会实践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大学生回归现实,通过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意识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能提高反思和自省的能力,学会调试个人情绪,进而应对自媒体的“众声喧哗”,获得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重任,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正视新媒体对大学生形成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降低网络舆情形成的可能性,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喻国明. 传媒新视界:中国传媒发展前沿探索[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88-91.

[2]唐亚阳,李亚斌.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98-104.

[3]李昌祖,周杰,郑苏法. 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 江苏高教,2010(5):106-108.

[4]王芝灵.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D]. 長沙:中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

李筱倩(1979年10月——),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山东交通学院,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网络舆情全媒体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